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

2019-09-17 01:20:18钟声宏陈永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9年17期
关键词:异丙酚恶心芬太尼

钟声宏,陈永沛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麻醉科,江西 九江 332000)

手术后疼痛不仅使患者感觉不适,还会引起机体过度的应激反应,导致一系列系统功能失衡,影响术后身体恢复[1-2]。良好的术后镇痛对患者至关重要,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能减少机体应激反应,防止术后免疫抑制,降低术后并发症[3]。研究显示[4]通过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可监测麻醉深度,对术后疼痛有影响。BIS 监测是最有效的麻醉深度监测手段,多项研究表明BIS 监测的应用可以合理地调节术中麻醉深度,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避免术中知晓的发生,并加速患者苏醒[5-7]。手术期间维持BIS 40~45 可以减少术后疼痛和镇痛药物额外需要量[8]。然而,BALDINI 等[9]的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本研究旨在探讨术中不同BIS 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疼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60 例。其中,男性14 例,女性46 例;年龄22~60 岁;体重50~80 kg;身高155~175 cm;ASA 分级Ⅰ、Ⅱ级。排除合并癌症及癫痫、BMI>35 kg/m2、严重心、肝、肾及凝血功能障碍、麻醉药物过敏、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控制不佳的全身性疾病(如不稳定的糖尿病)、吸毒成瘾或酗酒、慢性疼痛、任何类型的镇痛治疗、长时间手术>3 h,以及腹腔镜中转为剖腹手术者。将6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低脑电双频指数(L-BIS=35~44)组30 例和高脑电双频指数(H-BIS=45~55)组30 例。所有患者知情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禁食8 h,禁饮2 h,入室后开放输液通路,常规监测体温、BIS、无创血压(BP)、心电图(ECG)、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二氧化 碳分压(PETCO2)。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5 mg/kg,芬 太 尼2 μg/kg,异 丙 酚2 mg/kg,顺 式 阿 曲 库 铵0.15 mg/kg,将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5~45 mmHg。麻醉维持:异丙酚2~3 mg/(kg·h) 和瑞芬太尼0.2~0.3 μg/(kg·min),间断给予顺式阿曲库铵,两组患者的BIS 通过异丙酚及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控制。当收缩压(SBP)>140 mmHg 时,使用硝酸甘油5~15 μg/min 静脉泵注,若HR>85 次/min,静脉给予艾司洛尔5 mg。缝皮时终止麻醉。术后给予镇痛治疗,配方为5 μg/ml 芬太尼+50 μg/ml 托烷司琼共100 ml,输注速度2 ml/h,追加1 ml/次,锁定时间15 min。

1.3 观察指标及处理

①记录患者诱导前(T0)、插管时(T1)、手术开始时(T2)、胆囊完全剥离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BIS;②记录术中异丙酚、瑞芬太尼的用量及术后追加镇痛药的总量和例数。③记录患者术后0、8、16 和24 h 时的VAS 评分(静息和咳嗽时),若患者VAS>3 分,静脉给予地佐辛5 mg;④记录患者术后0、8、16 和24 h 时的术后恶心呕吐(PONV)管理指南评分,按WHO 标准(0 分:无恶心呕吐;1 分:轻度恶心呕吐;2 分:明显恶心呕吐;3 分:严重恶心呕吐),若PONV 评分>1,静脉给予托烷司琼5 mg 进行治疗;⑤评价患者的总体满意度(0~10 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n =30)

2.2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BIS 比较

①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BIS 有差异(F= 9 628.086,P=0.000);②两组间BIS有差异(F= 519.404,P=0.000);③两组BIS 变化趋势有差异(F= 159.589,P=0.000)。见表2和图1。

2.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VAS 评分比较

2.3.1 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VAS 评分比较 ①不同时间点的VAS 评分有差异(F=299.009,P=0.000);②两组间VAS 评分有差异(F=87.145,P=0.000);L-BIS组的VAS 评分较低,疼痛强度低于H-BIS组;③两组VAS 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F=4.794,P= 0.005)。见表3和图2。

2.3.2 两组患者咳嗽时VAS 评分比较 ①不同时间点的VAS 评分有差异(F=509.309,P=0.000);②两组间VAS 评分有差异(F=70.366,P=0.000),L-BIS组的VAS 评分较低,疼痛强度低于H-BIS组;③两组VAS 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F=10.164,P=0.000)。见表4和图3。

表2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BIS 比较(n =30,±s)

表2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BIS 比较(n =30,±s)

组别 T0 T1 T2 T3 T4 L-BIS组 97.67±1.67 38.73±1.63 38.23±2.69 39.10±2.01 39.30±1.91 H-BIS组 96.70±1.53 51.57±2.25 50.83±1.80 51.40±2.37 50.30±2.63

图1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BIS 的变化趋势

2.4 两组患者围术期麻醉药物用量比较

L-BIS组中需要地佐辛药物的患者例数(12 例)低于H-BIS组(18 例)(P<0.05),H-BIS组患者的额外镇痛需求高于L-BIS组(P<0.05)。两组术中异丙酚与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3 两组患者静息时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比较(n =30,±s)

表3 两组患者静息时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比较(n =30,±s)

