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郑振铎先生作为先进知识分子,认为文学的作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他首先翻译出俄国那些具有反抗精神的文本,意在为中国读者带来新思想,摒弃腐朽的旧思想。他提出文学可译性,把直译、意译以及哲学理念结合起来进行翻译,集中体现在泰戈尔的著作《飞鸟集》中,郑振铎先生具有一定的翻译目的性,这是他明显的翻译特色,他的译作大多数都是经过挑选后才进行翻译的。他认为翻译包含两种突出的作用:一个是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改变,另一个是能够将中国民众和现代的一些人生问题及思想相沟通。与此同时,他运用白话文为主要翻译用语,这也对我国翻译界的走向有一定的指導及引领作用。
关键词:郑振铎;现实主义;翻译理念;《飞鸟集》;启蒙
作者简介:卢鑫一,女,吉林省长春市人,本科,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2
1、引言
郑振铎先生是我国20世纪优秀翻译家的其中一位。他为中国民众了解世界文学的进行过程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著作。他所翻译的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直至今日,仍被称作“最好的译本”。
2、翻译的动力
2.1接触外国文学及翻译家
郑振铎先生的家乡位于浙江省的永嘉县(现处于温州)。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早在1843年《南京条约》中作为其中一项条款时就被提及,在条约中,列强命令中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从而开展自由贸易,其中就包含浙江的宁波。由于这里曾是帝国列强开辟的贸易口岸,因此为他早早地接触外国的一些传教士以及外国文学作品,接受新思想有一定的铺垫。这之后,在北京求学期间,郑振铎认识了许多当时国内的进步人士,并且和他们讨论了关于文学、政治和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这段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翻译目标文本的选择。
在1919年,郑振铎积极加入到“五四运动”当中去,同时准备发展文学,他的翻译事业也基本起步这个时期。那个时候,他经常去基督教青年会图书馆,在那里认识了一些当时出名的俄国文学翻译家,例如许地山、瞿秋白、耿济之等人。根据他后来回忆:“在图书馆里,含有丰富的书籍:有契诃夫 的短篇小说集和戏剧集,有托尔斯泰的大量小说,安特列夫的戏曲集等。我对它很感兴趣。”还有“我特别喜欢俄罗斯文学”。但是由于当时国内时局动荡,他最初的翻译目标大部分集中于社会与政治方面的文章,对于文学方面涉及不深。
1921年开始,他逐渐把精力放在新文学运动,翻译也开始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当中。进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当中,郑振铎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先进知识分子,例如茅盾等人创立了文学研究会,后来开设了《文学周刊》和《小说月报》两种报刊,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这一时期,他不仅致力于新文学的创作,而且更加深入地研究文学产生、创作的理论,有大量作品问世。
2.2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他始终保持坚定地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于革命的积极作用,认为文学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并重点突出文学对于人生、社会革新的重要性。现实主义是一种注重真实生活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体现,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它主张理智地发现、查看真实生活,根据原有的生活方式准确、细致地描述环境中的经典人物。现实主义是一种符合文学本质的特点一种文学类型。纯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去除掉作品中的政治、道德谎言、商业、维护阶级权力和高贵的假象、愚人和愚人的妄论等等。但实际上,现实主义也是可以虚构的。相反,为了摆脱谎言的同时客观地表达谎言,必须运用小说等不损害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用他的话说:“文学需要同时具备可以折射出革命的精神和社会问题的功能。”正如鲁迅晚年也曾说过:“我依旧怀抱那种存在于十多年前的开导智力的主义,我认为这是‘为人生,同时要对人生进行改革。”
3、翻译的理念
3.1“有所为”的翻译特色
郑振铎先生具有一定的翻译目的性,这是他明显的翻译特色,他的译作大多数都是经过挑选后才进行翻译的,是为了体现或者改变真实的人生,使之更好的发展。在原载于1922年8月11日《文学旬刊》第46期的文章《无题》中,郑振铎表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需要有两种目的,一个是带领中国人到现代的真实问题,与现代的思想相碰撞。另一个是改变传统腐朽的文学思维,”不管在文学方面的改革或者推动文化不断向前发展,都需要通过思想方面的接触,进而迸发出新的火花。
对于文学的理解方面,郑振铎认为文学不单纯是一种用来摆弄的文字,更是一种改变社会的强大力量。在《血与泪的文学》中他指出,当今的社会真正需要的是“血和泪的文学”,需要的是一篇能够真正批判现状、反映民生艰辛、能触及社会最深痛苦的文章。作家李建武曾说过,郑振铎“永远是出生入死的先锋官,为追求理想而在多方面战斗的一位带头人”
3.2 引入俄国文学
自从1923年开始,郑先生在翻译《俄国文学史略》出现在大众视野后,第一次为中国民众带来了 俄国文学的进化史。那个时期的俄国民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由于翻译的俄罗斯文学带来了新活力和新思想也开始进入了中国的文学舞台,进入了当时处于黑暗、迷茫混沌中的中国。“五四运动”期间,这些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他还翻译了俄国作家、革命家路卜洵的作品《灰色马》,不仅因为文章自身的情节内容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这本译作深刻体现了那个时期俄国的革命思想与人民的抗争精神,因此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同时,他还在杂志里为大家介绍其他优秀俄国作家的卓越作品,例如契诃夫、高尔基、果戈里 的小说、诗歌等等,在民众中得到了很强的认同感。
