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红
摘 要 高中数学作业个性化设计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全面、协调发展,发挥作业的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从分析高中数学作业个性化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入手,论述了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个性化策略。
关键词 数学作业;设计;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F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5-0167-01
个性化作业,就是一种打破传统重复、枯燥和杜绝无效的作业模式,高中数学个性化作业能让学生巩固、深化、活化数学概念和规律,提高运用知识、技能、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顺利接纳新知识,构建认知结构,促进思维发展。
一、高中数学个性化作业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注重作业设计的巩固性与延展性。个性化作业要注重巩固性和延展性,要突出学生解题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这是高中阶段基于数学课程学习对于学生提出的基本训练要求。个性化作业一般在形式和考查内容上比较新颖有趣,因此这样的作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首先要充分保障作业巩固学生知识吸收效果的发挥,作业的设计可以以不同层面展开,其中基础层面要保障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有效理解吸收。在这个背景下可以相应融入延展性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让学生解题的技能更多样。这样才能够发挥作业习题的训练效果,也可以透过个性化作业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
(二)注重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与多样性。个性化作业虽说会很大程度区分于常规的问题考查形式,但是,个性化作业还是应当具备良好的合理性,并且要尽可能体现出习练的多样性。学生只有在平时的练习中接触到更多不同形式的问题类型,才会慢慢丰富自己的解题经验和技能积累。因此,教师在设计个性化作业时要充分遵循合理性与多样性原则。可以从一个母题出发,设计各种延伸问题;也可以是一个常规问题,然后鼓励大家尽可能多地找到不一樣的解题方案,这些都可以成为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命题方向。
(三)作业讲评要注重思维素质培养。个性化作业通常发散性更强,考查方式更加灵活,更能够起到思维锻炼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讲评时也要从作业习题的基本特点出发,并且将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作为作业评讲的一个核心。教师可以首先相应的观察留意学生的作业完成状况,这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很好的教学参考意见。如果是大家普遍没有太大难度的作业问题,教师可以简单讲解,重心要放在那些学生普遍有障碍的作业习题上,这反应出学生在这个知识点的掌握上不够理想,也是后续教学中要弥补强化的方面。
二、高中数学作业设计个性化的策略
(一)根据学生层次不同,设计标准不同的个性化作业。作为教师,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性、潜能等设置不同标准的作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例如,我在为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把作业分成了两个层次,一种是基础性的题,是必做题,主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一个是自主题,自主题是源于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为后继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这样就能满足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使后进生有了继续学习的信心,中等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挖掘,优秀的学生能向着更深层次的知识去探索。
(二)新课标要求不同,设计形式不同的个性化作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课程标中所提出的这些要求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精神,能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由原来被动、机械地接受教师信息的“容器”变为主动、有选择性的,能够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设置各种形式的作业,不仅要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还要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的作业自己做主。
(三)根据教学任务不同,设计不同目的的个性化作业。高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它是高中其他理科如物理、化学等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并不相同,知识能力也不一样,因此,他们对数学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为此,我针对这样的具体情况设置了几个活动小组,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能把学生的爱好与数学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兴趣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总之,学好数学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个性化作业,让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无限延伸,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陶来舟.浅述高中数学作业个性化的设置[J].学周刊,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