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贺明,许蓝月,刘 玉
(1. 安阳师范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2. 安阳工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才的储备和培养远不姝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人才数量不足,人才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缺陷,人才资源无法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等。安阳市高层次人才比较匮乏,高等院校作为优秀青年人才的培育基地,并没有与安阳市经济发展有很好的衔接。因此,需要正确分析城市人才的引进中面临的不利和有利因素,紧扣新时代对城市人才需求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寻找适应安阳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对策建议。
人才强市,就是充分发掘、展现、践行人才的聪明才智和其所掌握的各种技能,促进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达到强市富民之目标。
1.新时代人才强市的内涵分析
人才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人才共享、实现共赢是经济发展趋势,需要改变以企业、地域等为限制的人才专有的现状,加强人才的流动,向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社会共有转变,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创新引人、用人机制。
新时代赋予人才强市战略新的内涵和意义,一方面,勇于深化改革,继续补充和改善人才政策体系,做好激励保障,积极消除体制壁垒,切实建立起重视知识、尊重人才的导向;另一方面,在 “创新、创业”大背景下,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特别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最后,要大力提升服务的质量,优化人才环境,努力构建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爱才惜才的良好氛围。
2.新时代安阳城市发展的人才供需矛盾分析
(1)城市生活环境与人才的需求满足之间的矛盾。城市生活环境指与居民生活相关的配套设施和软环境,如自然环境、医疗设施、子女教育、治安环境、教育培训设施等。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让人才在城市扎根,必须要从城市生活环境入手,提供更多的保障措施。在这当中,安阳市的房价这两年增长迅速,市区内一些项目每年约10%左右的涨幅,而住房成本已成为当下生活成本当中的重头,而居民工资水平增长的幅度远远赶不上房价的上涨,生活成本的高涨在渐渐成为留住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还有教学培训设施,这不仅包括人才的再教育,更有人才的家属、子女未来的教育问题,它和人才的薪资待遇水平一起已成为影响人才留在安阳,服务安阳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而安阳市目前教育水平在河南省仍处于中等水平,名校较少,整体教育水平亟待提高。
(2)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才结构不匹配之间的矛盾。人才结构的优化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发展是新时代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客观规律要求,并呈现越来越强趋势,具体表现为整个产业重心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转移过程。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持续性优化与之协同匹配。而目前,安阳市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发展匹配性不高,矛盾凸显。人才结构优化不能仅依靠人才引进,要更注重人才培养、留住人才方面,而安阳市高等院校培育的人才毕业后多数选择去省会郑州等其他城市工作,某种程度上造成我市人才结构优化缓慢和高成本。
随着安阳市“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完成之后,城镇化进入快速建设时期,产业转型升级也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必须认清当下安阳市经济发展环境和用人环境,发挥特长,吸引高级人才的入驻,补齐短板,实现经济转型的平稳过渡。
1.安阳市人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管理理念模糊
对于人才的培养、使用上存在重现实表现、轻潜力开发;重数量的增加、轻质量的提高;重人才引进、轻后续服务的误区。人事管理的政策规章缺乏价值指引和方向性,导致企业人事管理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影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人才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安阳市统筹人才管理职能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人才管理机构之间缺乏协同共享,独立运行、各自管理仍占主要地位,不利于人才的交叉流动、协作共享,人才发展的乘数效应和外部效应无法发挥。此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差也是健全人才管理体制的突出问题。人才管理与经济发展不配套、不灵活,严重影响对人才的培养、引进、激励等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3)安阳市产业结构现状反映出人才结构的比例失调
安阳市作为典型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城市,曾依托丰富的煤炭、钢铁资源迎来快速工业化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长期在50%以上,最高时在2008年达到60.7%,其中,钢铁、煤炭行业的贡献占主要地位。而第三产业占比长期低于30%的状态,如图1所示。产业发展表现出资源依赖性强,服务业发展较慢,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的特点。
图1 1978—2016年安阳市三次产业占比情况(%)
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和结构高度提升是安阳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最能发挥和体现创新发展模式的带动作用,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缺乏亮点也反映出创新人才的匮乏和紧缺。2018年1-5月,安阳市传统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 38.1%,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比仅为1.4%,高附加值、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专业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仅2.7%。安阳市服务业大部分规模较小,缺少支撑能力强、带动效果明显的大企业,服务业发展后劲不足也是相关创新人才匮乏的表现。
