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灵芝
案例背景: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其中提到“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指中小学生在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反馈部分,因此,如何提升作业水平,体现语文的核心素养就尤为重要。而低年段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局限,教师只能布置少量的家庭作业,以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品格。所以如何通过作业设计有效地减轻低年段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直成为同行研究的焦点。
案例描述:
一、暗流涌动
伴随着清脆的朗诵声,周一的语文课顺利结束,我和往常一样开始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篇美丽的秋游图背诵给爸爸妈妈听,都记住了吗?”
“记住了。”学生稚嫩可爱的回答声和以往一样,但是隐约中,一个微小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又是背课文,真没意思。”
果不其然,待我抬头望去,班上出了名的“杠精”,面对我尖利的目光,他赶紧躲闪。
“张××,你刚才在说什么?”
“没什么。”
我让他说出实情,他也不怕,直接告诉我:“不想背课文,语文作业没意思。”
我一下子脑子一空,要知道他这么顶嘴还是第一回。我抑制住怒火,让他离开,可是心里还是隐隐不安,别的学生这样想吗?
二、柳暗花明
第二天,我立马翻开曾经的作业,发现主要为以下几类:
(一)预习作业:抄写字词,朗读课文;
(二)复习作业:听写字词,背诵课文,《补充习题》《练习与
测试》;
(三)拓展作业:仿写句子,作文。
总体特点:重抄写多于思考,重形式多于内容,重量多于重质。我一下子意识到,作业布置的问题可能真的有点大。
下午班会,我就作业情况进行了一次不记名的调研。调查显示:86.6%的学生20分钟完成作业,11.1%的学生30分钟完成作业,2.3%的学生40分钟完成作业;55.5%的学生喜欢朗读,24.4%的学生喜欢写话,13.3%的学生喜欢练习题,6.8%的学生都不喜欢;66.7%的学生觉得语文作业有趣,24.4%的学生觉得一般,8.9%的学生觉得无聊;71.7%的学生希望语文作业有趣,43%的学生希望有趣同时家长参与,32.4%的学生希望可操作,同时家长参与,52.9%的学生希望可操作,有趣,家长参与。
数据表明,学生对现在作业的主要结构形式不感兴趣,作业拖拉情况严重;喜欢语言运用不喜欢练习题;希望语文作业有趣、可操作、家长参与。
这突然的事实让我措手不及,难道我之前的作业都是无效的?我去求助师傅,师傅告诉我,现在教育部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你不妨从这方面下手。说干就干,我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指中小学生在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那么核心素养下的语文作业应该如何设计呢?我决定进行初探。
下课之后,我把张××叫到办公室。
“我找你来,是要谢谢你。”我说。
“嗯……啊?”他猛地抬头,好像没明白。
“老师反思了一下,发现作业是出了些問题。现在,想请你帮帮我。”
小家伙一下子愣在那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你说说看,你都喜欢哪个科目作业啊?”
“我喜欢美术,可以画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图案,有趣极了。”张××一脸激动。
我灵机一动,刚学了《秋游》,不如请美术老师带他们画一画。我立马联系了美术老师,不过,我还有特殊要求,一定要给画配上课文中相应的句段。
周三放学,美术老师兴冲冲地告诉我张××把整篇课文都画下来了。我明白,初次尝试,已现效果,赶紧趁热打铁,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寻找秋天》,用剪贴画的形式让学生搜集带有秋天特点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介绍。
周四早晨,各种作品出现在我眼前,有树叶剪贴画,记录着:女贞、柏树、黄杨……有云彩剪贴画,记录着:秋天,云淡风轻……还有粮食剪贴画……记录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说实话,这的确超出了我的想象。
旁边办公桌上一个学生正在背古诗,我灵机一动,何不再来个诗配画。于是我又布置了一项作业,完成一幅秋日诗配画。
周五,当我看到学生上交的作业时,惊喜地发现作品不仅融入了绘画、手工,还创新性地融入了书法等元素。
周六,我又别出心裁,让孩子们利用手机录一段“秋游”的小视频,自己配音讲解,孩子们稚嫩而诗意的表达,让我和办公室里的老师啧啧赞叹。
这一周的“秋天”主题作业,让学生印象深刻。张××家长给我留言说:“孩子上周就像变了一个人,一回来就拉着我配合他完成语文作业,一开始,我对您的做法还持怀疑的态度,后来发现孩子竟然开始喜欢朗诵文章、古诗,还激动地要背给我听,演给我看。我那时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我惊异于孩子的变化,更惊诧于家长的理解。而这次的小小作业变革还没有结束,而后《2008,北京!》的“北京十个我知道”剪贴报;《有趣的发现》的多媒体观察日记;《小鹰学飞》的亲子剧;《朱德的扁担》的“迷你长征行”综合实践活动;第一单元的易错字“口诀大王”争夺赛……两个月下来,他们的谈话中不时冒出一两句比喻句、古诗;班级的学风、卫生、师生之间的交往都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势,常有任课老师跟我反映,学生知识丰富了、明理了、乐观了。在学校举行的演讲和讲故事比赛中,两位同学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三位同学在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得省特等奖、省一等奖、省二等奖的好成绩。