组别 0 h 8 h 16 h 24 h L-BIS组 4.08±0.7 2.54±0.6 1.46±0.5 1.12±0.3 H-BIS组 5.17±0.8 3.81±0.7 2.40±0.5 1.71±0.4

图2 两组患者静息时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变化趋势

表4 两组患者咳嗽时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比较(n =30,±s)

表4 两组患者咳嗽时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比较(n =30,±s)

组别 0 h 8 h 16 h 24 h L-BIS组 5.61±0.9 3.72±0.7 2.23±0.6 1.72±0.5 H-BIS组 7.44±0.9 5.11±0.7 3.20±0.7 2.38±0.6

图3 两组患者咳嗽时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变化趋势

表5 两组患者围术期麻醉药物用量比较(n =30,mg,±s)

表5 两组患者围术期麻醉药物用量比较(n =30,mg,±s)

组别 地佐辛 异丙酚 瑞芬太尼 追加芬太尼L-BIS组 5.00±0.00 608.56±273.46 967.35±476.28 27.91±16.97 H-BIS组5.00±0.00 601.28±337.34 715.82±689.54 48.86±25.93 χ2/ t 值 8.148 1.656 0.435 2.549 P 值 0.004 0.103 0.665 0.013

2.5 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满意度情况比较

2.5.1 两组患者PONV 评分比较 ①不同时间点的PONV 评分无差异(F=0.109,P=0.955);②两组间的PONV 评分有差异(F=6.983,P=0.011),与H-BIS组比较,L-BIS组的PONV 评分较低,并且L-BIS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H-BIS组比较,L-BIS组[2/30(6.7%)]低于H-BIS组[9/30(30.0%)](χ2=5.455,P=0.020);③两组PONV 评分变化趋势无差异(F= 0.033,P=0.992)。见表6。

2.5.2 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比较术后24 h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31,P=0.023),L-BIS组(6.8±3.1)分高于H-BIS组(5.9±3.6)分。

表6 两组患者不时间点PONV 评分比较(n =30,±s)

表6 两组患者不时间点PONV 评分比较(n =30,±s)

组别 0 h 8 h 16 h 24 h L-BIS组 0.28±0.15 0.21±0.15 0.23±0.19 0.25±0.18 H-BIS组 0.35±0.19 0.32±0.21 0.30±0.13 0.36±0.12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疼痛主要由内脏痛、腹壁切口痛及右肩部痛3 部分组成。疼痛的原因和机制多种多样,可能与气腹的建立、化学刺激、腹壁切口损伤等有关[10]。术后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还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影响身体恢复,对LC 的疼痛管理策略包括超前镇痛、TAP 神经阻滞等多模式镇痛手段,最新研究表明,术中足够的麻醉深度可以缓解术后疼痛[8,11]。

增加麻醉深度能缓解术后疼痛的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推测可能是较深的麻醉能部分中止有害刺激,从而影响术后疼痛强度和镇痛需求[4]。本研究显示,在术中保持L-BIS 麻醉深度比H-BIS 更好地控制术后疼痛,并在休息和咳嗽时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恶心呕吐发生率减少,患者术后整体满意度提高。有研究表明[12],两组全麻患者分别在BIS 40~45 和BIS 45~60 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L-BIS组术后前8 h,疼痛强度和镇痛需求降低,而且FAIZ 等[11]研究显示L-BIS组患者术后额外镇痛药物需求降低,恶心呕吐率降低。HENNEBERG 等[4]研究发现H-BIS组患者术后需要更多额外镇痛,与本研究结果相似。然而,在BALDINI 等[9]研究中,术中BIS 25 和BIS 50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与阿片类药物需求无差异,并且两组皮质醇,葡萄糖及乳酸水平也无差异。该研究结果的差异性可能跟样本量、疼痛评分标准、手术种类有关。

麻醉深度的控制取决于术中所用的药物及使用剂量,有研究表明,异丙酚与异氟醚麻醉比较,可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并减少吗啡用量,异丙酚可能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13]。另一项研究也显示,亚催眠剂量的异丙酚也能使术后疼痛缓解[14]。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中使用麻醉药相同,药物总量无差异,所以可以明确是麻醉深度的增加使术后疼痛减轻。

值得关注的是麻醉深度似乎与患者远期临床预后具有相关性。近年来多篇综述总结关于麻醉深度对手术患者临床预后影响的报道,显示麻醉深度监测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尚存在争议,需进一步研究[15-16]。另外,麻醉深度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也有相关性,岳芳等[17]一项Meta 分析显示,麻醉深度对术后认识功能障碍的影响也存在争议,文中检索的相关文献显示术中BIS 维持30~40 可降低术后认识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但另一部分文献则提出BIS 值维持40~50 并不明显降低术后认识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在另一项研究中,对3组患者术中的BIS 值分别设定在30~40,40~50 和50~60 评估其术后认知功能,结果显示,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全身麻醉控制BIS 值30~40对术后认知功能影响不大[18]。

综上所述,全身麻醉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可以减少术后额外镇痛药的需求,降低恶心呕吐,提高整体满意度。

猜你喜欢
异丙酚恶心芬太尼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效果
健康之家(2021年19期)2021-05-23 09:10:44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无痛清醒镇静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中的应用
The selection rules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 data mining-based literature study
题出的太恶心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对比观察
恶心的好东西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甲状腺切除手术麻醉50例效果观察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22
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危重患者镇静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