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建设中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及其启示

2019-09-16 06:20:50李素霞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李 妲,李素霞

(1. 红旗渠干部学院,河南 林州 456550 ;2.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99 )

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坚强堡垒。20世纪60年代,林县县委为了改变林县水贵如油的恶劣生存环境,带领林县人民在壁立千仞的太行山腰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平均海拔在120米左右,这里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稍有不慎就会有人摔死摔伤。红旗渠工程浩大,历时十年,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引领,民心无法凝聚,干部不能担当,堪称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就无法问世。本文试图从历史维度出发,深入剖析红旗渠建设中基层党组织所发挥的作用,总结其成功经验,为解决当下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提供借鉴。

一、当下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并要求“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三化”问题为当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点了穴、把了脉。总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三化”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1.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弱化”倾向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弱化”倾向表现为履职弱、本领弱、作用弱。一是履职弱。部分党员干部“四个意识”不强,履职能力差,上级要求贯彻落实的“规定动作”不能按要求完成,或搜罗材料应付了事,或只摆花架子,不注重实效。二是本领弱。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带动群众致富能力不强,有的地方长期缺乏产业支撑,无固定集体收入来源,长期处于软弱后进状态。一些基层党组织的领头人专业素养差,无法高质量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有的党支部在政策性问题与事务性问题、中心工作与一般性工作、全局性问题与局部性问题、倾向性问题与个别性问题等工作关系面前,辨不清孰大孰小;有的党支部讨论重大问题凭经验判断,出现分歧时,不会从法规依据中找答案。三是作用弱。目前我国党员数量为8900多万,基层党组织436万个,数量庞大,但作用发挥较为薄弱,落实工作靠喊,完成工作靠推,推推转转,不推不转。工作完成效果差,群众口碑差,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2.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虚化”倾向

虚化表现,一是落实虚:有的基层党组织将上级政策虚化,搞“一言堂”,实行一把手政治,政策落实全看一把手脸色,民主表决形式化。有的党支部讨论重大问题不是会前确定,而是临时动议,缺乏充分酝酿准备,表面上是民主讨论,实际由一把手决断。二是问责虚:责任有多重要,问责就有多重要。当下,一些基层党组织执纪问责虚化,对工作不力、懒政怠政的领导干部追责问责不力,甚至带病提拔,即使问责也是隔靴搔痒,力度不够。

3.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边缘化”倾向

基层党组织的边缘化,一是党在群众心中地位边缘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作用,但是在当下,基层党组织的权威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尤其在农村地区,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及农业税的减免,农民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国家政权退出了乡村社会,党组织的权威随之被削弱并逐渐边缘化。[1]社会多元主体的发展也促使党的地位边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权对社会控制的减弱,各种社会组织应运而生,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党的地位逐渐边缘化。在基层党组织建设较为薄弱的地区,一些群众特别是空巢、留守群众信奉基督教、佛教的比信党的多,做礼拜的比参加党组织生活的多。一些基层党组织履职能力弱化,严重损害了党的公信力,导致群众对基层党组织价值认同感的衰落,进而导致党在群众心中地位边缘化。[2]二是党建工作边缘化。党建做边缘化首先表现为组织生活形式化,当下一些党支部活动,参加人员少、集中学习少、发言人数少已经成为基层组织生活的常态。“留痕”成为基层党组织召开组织生活会的动力。其次是支部班子行政化。处理专业业务和经济发展工作已然成为了基层支部的中心工作,支部班子被环境治理、经济发展和上级政府交于的各项任务缠身,自身承担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的主职主业被边缘化,忽视了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综上,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挑战了党的权威,不利于党的功能的正常履行。深入剖析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多源于基层党组织组织引领力弱化、思想引领迟滞、作风引领不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充分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着力从思想上建党、从理论上强党。新思想引领国家社会发展,思想教育工作迟滞是基层党组织功能弱化、虚化、边缘化的诱因之一。[3]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党的优良作风是党的最大优势。[4]领导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基层党组织直接接触广大人民群众,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决定了党的公信力的高低,决定了党在群众心中地位的高低,好的作风引领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坏的作风污浊社会风气。红旗渠修建中林县的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了其组织引领力、思想引领力、作风引领力,凝聚了人才、动员了各方资源、创新了工作方式,领导林县的人民群众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书写了现代版的愚公移山神话。梳理分析林县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有助于破解当下基层党组织存在的“三化”问题。

二、红旗渠修建中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的各级党组织是坚强的战斗堡垒,起到了组织引领、思想引领和作风引领的作用,提升了林县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1.组织引领:全面统筹协调,科学决策

