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向阳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写道:“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们做教师,也是在寻梦,寻觅我们心中的教育之梦。为了圆教育梦,我们要修炼自己,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有三条道路:在上课中成长,在写作中成长,在微课程研发中成长。近几年,我通过研发微课程,加快了自己专业成长的步伐。
微课程,既不是指计划,也不是指教材,而是包括愿望、设计、材料、困难与克服、犹豫与坚定、胜利与失败在内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共同穿越,共同抵达,共同成长。微课程就是一段旅程,就是师生用脚走出来的道路。
微课程具有三个特征:首先,微课程内容容量小,便于操作实施,实施时间短,见效快。其次,微课程具有鲜明的特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再次,凭借微课程可以更加高效地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探索出微课程研发的六大策略。
第一大策略:教材——通过对课文的拓展,研发经典共读课程。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是名著的选段,如五年级下册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林海音的经典名著《城南旧事》。编者的意图是教师要通过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带领学生读《城南旧事》。据此,我研发了“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名著共读课程。一个学期师生共读四本书,每本书读一个月,上三堂课: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
凭借教材中的课文上导读课。导读课的重要使命,在于教师如何千方百计地让儿童喜欢阅读一本本好书,进而让他们自主地、投入地反复阅读。简而言之,导读课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教给方法、激发兴趣。
推进课旨在使学生的阅读走得更深更远。为了使阅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更见成效,教师必须在阅读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使他們可以及时分享阅读心得,吸收新的观点,激发新的思考。简而言之,推进课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深入阅读、促进思考。我凭借互联网技术推进学生的阅读,与“阅伴”合作,让阅读看得见。通过“闯关”的形式,用游戏化的手段让学生阅读时乐此不疲。互联网技术与阅读融合带来了美妙的景象。
交流课是在学生阅读完一本书之后,以各自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阅读的收获。由于学生的喜好不同,理解能力不同,个性体验不同,只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道其知,说其悟,谈其感,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即可。简而言之,交流课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分享感受、各抒己见。
第二大策略:地域——利用地域文化,研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地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无锡的梅园闻名中外,我以梅花为契机,开发《梅花三弄》课程。将15首梅花诗词纳入三个篇章:梅花一弄:自然之梅;梅花二弄:友情之梅;梅花三弄:人格之梅。
我们举行课程告别仪式,让梅花冰清玉洁的品性进入学生的心田:
主持人:一树梅花世称奇,万千气象费评章。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何止万首!有人咏其风姿,有人诵其神韵,有人赞其高格,其中的匠心各不相同,因此,咏梅诗篇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梅花一弄:自然之梅。“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梅花开放时节正值隆冬,百花还在沉睡当中,梅花却最先苏醒,香在百花之先,却不与百花争艳。见到梅花,诗人便有春已归来之感。
男生读:《江上梅》,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女声读:《梅花》,唐·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
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
春色如何入得来?
齐读:《早梅》,唐·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男生读:《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女生读:《梅花绝句》,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齐读:《山园小梅》,北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主持人:梅花二弄,友情之梅。“寒梅本无意,诗人自多情。”陆凯与范晔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与范晔。王维思念故乡,却独问窗前的寒梅。在诗人笔下,清香幽雅、风韵脱俗的梅花竟成了友情和故乡的一种象征。
男生读:《赠范晔》,南北朝·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女生读:《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主持人:梅花三弄:人格之美。“岁幕冰雪而不枯,众芳独落而独放。”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梅花已成为高洁、典雅、冷峭、坚贞的人格象征。不少文人爱梅竟致成癖。读他们的诗,我们已经分不清哪是梅花,哪是诗人。
男生读:《墨梅》,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流清气满乾坤。
女生读:《白梅》,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
男生读:《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女生读:《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主持人:让我们一起来诵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主持人:一梅一世界,一诗一乾坤。让梅花的清香永存我们的心间。
第三大策略:节日——将我国七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研发成课程。每个节日来临,我为学生上一堂节日文化课,感受节日的由来、节日的习俗、节日的内涵以及节日在当下的意义。
我们举办节日诗词朗诵会,在诵读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泱泱华夏,悠悠长河,酝酿了许多传统节日。
每个节日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每个节日都有着美好的记忆。
在漫長的历史岁月中,历代的文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词名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诵。
