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兰亭集序》译文对比研究

2019-09-16 02:39韩晓晓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

【摘要】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理论将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对文化、文本的适应和选择类比为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选择和适应。翻译活动应从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多个维度进行选择和适应以使异语读者能够真切了解和欣赏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我们一起欣赏来自林语堂先生两本《兰亭集序》的译文异同。

【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三维转换原则;《兰亭集序》

【作者简介】韩晓晓(1994.04-),女,河南修武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生态翻译理论概述

2001年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核心的生态翻译理论,从宏观角度探讨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适应与选择行为。胡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通过用类比的方法将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转化为译者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与选择,摆脱传统的以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为中心的翻译理论,而以译者为中心展开对翻译活动中的“适应”和“选择”行为的多维度探讨。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三维角度出发,对比并探讨林语堂翻译“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两个英译译本。

二、《兰亭集序》简介

1.《兰亭集序》的语言特点。《兰亭集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最成功之处则是它的语言特点和意境之美。这部游宴诗集,文字灿烂,字字珠玑,隽妙雅逸,选词生动准确,文章中多处运用工整华丽对偶手法。文章中两次引典据经典,值得后世学者研究与鉴赏。

2.《兰亭集序》的意境之美。《兰亭集序》是游宴诗集,文中不乏大量词汇描写游宴之境,渲染氛围,“崇山峻岭......左右”,语句虽短,将游宴之境的美描述的淋漓尽致。山水环绕,“茂林”衬托,也为游宴的氛围渲染添色。“引以为......幽情”,用词普通但细节描写绝妙,凸显出与会人士尽是文人雅士。“一觞一咏”足以体现文人雅士的谈吐和文化素养。

三、三维转换原则

1.语言维的适应转换原则。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翻译的过程首先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卡特福德曾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提到:“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的文本来代替另一种语言的文本的过程”。而在实际翻译过程活动中,有时候我们难以在两种语言中找到能完全匹配的对等部分。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语言维做出适应和选择。就林语堂翻译的两个版本的《兰亭集序》译本来看:“此地有......左右”,这一个例子中,“崇山峻岭”译文二为:“tall mountains,majestic peaks, thick foliage 和tall bamboos”连着四个名词短语,译出原文本的简约却不失气势。首先从形式上前半句和原文本项契合,都采用者名词短语排比体现了绝妙的气势;再者林先生第二个译文选词方面要比译文一更加精准和生动。“崇山峻岭”,译文一中“ high peaks”虽简洁,但没有体现出山峰之巍峨。后者能更好的印证生态翻译学以译者为中心从语言维进行选择和适应的基本理论。

2.文化维的适应与转化原则。生态翻译环境不单是语言维的选择适应活动,更是两种文化亦或是多种文化的碰撞与摩擦。“翻译的文化转向”,将翻译以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拉向以文化为中心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的文化维适应与选择就是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跨越文化障碍,实现本质意义上的文化维的精准适应。就林语堂《兰亭集序》两个译本看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

《兰亭集序》的开篇点出集会的时间和地点,“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和“会稽山阴之兰亭”。林先生两个译文都为“In the ninth year of the reign Yungho(AD353)”和“the Orchid Pavilion in Shanyin of Kweich”。“会稽山阴之兰亭”中“会稽郡”“山阴县”“兰亭”都是地理名称,它们也有着地理行政级别的代表,但是我们单从林先生的地点翻译来看,似乎没有解释清楚地理的行政级别,外国读者会不知所指。这样就很难实现生态翻译中文化维的精准选择与适应。

3.交际维的适应与转化原则。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要重视不同语言之间交际意图的转换与选择,使异语读者可以真切领会原文本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并能与原文作者产生共鸣。

《兰亭集序》一文中,作者有感而发“死生奕大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来表达作者面对美景而抒发的生死观。林先生的两个版本不同:译文一为“The ancient regarded death as the great question.”;“ a long span of life or a short one dose not matter.”译文二則译为“‘Great indeed are life and death, said the ancients.”; “ and that longevity and early death make no difference!”这两句话可谓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生死观,异语读者看到文章后应该是可以立马领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进行感同身受,显而版本二的翻译效果更能给异语读者以情感冲击,满足生态翻译交际维适应与选择的要求。

四、结语

从林语堂对《兰亭集序》的两个英文译本来看,译者根据翻译生态环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适应于选择。译者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也不断进行创新,担负起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使命,使异语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华文化之美,同时更能满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 2010(4):62-67.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对《兰亭集序》文学鉴赏
浅谈古诗词翻译—以《兰亭集序》的翻译为例
浅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的审美教育
《兰亭集序》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探微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