红旗渠工程是林县水利建设史上史无前例的一项庞大工程。为了保障工程的顺利完成,林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成为“千军万马战太行,全力修建红旗渠”的领导集体,统筹红旗渠工程的全局(如图1、图2所示)。

图1 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成员来源

图2 中共引漳入林委员会组成

党的基层组织为红旗渠的修建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林县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党支部不强,等于孩子没娘,房子没梁。”“火车快不快,全凭车头带。”林县的党组织不仅是带领林县人民战胜困难的火车头,还是科学决策的制定者。林县县委既有革命的胆略,又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959年当林县再次大旱时,林县县委根据本县实际提出到外地引进水源。在确定这一思路之后,林县县委决定进行实地调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引水源头。县委领导干部分为三个调查组,县委书记杨贵和县委书记处书记周绍先率领一个组赴山西省平顺县考察,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县长李贵率一个组赴山西省陵川县考察,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保率一个组赴山西省壶关县考察。经过认真的考察测量水源情况,获得宝贵的一手资料,回来之后认真比较三个调研组的调研情况,最终确定了红旗渠的引水点。红旗渠工程开工一个月之后,县委书记杨贵到渠上走了一圈发现,由于缺乏经验,战线拉得太长,全线摆开长蛇阵的施工方法,因领导、技术、物资跟不上导致一个月的时间太行山上只留下了一些坑坑窝窝,照这样下去不要说渠修不成,就是修成了水也流不过来。于是,1960年3月6日至7日,中共林县县委委员会全体会议在盘阳村召开。会上杨贵书记作了《要多快好省地完成引漳入林任务》的报告,报告指出了前期工作取得的成绩,但更多是指出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次会议决定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段段突击的方法,把水渠分成两期工程来进行。要求迅速定好渠线,提高劳动效率,搞好安全工作和物资供应工作,加强民工的思想教育。在此次会议上也将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5]这次会议之后,认真领会了会议精神并将之贯彻执行,保证了修渠的进度也保证了农业生产。此次会议被喻为红旗渠上的“遵义会议”,它是林县县委带领林县人民进行科学决策的成功典型。林县县委实事求是,科学调整战略部署,组织群众科学施工,既体现了林县县委的智慧也反映了林县县委的执政勇气。

当下一些基层党组织引领力弱化,导致履职能力差、本领差、作用差,无法切实履行党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得基层党组织呈现出了“弱化”趋势。林县的各级基层党组织及修建红旗渠过程中临时设置的基层党组织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与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增强自身本领。红旗渠如此浩大的工程,历时10年建成,在林县县委带领下的各级党组织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

2.思想引领:忆苦思甜、典型示范、舆论宣传

林县县委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不但充分认识到林县面临的缺水困境,而且通过不断地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确定了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科学方法。而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搞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是及其重要的一环。林县县委及红旗渠党委会始终把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宣传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使林县人民数十年如一日保持高昂的斗志。

身边人讲身边事,自我教育。用真实的故事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激起众人的斗志。为了让大家保持斗志,一些连的民工把大家的誓言写在太行山的石壁上:“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风雪寒……。林县人民在长期与山和水的斗争中形成了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们仍然能通过自我激励保持着高昂的斗志,这是红旗渠历时十年最终修成的重要精神支撑。

典型示范,舆论宣传。为了让民工保持斗志,红旗渠工地上掀起了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高潮,在舆论宣传作用下,红旗渠工地上也涌现出了一批模范人物,在工地上广为流传,成为民工学习的榜样。在典型示范、舆论引领下,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工效翻了两番。

学习毛泽东选集,武装头脑。毛泽东思想激励了一代人、教育了一代人、引领了一代人。在当时,针对民工在不同时期存在的不同思想问题,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成为推动红旗渠建设的重要动力。通过学习《矛盾论》、《实践论》等文章,他们记住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等等豪言壮语

以上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引领不仅使得干部、民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思想,坚持修渠,而且工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典型模范,在他们的带领下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民工生产情绪高涨。

当下一些基层党组织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领引力严重滞后,即使开展组织生活会也是为了“留痕”不得已而为之,长期如此,基层党组织就逐渐被边缘化。红旗渠建设时期的基层党组织充分认识到党的思想引领的重要性,坚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为人民群众补足了精神之钙,也维持了自身的思想引领者的地位。

3.作风引领: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打铁必须自身硬,抓作风建设要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红旗渠建设中林县各级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好作风引领好风气,带动林县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人物和模范单位。同时林县县委制定了严密的制度并且进行了严格的监督问责,这也保证了林县各级基层党组织的优良作风。