(4)当前产业结构不足以发挥优秀毕业生人才的学科特长
当前安阳的产业结构仍以钢铁、煤碳、化工等粗放型产业为主,电子、计算机、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成长期,数量和规模相对不足,导致理工科的优秀毕业人才回安阳后无法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和满意的待遇,而优先在一、二线城市工作。
2.安阳市实施人才强市的有利环境分析
(1)政策上的优势
安阳市的发展转型正面临多项国家战略覆盖的重大机遇,如“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等。应把握利好,及时实现政策红利,发挥地域比较优势,扩大开放协作领域,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2)区位和交通优势
安阳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位于河南省最北端。市内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南林高速(东到濮阳、西到山西)、中南铁路、107国道等,豫北机场(在建),交通四通八达。应依托区位优势,构建集铁路、公路、航空港、陆路港于一体的现代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安阳是典型的工业型城市,已形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冶金建材、煤碳化工等支柱产业,以及新能源、电子信息、纺织等新兴优势产业。安阳资源充足,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
(3)人才战略与产业战略相协调
人才战略与产业战略相协调,要充分结合安阳市规划发展的实际。根据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人才结构和规模与产业发展结构相适应,才能为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创造持续动力。目前,安阳市以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背景,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成长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引进政策相继出台,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
3.安阳市实施人才强市的不利环境分析
(1)城镇化水平较低,实力较弱。安阳市产业发展位于河南省中等水平,整体企业规模偏小,核心技术缺乏,市场发展空间受限,尚不能为人才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和空间。另外,工资水平整体较低,相对于省会郑州和一、二线城市还有很大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造成安阳市高校毕业生和青年人才的流失。
(2)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安阳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但仍是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集聚程度低、对周边辐射带动力较弱,城市基础设施规模急需扩大;加之安阳市教育资源优势、人口红利不凸显和卫生医疗条件一般,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较弱等,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不占优势,优势人才资源的缺失也导致产业创新能力弱,经济转型升级缓慢,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愈显现,越不利于人才引进。
(3)人才的战略地位易被忽视。投资依然是安阳市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隐性动力,相比与资金、项目等显性因素,尚不成规模,容易被忽视,人才引进的危机感、紧迫感不强。
(4)人才引进方式缺乏创新。安阳市人才引进方式缺乏特色,大多关注点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以落户等作为引进条件,缺乏更多灵活的、针对性的措施,且政策优惠条件也未及时调整和改善。
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才是最终目标,营造专属安阳市的高素质人才团队。
1.明确新时代下安阳人才管理理念
人才理念是地方政府重视人才、留住人才和提升人才的价值观。实施“人才强市”,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在引人用人上要紧扣安阳市发展规划,建立人才培育的长效机制,着眼当下,兼顾未来。
2.加强政策引导
首先,推动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政策。大力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和队伍建设。其次,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积极拓宽创业领域和降低门槛,加强扶持,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3.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
首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安阳市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创建人才培养工程。促进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融合,践行教育公平,努力实现全民化教育、多元化教育和终身化教育。
其次,创新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市场的开放程度,提高人才服务质量,建设以政府为导向,市场为主体的人才流动体系。完善工作薪酬制度,创新分配方式。鼓励企业向优秀人才给予更多的激励政策,如提高人才等级、实行股权激励等。
4.加强基础环境建设,吸引高层次人才
首先,健全人才公共服务环境。把握人才的流动性特征及规律,大力规范和发展人才市场,建立人力资源市场服务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其次,探索人才公寓建设新模式,创建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创新PPP(1)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又称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模式,为符合安阳市引进人才提供居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