刘妍
教学活动具有预设性和生成性,二者和谐共生、相辅相成。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那样,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缺少生成而仅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缺乏生机的,不仅会束缚学生的生成能力,还会扼杀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同样,只有生成而缺乏预设的课堂往往会使课堂教学缺乏效率,难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让预设与生成在弹性设计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一、巧妙预设情境问题,强化生成导向性
预设是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筹划,也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教师在进行预设时,切忌照本宣科,一定要仔细揣摩教材编著者的意图,精准把握好教材的内容和实质;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个性特点,将教材中能引发学生思考的信息挖掘出来,继而进行情境问题的预设,强化生成的导向性,引导学生準确把握知识点,让学生的生成具备方向感和成效性。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课,教师可预设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将“7、2、8、9、1、5、3、0、4、6”“3、6、9、3、6、9、3、6、9”两组数字在多媒体上快速播出2秒钟后,再让学生写出这两组数字。在结果反馈时,学生们都写出了第2组数字。于是,教师问学生:“为什么都写出了第2组,第1组怎么没有写出来呢?”学生说:“因为第2组有规律,好记;第1组没有规律,时间短,太难记了。”教师通过预设两组特征明显、具有一定冲突性的数字,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找到了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找规律”的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有导向性的预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便于知识的生成。
二、开放预设,为生成留足空间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充斥着某些不确定因素,再完美的预设也不能完全预见到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所以,教师在进行预设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征和不同层次等因素,适当留白,进行开放性预设,给师生留下探索的余地和知识建构的空间,为使教学更具创造性提供条件。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进行这样的开放性预设:让学生们自己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并动手操作,之后让每组学生把圆等分成十六份或三十二份,然后将等分的图形重新拼接成已学过的图形。在生成反馈时,学生们的情绪高涨,答案也五花八门。教师引导学生把圆十六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逐步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利用这种开放性预设,教师无需强行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只需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成为“主角”,继而通过对图形的整合得到圆的面积公式。教学时,只有进行开放性预设,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将课堂中生成的资源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从而将讲堂变为学堂,使教学真正成为一种艺术。
三、善于捕捉意外,拓展动态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们对事物认知能力的不同,他们会站在自己的视角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在教师的预设范围之内,但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效应。所以,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善于将捕捉到的“意外”及时拓展成动态生成的课堂。
例如,在“下雨了——认识钟表”一课,学生们根据教师的预设安排,纷纷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并按要求开始拨到相应的时间。突然,一位学生的钟表响起了清脆的铃声,其他学生和教师像突然受了惊吓的鸟儿一样,继而学生们在铃声中哄堂大笑……为了处理好这个“意外”,教师在铃声结束后问该生:“你的钟表怎么响起来了?”这个学生兴奋地大叫起来:“老师,我知道了,小云到家的时间是5点半。”教师接着追问:“你怎么知道是5点半?”“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闹铃,每天下午5点半,闹铃就会想起来,提醒我该练习钢琴了”。教师的情绪也随之高涨起来:“你真是个有心人,能把生活中的知识用到课堂上。你还是个勤奋的好孩子,每天按时练琴。让我们为这位有心又勤奋的同学鼓掌。”课堂上掌声雷动,被表扬的学生也神采飞扬。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认识了时间,希望大家也要爱惜时间,做一个惜时守时的好孩子。”从这个课堂实例可以看出,捕捉并转换好“意外”不仅能化被动为主动,而且还可借机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更多动态资源的生成。
四、立足学生实际,预设融合生成
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会获得很多活动体验,如何从中选取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时,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适合的素材,让学生去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好生成,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相遇问题”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教师预设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请2名学生走上台,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往中间走,以体现出“同时”和“相对”两个概念;在走的过程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就是“相距”,它随着步数的增加会越来越近,最终2名学生碰到了一起,就是“相遇”。活动结束后,2名学生在走回自己位置的过程中,其中一名学生说:“她们相遇之后又相距了。”教师利用这一生成设计了举一反三的“相遇问题”:2名学生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在未相遇、相遇、相遇又相距三种情况下,根据已知条件,求甲乙两地距离。教师预设的体验式教学活动,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为数学学习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因此,立足学生实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预设,抓住生成,并将二者有机融合,方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总的来说,预设生成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运用好它们,才能更好地为有效教学服务。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打破按照预设教学“照章办事”的旧观念,重视预设的开放性,将预设和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二者合力为教学服务。同时,也要处理好课堂中的“意外”,让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让“精心预设”邂逅“美丽生成”,让科学课堂的预设和生成和谐共生。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