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涉农中职学校的“国奖”之路

2019-09-17 08:58杨家昌许占山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双元制

杨家昌 许占山

【关键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双元制;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2-0026-04

2018年,山东省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助推县域三农转型升级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作为该成果的完成人,笔者想就涉农中职校的办学问题,分享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对“国家教学成果奖”的理解

1994年3月14日,国务院发布《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选评与科技“三项奖”并行,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每4年一次,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获奖的占比越来越大。笔者认为,通过评奖推举具有引领作用的成功典型,拉动职业教育的整体健康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于技能人才的紧迫需要。

成果评定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既要求对类问题、类改革措施、类成果进行匹配,又要求所解决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普遍性;不仅要聚焦“教学”,更要有可借鉴的“核心成果”;成果的展现要求尽可能用“干货”,尽可能用数据、案例说话;成果要体现先进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示范性、实用性、普惠性和可借鉴推广性,树点带面,整体突破。评审过程相当严格,层层筛选,大浪淘沙。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代表着中国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呈现了解决目前教育界瓶颈、难点、焦点问题的优选方案。

二、我校总结教学成果的背景

決定以哪一个办学特色申报教学成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体现优势必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我校现有专业设置涵盖一二三产,做的事情很多,好像都值得摆出来说说。但农字号专业的办学历程和所取得的成效多年来一直比较突出,于是我们就聚一拳之力于一指,回归起点,积累提炼,在“为农服务”上下功夫,确定成果主题“助推县域三农转型升级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如此选择的理由有三:

一是使命所在。1988年国家教委与德国签署《关于在山东省平度市建立双元制农业职业培训中心的协议》,1990年青岛市教育局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署《中德双元制合作平度项目执行协议》。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的平度职教中心,就此成为国家教委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承担着探索规律、打造示范的重任。在双元制本土化的过程中,历经初始借鉴引进时期、1999年我校成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后的迁移推广时期、建设国家级示范校后的拓展创新时期等10个阶段的合作实践,平度项目成为赛德尔基金会在华唯一的农业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也是“合作时间最长、成效最好、前景最广阔的项目”。

二是形势决定。“三农”问题一直被称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务“三农”振兴乡村,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作为与解决“三农”问题靠得最近、体量最大的县域职业教育,它的改革会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县域涉农职业教育进展缓慢,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农民接受职业教育难、规范的农业经营实体孵化难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急需成功典型引领。

三是特色成效。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创立和发展,贯穿着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复苏与发展的主旋律,演绎着一所县域农村职校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立足平度是一个农业大市的实际,秉承“根植农村、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坚守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把办好“农”字号专业、为“三农”服务作为提高学校整体服务能力的根本。在全国“农”字头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普遍滑坡、大量农校进行转型的情况下,仍坚持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畜牧兽医、农村电气技术、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专业作为学校的拳头专业,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适应意识,当好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排头兵。面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学校把“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就是教育领域最好的精准扶贫”的理念根植于心,以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深化课程设置、教育模式、评价方式改革,取得了“培养适用人才、推广先进科技、带动产业开发、致富一方农民”的良好社会效应。学校成为山东省涉农专业开设最全、设施设备最先进、专业教师最集中、农字号学生最多的中等职业学校。

30年的中德合作,切实增强了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我校参加全国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得61项一等奖,1.1万名农林牧类专业毕业生中有1200名自主创业,169人成为新型农民创业典型,促成家庭农场和农产品深加工厂2128个,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参与研发推广的蔬果有19个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学校的不断努力之下,平度市优质奶牛由40头增加到2万头,果品加工企业由3家增加到65家,区域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位居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第29位。学校面向全省建立了25个双元制职教模式辐射点,培训职校校长和专业教师2800人次,面向全国培训职业教育骨干师资3000人次。我校还与全国21所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伙伴关系,与8所高校建立协作关系,为朝鲜、老挝等国家培训农林牧科技专员、职教师资90人次。

三、“吵”出来的教学成果特等奖

30年磨一剑,平度的这个成果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中德合作双元制项目的推进,只能是“把握实质,洋为中用,探索规律,立足可行”:争取政策支持解决架构问题;务实创新,争取合作方理解,在硬件上完善实训设施;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与成长,健全软件保障;与企业共享长久利益,改善办学环境。“争吵不断、甘苦相伴”是我们不断实现创新突破过程中的真实写照。

(一)跟政府“吵”——“吵”来政策保障

职业教育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单凭学校一己之力肯定无法支撑。尤其是在变革时期引入双元制这样一个新的办学模式,政府的对应举措很关键。我们不厌其烦地跟平度市政府相关部门谈需求、论得失、摆形势、讲政策、提条件、追落实,争取其理解和支持。为了顺利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平度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大力推广“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的实施方案》《关于成立平度市“双元制”职业教育协调委员会的通知》等10项相关政策文件,牵头组建了由农业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参加的平度市双元制职业教育协调委员会、平度市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协调委员会,以解决双元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部门协调、资源调配等各种关键问题。

