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薇
摘 要:隨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改革。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年龄问题,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阅读中很难抓住文章的重点以及思想感情。阅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教师需要使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接受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中的一大难关,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情感解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小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虽然经过不断的讲解与分析,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也在推陈出新,教师要结合互联网,利用素材,更新教育方法,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搜集阅读资源,转换观察角度
教师在阅读教学前,需要结合阅读材料,搜集相关的资源信息,并对阅读材料的背景、作者生平等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在网上搜索观后感,观察他人对文章的理解和观察角度。教师可以搜素历年的教案,结合其他教师的课程详解,加入到自己的阅读教学理念中来。教师还能借助互联网,搜素视频、音乐、图片等资料,扩充素材库,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与其他教师或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进行针对性教学。文章的阅读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解读,比如文章中的主角、配角、作者等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和全盘考量。这种阅读教学的方式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草船借箭》中,教师可以搜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小说,对草船借箭的背景进行普及,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地位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和歌曲,将课本中的内容具象化,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视觉与听觉,获得立体化的视听享受,从而提升文章的阅读热情。教师能结合相关的古诗词,对文中出现的人物进行评论。《三国演义》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教师的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对四大名著产生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倡全民参与,鼓励交流互助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所有学生的参与,进行互相的学习与交流,提倡互帮互助、共同提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阅读教学前,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思想,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观察角度。在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中,通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和研究,教师还可以通过互相出题、概括段落大意、寻找细节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互相出题,以便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内容不能随意敷衍,而要根据事实进行解析,教师的认真态度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例如:在《火烧云》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对火烧云的时间、颜色、状态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通过作者的修辞手法,体会到火烧云的美丽与梦幻。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火烧云的形态,感受火烧云的变化规律。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这些变幻的形态都非常形象且传神,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他们的经历,对他们见过的火烧云进行描述。在拓展性练习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观察火烧云的功课,并让学生展开想象力,借助修辞手法,对自己认知中的火烧云进行创作。
三、进行实践应用,进行课外活动
教师的阅读教学,需要将阅读与实践相结合。文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师可以借助文章阅读,引入课外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比如观察踏青的风光,欣赏雪后的美景,坚守的战士,辛勤的人民,这些美景都能在生活中发现,人物也能从现实中找到原型。教师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的阅读从抽象转化为形象,直观地理解文章阅读中流露的感情。这种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阅读效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与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行为能加深学生的理解,牢记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爬山虎的脚》中,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走入户外,观察覆盖在老房子上的爬山虎,观察爬山虎的颜色以及爬山虎的脚。教师让学生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并与文中所写进行对比。爬山虎的颜色是否为嫩绿色,脚是不是像蜗牛的触角,也是嫩红色。学生在户外活动中会感到放松舒适,达到良好的学习气氛,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并主动进行学习。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搜集阅读资源,转换观察角度;提倡全民参与,鼓励交流互助;进行实践应用,进行课外活动等方式,将学生的阅读教学的学习质量进行提升。教师要了解阅读教学的意义,并且坚定不移地推行阅读教学的改革,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与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教材教法,2018,12(4):62-63.
[2]钱超年.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学周刊,2018,4(10):58-59.
[3]杨苏凤.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之改革路径研究[J]. 学周刊,2018,3(3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