案例反思:
一次小小的作业改革让我不禁感慨,原来作业背后竟然有这么大的魔力,那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低年段特色作业到底应该如何设计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低年段的语文教育以学生识字、写字为主任务,把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养成学习语文习惯当作中心工作。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写话”练习中,强调让学生自由表达。因而,小学低年段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特色作业的设计要时刻把握识字、阅读、写作三个方面。
一、机趣导引,激发兴趣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活泼好动,热爱游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运用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识字途径。
1.制作“识字剪贴本”
学生只需要准备一个本子,在生活中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汉语文化内容,剪一剪、贴一贴、写一写,“识字剪贴本”就诞生了。教师还可以设置主题,如“南京的美食”“南京的秋天”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增强情感体验。这种方式不仅短期有效,还能演化成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文化价值的能力。
2.搜集“碎片读物”
所谓“碎片读物”就是充斥在生活中的任何小量信息,比如“一条短信”“一张感冒药说明书”“一张报纸的标题”……由于信息量少,浅显易懂,学生能快速反应、及时记忆。学生在不断地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还能增强对生活的关注度以及责任心,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3.完成“跨学科融合作业”
语文老师可以主动和美术、品德、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老师联动,设计跨学科融合作业。如设计《秋游》一课的作业时,可以与美术相融合,创作画配文,还可以制成书签等。一方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外一方面具象的图像让学生更容易感知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学生在经历跨学科的学习中,收获的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形象生成,锻炼思维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笼统,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语言文字、句法结构是相对抽象的知识。那是不是就无从下手呢?并不是。
1.创设“口诀识字”
“口诀识字”就是利用口诀熟记汉字各部分的关系。如“坪”字的记忆,学生就可以创设“平平的土地就是草坪的坪”的口诀。这种方法一方面符合低年段学生爱想象、形象思维强的年段特点;另一方面符合低年段學生的机械记忆力较强的特点,朗朗上口;除此之外“口诀”记字还可以在多种场合创设和练习,如亲子互动、同学游戏、师生互动等,不失为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识字量的一项有效途径。
2.创设“动态写话”
“动态写话练习”就是利用正在生成的情境来写话。学生随时携带本子和笔,或者直接采用多媒体媒介等,在和对话的过程中,将所言所感记录下来。教师可以提供主题:如“今天我是小导游”,让学生在做导游的过程中进行语言的训练。动态写话解决了静态写话时容易出现的割裂式写话的问题,文章的逻辑性、连贯性更强,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还能促进记忆能力、写字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安排能力等多方位能力的培养。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本主义教育,即做“人的教育”,意在让教育根植在人的终身发展中,因而研究“核心素养”下的作业设计显得意义深重。
现在低年段作业主要出现两个特征:(1)作业结构贫乏。(2)知识范围泛滥。这样的作业不仅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认知产生混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快乐。所以笔者依据小学低年段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喜欢模仿、思维直观的特点,利用一些与文本相关的形象性强的图片和欢快活泼的歌曲,通过设计合作探究、自主体验式的特色作业,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审美品质、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同时依据课标从“识字”“阅读”“写作”三方面进行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只是初探,往后我还会继续解放思想,积极研究,探究出更多有利于低年段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特色作业,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审美品质、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