(二)和德方专家“吵”——有效解决企业“一元”的问题

由于国家体制、文化傳统、经济基础的差异,我们不可能照搬德国的双元制做法。实际情况是,地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很低。尽管政府出面挂牌了33家“双元制职业教育实习企业”,但企业缺乏主动性,其生产管理水平也难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一句话,缺少教育型企业,所以德方专家认定这个项目无法执行,难有成效。我们没有气馁,积极探究解决办法。在与德方反复激烈辩论之后,我们确定了自办适合教学需要的经营实体这条路径。

“吵”出了创造力,“吵”出了健康运行机制。本着“面向市场设专业,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示范产业带行业”的工作思路,从1990年开始,我校引进德国生产标准和先进技术、设备,对应专业、对接产业建设高标准、高附加值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和企业,在体制内填充企业“一元”。学校创办的五场(厂)五中心两基地具有法人资质,实行企业化运作。这些基地和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按照生产经营流程完成教学内容,教学行动对应生产行动,专业负责人对应企业经理,课堂教学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将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术的学习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融入岗位轮训和生产性实训中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达到企业用人的职业素质要求。

(三)同专业教师“吵”——科学调整教学理念

从照本宣科的教学转化为面向职业能力的教学,教师必然经历痛苦的转变过程。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术业有专攻,还要担当相关领域的教学工作;不仅要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还必须体现独到的解读思路。引入双元制,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教育教学理念,都需要教师去适应、改变,需要学校去制衡、引领。为此,学校借助合作项目的优势,派出教师170人次赴德国体验学习双元制职教模式,以带动学校教学思想的本质改变。专业教师在“争吵”激励中不断成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专业教学中实现五个合一: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培训师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学生产合一,作品产品合一。各门课程都有自编教材。农机电专业教师就把国家颁布的14门专业课程整合为“专业计算”“专业设计”“专业制图”“专业实训”4门课程,在使用过程中注重实用性、先进性,及时补充,适时改进,体现出较强的驾驭能力。我校教师开发了“四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运用专业知识,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学校分专业制定了校内企业中各加工岗位的职责、生产设备操作规范、产品作业指导书等一些教学文件,教学组织采用“下发工作任务单→必备知识学习→生产方案设计→接受生产指令→模拟生产→成果提交→评价反馈”七步法,从任务下达到完成生产都模仿企业生产模式,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环境。同时注意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要求渗透在生产过程中,让学生对工作任务单、工作记录单、作业指导书、工作考核单、设备操作规范、岗位职责、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现代企业管理标准等岗位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在过程评价中,通过生产任务的工作考核单纳入“质量意识、卫生意识、团结协作、工作态度”等素质要求,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我校教师还主持制订了山东省《畜牧兽医教学指导方案》《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教学指导方案》等4个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突出的教改成效使我校成为“青岛市教育教学改革十面红旗”之一。

(四)跟生产企业“吵”——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对于打着合作的旗号、以雇用劳动力为唯一目的的企业,我们拒绝交流。学校要求合作企业必须参与专业建设,参与课程设置,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承担提供标准实训条件、专职指导师傅的责任。执着的结果,我们“吵”来了入企办学:青岛生态农业乐义基地设有学生专用教学场地,配套指导师傅和农用器具,把学校办进工厂(场);“吵”来了引企入校:六和饲料公司研究所、鸿昊达工贸公司等4家企业在学校建设分厂或车间,为学生提供便捷真实的生产工作情境。2013年,平度双元制校企联盟在我校成立,我们的校企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教学成果奖必须具备鲜明特色

我校的教学成果产、学、研、育自成一体,突出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范例教学。学校充分利用自办实体的便利,实施范例式教学。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以组织准备、教师示范、模仿练习、归纳总结这样的程序完成,实用实效。

二是链上学习。如学校依托由养殖原种场、养殖场、饲料厂、加工厂(肉、奶)形成的闭环式实验示范养殖业企业链,建设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肉、奶加工),形成养殖专业链,使链上教学成为现实。我们倡导跨界学习,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某一链条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学习其他链条的知识技能,培养多方位就业能力;我们还鼓励学生系统掌握全链技能,培育其具备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能力,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三是示范孵化。标准化示范性校办企业便于仿效,我们着力将之打造为农业经营实体的孵化平台。我校针对三农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在广大农村孵化种植(养殖)专业户、专业合作社、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针对农业技术推广和涉农专业学生、农民学习特点建设高标准、高附加值实验示范养殖场、种植场、农产品深加工厂等。我们采用示范、模仿、拷贝的范例式教学培养符合绿色农业要求、现代农业特点的具有双创能力的新型农民,快速孵化家庭农场、养殖场等,形成专业合作社,逐渐培育起规模龙头企业,使之成为新技术消化推广载体、学生创业历练基地、农民经营创新榜样、农产品企业孵化模板,形成全产业链闭环。

职业教育办学难,县域涉农职业教育的办学更难。但如果能够有效克服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课程的标准化建设等瓶颈问题,县域涉农职业教育的前景就会豁然开朗。这正是我校在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经验。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双元制
成人高职教育教学“双元制”组织模式的研究
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特色及启示
借鉴德国“双元制”强化县域高职校企合作双主题办学路径研究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比较浅谈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高职“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