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璟頡
摘 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它既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又体现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人文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把大学精神融入到人文素质教育之中,对于引领大学风貌、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当前,高校将大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关系进行很好的梳理,把悠久的大学精神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对提升学生的素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我们也不难看见崇尚科学,忽略人文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存在,这必然会影响着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进程。如何开创独具特色的人文教育方式,将大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相互交融入,客观分析,处理两者关系,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1 大学精神及其价值
1.1 何谓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大学精神始于对大学现实存在的思考、关照和反思,并伴随着大学实践过程的推进不断得到提炼、总结和升华,进而成为大学现实和未来发展中坚守的追求,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和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对大学的生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其内涵丰富,可以具体概括为“止于至善”道德精神、诚实、进取、乐学、善思学风精神、研究学术探索精神等。
第一:“止于至善”道德精神。古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的宗旨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意在鼓励师生孜孜不倦、奋力以求,不断提高人生境界,勇往直前,永不自满。
第二:诚实、进取、乐学、善思学风精神。关于“学风”,孔圣人曰:“其身正则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有令不从”。所以说学风是学校的立校之本,育人之本,也是师生在治学方法、治学态度和做人准则。学风精神是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行为规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学与问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求知精神、专著精神、刻苦精神、探索精神,只有凝聚这一种理性的精神状态,才能推动大学精神的发展。
第三:学术探索与创新精神。学术精神是推动学术发展和学术能力发展,养成学术道德的内核,是大学之根本,大学的任务在于培养人才,而人才的核心特征是创新,创新为科学研究领域带来了巨大成果、创新促进了新思想和新制度的到来,推动了社会发展,因此,大学精神离不开创新精神,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需求。
1.2 大学精神的价值
黑格尔指出:人的本质在于精神,大学同样如是。大学精神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是大学的灵魂。它标志着一所大学对其自身自觉意识的认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现了大学发展的水平,预示着大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大学精神价值是高校发展关键。这种精神的价值主要是信念支持和精神支撑,它渗透到人的发展、科学进步、美学研究、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大学精神的价值也体现在对于人的发展、对于大学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发展中。大学精神的直接受益人就是大学人,他们在积极精神的引导下,把自己塑造成有知识、有良知的人。
2 人文素质以及与大学精神的关系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是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由此内化的人文精神,是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含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具体表现表现为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等丰富的精神世界。
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不仅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历史、政治、文学、法律哲学、艺术、道德语言知识等人文知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为培养大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谋求的和谐发展的愿景,大学人追求的是自我理想的实现,就是要完善自身,追求理想,就是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因此“大学精神”与“人文素质”二者兼容并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的和谐共存发展,才是大学精神的最终目标。
3 大学精神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大学精神引领人文素质教育,是灵魂,是引领大学教育的旗帜。其次,丰富多彩的大学精神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精神源泉,大学精神为人文素质培养也营造良好的氛围。其三,优良的学风、校风建设也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反映,大学精神不仅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提供方向,大学精神也鲜活了大学教育模式,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丰富内容,更为人文素质培养提供精神养料。最后,大学精神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新的载体。
大学教育目的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不单单是自然科学教育,更是人文素质教育并重。单一的文化知识教育,很难实现人文素质从本质上提高的目标。这就要求大学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大学精神与人文素质教育很好地的融合必将推动教育的文化、人化的過程,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完善的人”、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园.重塑大学精神之我见[J].成功(教育),2011,(18):178-178.
[2]欧阳佩晞,唐艳.论大学精神的作用及其培训[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
[3]杨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塑造“大学精神”探索,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