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声
魏清河乃河北大城人氏,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他说,他始终对人物画由衷地喜爱。他的水墨人物画多取材于农村生活,那些嫁娶、祝寿、庙会、唱戏、接神等民俗场面,不仅仅是模仿、再现,更是去观察、去比较、去揣摩、去体味和发挥,人物或幽默、或含情、或稚趣,令人有置身其中的真实感,显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笔墨风情。
他画得喜性,善于表现丰收之乐、胜利之乐、田园之乐、节庆之乐、游戏之乐,以千百种方式歌颂生命,表现人生的欢乐,赞美人生的神奇,是喧嚣的尘世中保有的一份健康与活力,从精神上给予人们快乐,洋溢着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情,令人由衷地绽开笑颜。出于表意的目的,他不追求写实与模仿的逼真,而是到生活中收集素材,“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在创作中注重第二度创作,提炼形象,自然更真实,也有时代气息。他有意识地突出表意部分,缩小、简化、夸张、变形,甚至有点比例、结构的失调,是憨稚举动让人觉得可亲可爱的笑,而不是滑稽带来的嘲笑或大笑,造成喜剧的审美感受。
笔下人物洗净了市井油滑气,寄托了魏清河深埋内心的美好情愫,在不同程度上赋予作品清爽素逸之格调,抒发了大众人性与人情之曼妙,传达了中国人的天趣和单纯、朴素的特质。从他的作品里我感受到一份纯真情感,有孩童的稚拙,简洁明快;有妩媚的仕女,顾盼生姿;有刚猛的钟馗,活灵活现;有憨厚的老农,遍览沧桑;有吹破天的乐手,如闻鼓乐争鸣;有勇敢的战士,泼辣的村妇,乡间風情一览而有余意,百看不厌。画中人物真真切切、朴朴素素、实实在在、自自然然,在朴拙亲切中揭示了中国农民的人性美,不失为具有思想含量、艺术质量和历史价值的经典之作。
魏清河喜欢齐白石,喜欢他身上那种民间的味道和平民情怀。同样,他也坚持创作了大量具有平民意蕴的表现普通人生活的绘画作品,比如:《伏击归来》《山丹丹开花》《迎新春》《月上柳梢》《秋实》《春天里》《种瓜得瓜》《太行老农》等,以小情怀见大格局,从人生片段见大世界,对于观者来说,这些画唤醒了对早年常见的生活场景的追忆,传达了他个人生活经验与历程的感触,充盈着浓厚的生命意识和人生真味。
魏清河的画有“三得”。一得韵味。人物画传神,能够捕捉画中人个性、思想、情感、气质等的内在表现,同时又将画家个性、思想、情感、气质融入其中,进行严谨的构思,以小见大,以简驭繁,尺幅之间可以见气象,抒写情意而意味隽永,富有东方情调,如品茗茶,耐人寻思。
二得趣味。趣味的可贵在于独特的创造。比如:魏清河喜欢在画面上添加孩童,村妇怀抱着的,手持糖葫芦的,骑着老牛的,牵着毛驴的,打闹嬉戏的,采摘秋果的,不仅画出了儿童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也一下子让画面生动起来,趣味盎然,正是农村生活的常见之景,同时,也写出了画家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向往。
三得戏味。中国戏剧富有想象力的舞美和脸谱,富有想象力的虚拟性表演,内涵丰富、夸张幽默,自然激起观众的审美愉悦。魏清河戏曲写意人物画作品《游春》《钟馗驱鬼》《铁拐李》等,多取材戏曲某个片段,将戏剧冲突带入绘画,在一块纷乱的线条和色彩组合中将希望看见的形象塑造出来,同时还平添了几分诙谐、几分幽默,甚至是几分揶揄。
国画人物画就技法可以归纳为几种类型。线描写意一派,代表画家有钱慧安、陈师曾等;工笔重彩一派,代表画家有张大千、徐燕荪等;融合西法一派,代表画家有徐悲鸿、林风眠等人。魏清河由速写、插画介入,融合了线描写意风格,也借鉴了西画手法,他主张以简约纯粹的人物形象表现画中意趣,主张体现画中人与画中景的呼应融合,强化线条表现力。这些都源于他对速写的坚持,对插画的喜爱,对文学阅读的理解,也使得他的绘画有了很强的叙事性。如《福临门》反映农村闹社火、庆丰收的景象,人物众多却乱中有序,不仅精确掌握了不同角度人物外形,更能从平面上制造层次分明、动态丰富的空间深度感。成群的人物敲锣打鼓,吹拉弹唱,各具姿态,在处理整体的同时,又令人物各具特征,做到既统一又不失精微,既有现代感,形式感也很强。
齐白石先生有言:“见古今之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现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魏清河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快速地捕捉人物特征、情态,他喜欢在画面中安排一些可以辨认的指示性“动作”符号,画中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包含了动作的发起者和潜在的动作的接受者以及相应动作可能产生的背景,盈尺间闪展腾挪,动静相生而元气淋漓,让人浮想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