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元日》
甲: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乙:春暖花开,生机盎然。
甲:贴春联,放爆竹。
乙:剪窗花,闹元宵。
合:春节,拉开了新一年的序幕。
合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清明》
两人表演诵《清明》。
甲:清明时节,细雨纷纷。
乙:思绪绵绵,情谊悠悠。
甲:踏青扫墓,缅怀先祖。
乙:春耕农种,莫过清明。
合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和端午》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雄黄酒,洒庭户,小孩头上画老虎。一,二,三,四,五,家家户户过端午。
两人合诵《和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合)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中秋——《水调歌头》
甲:月是中秋分外明,花好月圆人团圆。
乙:明月如明镜,映照环宇,也映照心灵。
领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领:九九重阳,登高望远,敬老爱老,源远流长。
合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甲:一个个传统佳节,一首首经典诗词。
乙:诗词中的节日,节日中的诗词。
齐诵:祈福迎年是春节,花灯猜谜闹元宵,祭祖踏青在清明,粽子飘香话端午,七夕节上鹊桥会,明月把酒中秋到,九九重阳来登高,中华传统意悠远。
第四大策略:特长——利用特长、专长与擅长,研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目的、有方向、有层次地将自己的特长转化为课程。我喜欢灯谜文化,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两分钟研发了灯谜课程。这个灯谜课程做了一个学期:第一个月老师出灯谜给学生猜,第二个月喜欢灯谜的学生出灯谜给同学们猜,第三个月老师与学生自己创作灯谜给同学们猜。学生乐此不疲,在游戏中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道德境界。
别解是灯谜之魂,灯谜追求思维发散与一语双关。灯谜课程既是思维训练,亦是道德教育。我与学生一道玩味“一字谜”:
我们玩味的第一则“一字谜”:“人有它大,天没有它大”。初听如同怪物:小则如人,大则弥天,猜一个字,怎么想都没有结果。待报出谜底是“一”,同学们仍然一片茫然。只好比划着解释:“人”字加“一”就成了“大”字,“天”字去掉上面的“一”字,也成了“大”字。如此“人有它大,天没有它大”,真是妙不可言。
我们玩味的第二则谜语也是“一”字谜,巧用方位和别解,也很有趣,谜面为:“上不在上,下不在下,立于最低处,卡在正中间”。“上”“下”“立”“卡”四字当中都有“一”字,只是所处的部位不同,谜作者通过谜面,具体指出了方位,同学们却常常视而不见,被“迷”得晕头转向,失去了方位,却越“迷”越愿意猜。
我们玩味的第三则谜语是“一”字谜谜王:“终生念伊减姿容”。此谜以谐音、拆字、象形三种谜法叠扣而成,颇见功力。“终生”乃方位示意,指“生”字的末笔,扣“一”;“念伊”不是想念谁,而是告诉你谜底的读音,念yī(伊);“减姿容”则是从字形上进一步告诉你,谜底的“姿容”就像数学上的“减”号。整条谜以三种谜法混扣而成,一波三折,反复扣合,作者故意招摇过市,猜者却浑然不察,谜味醇厚。猜完此谜,笔者告诉学生:谜面是从柳永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转化而来,指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之苦”。当讲到“相思之苦”时,有同学笑出声来。笔者一本正经地说:“请你不要笑,中国古代有一位大学者叫王国维,他把这种男女之间的相思之苦转化成人生成就大事业的一种境界。”随后,出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学生齐读后,笔者说道:“亲爱的同学们,你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也要经过这三重境界:首先,寻寻觅觅,确立目标;然后,为你的目标努力奋斗;最后,你会发现你要寻找的目标就在眼前。长期积累,坚持不懈,偶然得之。一切科学发明、一切文学创作……都逃脱不了这条规律。”教室里一片肃然。
第五大策略:节气——将二十四节气研发成课程,带领学生穿越一年的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已于2016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每个节气到来的时候,我为学生上一堂节气文化课,每个季节转换时节,举行告别仪式。通过二十四堂节气文化课让学生在节气中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感受生命的生生不息。培养学生敏感的诗心和科学的严谨态度。
有一堂节气文化课很特别,那就是“雨水”。去年的2月19日是“雨水”节气,正好在寒假里,当时我正在美国看望儿子。我利用班级QQ群给学生讲“雨水”。课堂伊始,我说:“同学们,此时此刻,美国洛杉矶的温度是25°,阳光灿烂。无锡的天气情况怎样?”学生告诉我,无锡正下着小雨。我说:“真好。今天节气的名字就叫‘雨水”。
我给学生讲一首诗——宋代释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我请学生联系今天无锡的天气谈谈对这首诗的感受。学生说,春雨细细的,落在身上不会将衣服弄湿;春风柔柔的,吹在脸上不再寒冷。我说:“对呀。你走出屋外细细观察,会看到杨柳冒新芽了,杏花鼓出花苞了。这就叫‘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因为与学生的生活、生命相联系,古诗不再是冰冷的,它活在了学生的心里。
春天的六个节气走完了,我们举行了“告别春天、迎接夏天”的仪式。杜沂帆同学在告别仪式结束后写道:“在这美好的节气里,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自然之美,努力其实也是一种美。‘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梅花,这种傲骨的花朵,它的品质我们应时放心中,让这努力、坚强的精神陪伴我们度过小学生涯。”
我執教的《小雪》《清明》《小满》节气文化课在“千课万人”“现代与经典”等大型教学观摩课中展示;《冬至》节气文化课新闻报道在无锡广播电台播出;二十四节气课程被《中国教育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在中小学扎根?》为题报道。
第六大策略:仪式——依据学校举行的各种仪式,研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很多时候,我们把仪式当成了一项任务完成,于是仪式便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将仪式做成课程,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我研发了《杨柳与送别》毕业课程。这一毕业课程具有以下特色:在古典的氛围中营造浓浓的离别情愫,珍惜彼此之间相识、相知的缘分;将经典诗词置身于送别的情境中,经典诗词在特定的情境中复活,与学生的生命发生共鸣;体验古人离别的情韵,道声珍重,别离是为了重逢。
我们的毕业典礼就是《杨柳与送别》课程的告别仪式。同学们深情朗诵了《杨柳送别》诗词,倾情演绎了每个毕业学生一颗感恩的心,为自己的小学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带着学校给予的殷切希望踏入中学的校门,怀揣各自的梦想扬帆起航,展翅飞翔。
微课程研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我们可以从地域、特长、节日、教材、节气、仪式等方面研发微课程,在微课程研发中成就学生,成就教师。终有一天,我们会“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南长街小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