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璋荣
前段时间,了解到有一份《名师研究》杂志正在酝酿创刊,激发了我思考名师的热情与兴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我们常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各级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翘楚,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不过,就当前现实来看,在名师的“练成”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也可说是未雨绸缪。
名师从时间的维度看,有历史过往名师和现实活跃名师;从空间维度看,有一地一隅的地方性名师,也有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重量级名师。就名师的内涵与内容看,有的名师获得过无数优秀的证书,有的上了无数有影响的公开课,有的通过评审被授予了名师荣誉证书,有的上了教育杂志封面,有的教育教学论文了得,有的是著作等身,有的则是因为获得了特级教师这类荣誉或正高级教师职称。
从个人能力的角度说,有的名师能写,有的名师能干;也有的名师既能写,又能干。所谓能写,就是能写出好论文、好著作;所谓能干,就是能上出精彩的课堂,取得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并能带出另一批名师。
从名师之名的虚实真伪来看,有名实相符的真名师,有名实不符的假名师。所谓名实相符的真名师,就是他们不论是写文章,或者是上课,或者是育人事迹,总能给人真实的、积极的启示与教益。
如果一个靠写作出名的“名师”,其发表的文章都是靠版面费,或者靠关系钻营,无孔不入;其著作都是靠自费出版,而基本没有读者愿意读的东西,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示人,这种“写”出来的名师,其真伪自然就不必多言了。
还有的“名师”基本不见他发表什么文章,是靠所谓的实践“成绩”出名的。但是深入了解却能发现,他只是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善于带领学生应付考试,其名头均来自于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或各种竞赛名次。为了达到较高的升学率和名次,这一类名师向来勇于“争抢时间”,特别热衷拖堂与非法补课,野蛮地侵占学生的课余时间。而如果你走入他的课堂,压根儿看不出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技能有任何值得学习的地方,甚至还不及我们很多非名师。这样的名师,其名可憎。
名师的含金量,跟当前的环境和评选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毋庸讳言,当前教育界在各种荣誉和职称等的评审与授予中,是存在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的。不少地方,太不重视荣誉和职称本身的可靠性,轻率地将各种荣誉和职称往下撒。很多荣誉和职称,甚至是简单地按人口分指标,让各地将名单按指标数量报上就可以了。至于报上来的人,是不是符合这些荣誉和职称的真正标准,很少有人关心。
由于国家的改革放权,各地的荣誉和职称制度有各自的特色,在公平、公正、公开等程序性原则的执行力度上也有所不同。这些导致各地荣誉和职称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差异很大。正是这种差异,导致各地所产生的“名师”的形象与影响力明显不同。
有的地方虽然有所谓的评审过程,管理部门确实也特别强调评审指标和过程的公正性,但这种“公正性”,只是片面地看某些内容的“有无”与数量,而不重质量与真假。有些地方为了规避责任,干脆把评审材料的初审委托给了第三方机构。这个情况导致很多热衷荣誉与职称的人,钻了制度的空子。他们什么都“有”,教学业绩、学科带头人、论文、专著、课题等应有尽有。但是如果有内行去仔细审视,则这些条件往往名实不符。但是评定过程,一般不会去鉴别这个情况。这也跟我们的“运动式”与走马观花式的评审过程有关。
所以,要想造就一支有价值有积极的辐射作用的名师队伍,关键要进行名师制度的建设与优化,让每一个优秀荣誉和高级职称的评定标准都经得起严格的审视,让每一个评定环节经得起大众的拷问,努力让我们的每个名师变得名副其实。
有人说,我们不能对名师求全责备。这个当然是对的,但既然是名师,总得有过人的值得学习的地方。弄虚作假,钻教育管理制度和荣誉职称制度的空子,连作为底线的师德风范都没有过关,又谈何让别人学习?因此,每个想做“名师”教师,一定要有自知,要严格自律,不可让自己做一个名不副实的名师。
作为管理部门,一定要严格把好名师遴选关。像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这类名师,国家是给予了很高的固定的待遇的。如果这类人,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没有真正的过人之处,却给他们这样的荣誉和职称,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但是这个情况,现实中却并不少见。
另一方面是要健全名师退出机制。既然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有次品和废品,有质量检测关卡,即使是商店卖出来的次品和废品,顾客还可以退货,对于各种名不副实的“名师”,当然也要有完善的退出机制。这两年关于完善教师淘汰退出机制的话题有很多争论,我认为,当前设定必要的“名师退出机制”更为紧迫。因为“名师”往往占据了大量普通教师所不具有的资源,从制度中获得了許多好处,有的还领取了国家财政固定的高额津贴和各项经费。建立“名师退出机制”,是纯洁名师队伍和提高名师信誉的必要举措,也是确保不浪费国家财政的重要考量。
总之,名师的建设任重道远,在名师的自我成长上,在名师制度建设、名师研究、名师的监督上,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湖南武冈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