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梅
摘 要: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作为学生作文的起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是教师语文教学的难点。它能反映出教师一定的教学水平,也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重视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缺乏写作欲望
作文,长久以来都是困扰师生的一个难题。一上作文课,不少学生就会皱起眉头,提不起写作兴趣,苦于无话可写,或者因为教师把习作“门槛”设得过高,要求习作“有趣”“有意义”等。学生只能东拼西凑,瞎编,乱套,还有的学生被惰性思维主导,比如一说到做好事,就写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一讲到妈妈的爱,就写生病了,妈妈如何照顾自己等等,缺乏独特的视角和感悟,缺少创新思维。学生带着这样的情绪写作,是很难写出好作文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难以得到体现。
2.教师指导过于细致
教师困惑于如何上好作文课,如何教学生写好作文,或是以优秀作文为标准,读几篇范文就算上了作文课,或是一味地讲解写作的技巧与方法,比如应该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应该怎样写具体,如何构段,怎样做到自然过渡,如何谋篇布局。教师指导越是细致,学生的思维就越是受到局限,写出的习作难免千篇一律。长此以往,既浪费了学生的精力与时间,表达能力也难以提升,更体会不到创作的乐趣,达不到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不到提升。
二、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也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的发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不“望文生畏”,激发写作的兴趣。
例如在指导《我最喜欢的玩具》写作时,提前告知学生:第二天上学,可以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来。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作文课堂中。教师先请学生推选出几件最感兴趣的“宝贝”,由“持宝人”上台介绍“宝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介绍“宝贝”的来历,它的样子,吸引人的地方,回忆和它之间的故事等。学生饶有兴致地介绍自己的“宝贝”。讲的学生很认真,讲到有趣的地方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听的学生很专注,不时提问补充。在学生充分表达之后,教师进行指导、梳理,趁热打铁,适时教给学生一些习作方法,比如介绍玩具的样子时要言之有序,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等,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介绍自己和玩具之间的故事时,注意心理活動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玩具的喜爱之情。
由片段到整合,从无序到有序,一篇习作就在滔滔不绝地介绍中“完成”。同桌互说、指名再说、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加入合理的想象,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由口头转到笔头,学生的情绪饱满,笔下生辉。类似这样的作文课还有《我喜欢的小动物》《我喜欢的小伙伴》《我喜欢的美食》等。学生兴致浓厚,习作都能当堂完成,教学效率高。
2.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还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停息。言下之意是“生活是作文之本”。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够开阔,对周围生活了解得也少,以致于学生在写作中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所以每次集体活动,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教给他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回忆活动过程,分享快乐片段和精彩瞬间,这时的孩子们都会很兴奋,完全忘记是在上作文课。
指导鄂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习作《我喜欢唱的歌》写作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最开心的时候,最难忘的事情。学生不约而同唱起欢快的歌曲:“走走走走走,我们一起去郊游,走走走走走,我们乐陶陶……”学生用快乐的心情,流畅的语气,回忆活动时的情景,分享快乐的瞬间,老师适当引导。因为是亲身经历的,讲的学生娓娓道来,听的学生津津有味,还时不时地互动补充,接下来动笔环节就会轻松很多。还有的学生讲述自己过生日时的难忘场景,一首《生日歌》,无论是为自己或是为亲朋好友唱起时,都能勾起一段美好的记忆。一篇篇习作在歌声中“完成”,作文教学的效果自然好。
教师的“在意”,创设一个个“仪式感”,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也在有意无意间为学生的书面表达积累了更加有意义的素材。大巴车、课堂、操场、走廊、厕所、办公室、书桌旁等,都是孕育故事的地方,提供素材的场所。只要教师“有意”,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想到的都是故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只要教师“故意”,时时都有作文素材,处处都可以上作文课。
3.注重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要素,其中“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重视读与写的关系,读中感悟,读中汲取,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低年级学生从用好词语、练习写句子开始,逐步过渡到典型句段的仿写、续写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的这些训练内容,为学生的作文做着铺垫。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课外积累从阅读做起,课外阅读不仅能够让学生增长知识,还可以从课外书籍中学到好词佳句,学到写作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及时积累,可以是成语、谚语、名言警句等,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段落,以及自己读后的点滴感受,可以归类积累,比如春天来了,积累和春天有关的词语、古诗词、谚语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积累写作的语言文字素材,灵活地学习并加以运用,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引导学生坚持课内外积累。每逢放假前,教师向学生推荐适合的阅读书目,定期开展读书读报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交流读后心得,鼓励学生向期刊投稿等。每个学期结束前,把学生的作文汇总,装订成册,作为礼物赠送给每个学生。学生手捧习作集,看到自己的作文被工整地装订在一起,有家长设计的精美封面,还有语文老师的寄语:“老师是喜欢花,更喜欢如花一般的你们……老师期待着朵朵花儿绽放。”学生真实地感受收获的喜悦,充满成就感,写作积极性日益高涨。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教师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也一次次得以体现。
4.注重评价和修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是否恰当、准确,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时,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作文评价的反馈和激励作用,关注评价的过程,指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从赞赏的角度去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习作,对习作中吸引人的部分进行赏析,肯定作文的完成情况。指导学生评价时可以从基本的语言要素入手,例如书写是否规范整洁,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印象深刻的片段等。学生再根据多种形式的评价对自己的作文尝试修改直至完成。
教师对作文的初次评价最好采用面谈形式,以朋友的关系,平等的语气,针对习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给出修改建议,让学生当作参考,自己去修改,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从口头评价到书面评语,再由教师总结评价,环环相扣,使得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提升的空间,将作文教学落到实处。关注写作困难的学生,找出作文中的闪光点,一个段落,哪怕是一句话写得生动、描寫得具体,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抓住机会让他们展示,哪怕是读一读。相信这样的手段,会让学生产生自豪感,促进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修改习作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时,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教给修改的方法,使用一些激励手段,鼓励学生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反复修改习作,并对每一次作文给予肯定,真诚地欣赏和表扬点滴的进步。习作在不断修改中逐步完善,写作水平也在反复修改中不断提高。
5.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学生的天性,利用他们的想象力是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多一些鼓励,少一些限制,运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
作文时,引导学生寻找记忆中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就某个景物、某种感受产生联想。比如想象“身在教室,心飞窗外”,学生的思维从窗外地上的竹子、花草,天上有小鸟、蝴蝶等。随着思维之门逐渐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也越飞越高,有海里的海龙王,天上的孙悟空,想象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想象:孙悟空拜见玉皇大帝以后,一个筋斗云,回到花果山,看到猴子猴孙们一个个手里都捧着手机……学生顺着这个思路,想象着后面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就是抓住了学生一瞬间的灵感,凭借某一个词语或者句段,某一种感受,某一物件,展开想象,扩散思维,让学生兴奋起来,就有话可说、可写,既培养了创作兴趣,又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拓展性和创造性。
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如果能够调动学生习作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不断完善自身的作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写有所获,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写作乃至创作能力,达到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符秋霜.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6(1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