郑振铎先生所认为的文学是永久存在的。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帝王将相留下的只是残酷的战争,唯有文学能给人带来温暖,留下永恒的记忆,是真善美。这是郑先生对文学的崇高评价,同样地,历史也多次证明这个评价是一个最平凡却伟大的真理。因此,在泰戈尔所著的《飞鸟集》当中,郑振铎使用的翻译文字轻快、明亮,同时给人温暖的感觉。
4、翻译的方法
4.1 翻译的两种功能
郑振铎先生坚持翻译具有两种突出的作用:一个是可以将中国民众和现代的一些人生问题及思想相沟通,另一个是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革新。因此,他的翻译方法遵守以下三点原则。
4.2直译为主
遵守以直译为主,需要体现出来作者所著原文的含义。郑振铎所译用的是白话文,因为当时在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成为通用的书面用语,改变了过去那种与口语脱节的文言文的“正统地位”。郑振铎非常忠实地将诗的内容以及含义翻译出来。比如说下面几首出自于《飞鸟集》的诗:原文1: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n. 翻译: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原文2:We, the rustling leaves, have a voice that answers the storms, but who are you so silent?“ I am a mere flower. 翻译:“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的沉默着?”“我不过是一朵花。” 从这两篇译作当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翻译方法通过直译进行,他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介绍”。将“birds”译为“飞鸟”,“Storm”译成“风和雨”,虽然没有改变原诗的含义,但是他通过增加对意象的描写,以及把一个长句拆分为三个小短句,这就使得译作多了几分生动、活泼之意。
4.3意译为辅
将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对原文进行稍作加工,而不失真。他反对“硬邦邦、直愣愣的翻译”,而是在遵守“忠实”翻译的同时,他认为译文需包含原文的顺畅感,通过意译的手法将原作传神地再现出来。例如:原文1:The stars are not afraid to appear like fireflies. 翻译:群星不怕显得像 萤火那样。 原文2:My day is done, and I am like a boat drawn on the beach, listening to the dance-music of the tide in the evening. 翻译:我的白昼已经完了,我像一只 泊在海滩上的小船,諦听着晚潮跳舞的乐声。 在这两首诗当中,郑振铎将原文的“stars” “listening to” “the tide in the evening.”译为“群星”“谛听”“晚潮”,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生硬翻译,他赋予了译文更加优美的流利感,同时没有失去原文中的美感。
4.4运用哲理
运用包含哲理以及意境传神的表达手法。郑振铎对泰戈尔的了解很深,他曾写道,“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 是现代印度的一个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位优秀诗人”“他同时又是一个哲学家。”因此,他译出了泰诗其中蕴含的哲理意味以及诗文意境。原文:We come nearest to the great when we are great in humility. 翻译: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在这里,郑振铎接连使用两个比较级“最大为谦卑”“最接近伟大”,构成一个递进句式,更加突出了原文的哲理含义。
我国著名文学家冰心女士曾经这样评价泰戈尔的诗作:“觉得那小诗非常自由,就学了那种自由的写法,随时把自己的感想和回忆,三言两语写下来。”他所创作的诗歌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尤其是欧洲文化的影响,但并没有局限在浪漫主义抒情方面,而是将众多理念在一起,用巧妙的象征手法把物体之中所蕴含的哲理更加生动化,让人易于理解。
5、结语
郑振铎所翻译的文本都是经过仔细挑选的,带有启蒙中国人的目的,他把翻译作为一种沟通世界的桥梁,带领中国的读者去了解更多的新思想,摒弃过去传统腐朽的老一套思想,真正做到“有所为,为人生”,进一步让人生绽放光彩。这也对我国翻译界的走向有一定的指导及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部铁军. 郑振铎与外国文学[D].吉林大学,2013.
[2]靳哲. 从译本《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念[D].河北大学,2011.
[3]李冰燕. 郑振铎文献学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
[4]林银焕. 现代性视野中的郑振铎文学思想初探[D].厦门大学,2009.
[5]吴飞灵.郑振铎的翻译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5):63-64.
[6]张娟.从《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技巧[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03):52-54.
[7]郑振铎. 郑振铎选集[M].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
[8]郑振铎.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郑振铎全集(第 15 卷).花山出版社,1998:61.
[9]周心怡.郑振铎的翻译精神及其理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08):57-59+69.
[10]邹德刚.浅谈郑振铎的翻译观及其翻译成果[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