杨贵1954年5月到林县任县委书记,到林县以后就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生活状况。他一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亲自带领县委成员跑遍全县大山深谷,秉灯翻阅县志,考查历史,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从根本上改变林县贫穷面貌的路子。经过多次实践,反复认识,找到了解决林县贫穷落后问题的症结所在,决心抓住水这个根本,大打翻身仗,横下一条心,与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共同奋斗。在充分认识问题之后,林县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的干部群众大搞水利建设、治理山坡水土流失,一方面存储水源,另一方面涵养水源。截止到1958年,林县的水利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库、池、塘、堰、渠遍布了林县的山岭田地。庵子沟通过实践摸索出的“四防”、“四治”水保工程效果明显,县委决定在全县山区进行推广庵子沟水土治理经验。

1959年再次的大旱让林县人民意识到要想解决林县的干旱困境必须到境外寻找水源。于是,县委决定派出考察组到相邻县考察水源。林县县委一班人分为三个调研组,一路步行、拔山涉寨、测量水源,设计引水方案,最终确定了引水源头。

1959年12月23日,新乡专属水利建设指挥部发出《关于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通知》。为了征得山西省有关各级领导的支持,县委、县人委的领导同志不顾隆冬严寒,冒着刺骨的北风,一面率领工程技术人员反复进行选线测量,一面奔波于河南、山西两省之间,协商引漳入林工程事宜。这一年春节,中共林县县委主要领导是在酝酿引漳入林工程中度过的。

工程全面开工之后,有一次杨贵书记到工地视察工程进度,与民工一起搬石头整整搬了一上午,中午吃饭司务长就给杨贵单独做了一碗小米干饭,其他民工吃的是小米汤放了几根野菜,杨贵当时就生气地说:“谁做的谁吃,我不应该有特殊待遇。”后来司务长没办法,把那一碗小米饭倒在锅里大家分着吃了。林县县委及红旗渠党委在长期与群众一起战斗的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作风,这种好作风也引领林县人民群众艰苦奋斗,不向大自然低头。林县流传着一句话:“领导、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领导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不断兴修水利让林县的人民群众看到领导干部“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的决心和勇气。所以,当林县县委发出引漳入林动员令之后林县人民毫不犹豫,纷纷响应,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不怕牺牲的模范人物,这便是优良作风的引领力。

责任有多重要,问责就有多重要。红旗渠修建10年,各种制度、纪律规定相继出台,靠制度、规章管人、管权、管事、管物、管钱的措施是红旗渠能够最终修成的重要保障。各项纪律和制度,环环紧扣、压茬递进,相互作用,扎成了严密的笼子。执行是制度的生命力,只有制度而不执行、不问责,制度就失去了意义。红旗渠工地党委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规定,问责掷地有声,保证了红旗渠修建10年没有出过一例严重的贪污腐败案件。态度是基础,力度是关键,有严究才能有深治。红旗渠工地上缺衣少粮,非常困难。1960年5月,县委号召县直机关干部职工捐献鞋子、衣物,从县直单位抽调一部分同志负责收集。那时候大家都困难,捐献的东西也不是新的。从商业局来的一个共青团员从捐献的鞋子里挑选了两双比较好的据为己有,经县监察委员会研究,请示县委批准,开除了他的公职,并建议团委开除其团籍。两双旧鞋就失去了公职和团籍,追究相当严,小事小节都要严肃处理。这样的例子在红旗渠工地上不多,但是只要出现违反制度规定的情况,都会受到严肃问责。红旗渠工地上各项纪律、制度的执行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既要叫板,也要较真,发现问题查处到位,积小胜为大胜,以量的积累促成质的提升。

党的作风折射党风,关乎政风,引领民风。党的作风建设历来是党在建设中重要的内容,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看的就是作风。红旗渠建设时期,林县的各级党组织作风优良,实现了好作风,引领清正的社会风气。

三、红旗渠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当代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6]然而,当下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组织引领、思想引领、作风引领上出现了弱化、虚化、边缘化倾向,而红旗渠修建中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组织引领、思想引领和作风引领作用,带领林县人民创造了奇迹。林县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当下的基层党组织重建有着重要启发。

1.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具体指的是“群众凝聚力、组织覆盖力、政治领导力、社会号召力、自我革新力、发展推动力等的组成。”[7]当前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组织力弱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红旗渠工程动工伊始就拟定了建立建渠筹备委员会、工地党委会和总指挥部、后勤指挥部等机构,这些组织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组织力,凝聚起全县人民的力量投入红旗渠的修建。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首先要突出政治功能。红旗渠从动工伊始就建立了严密的组织(图2),并且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统领全局、科学决策。提升组织力,要创新活动方式。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在林县的各级党组织带领下,林县人民创新了很多工作方法,如铁姑娘队发明的“凤凰双展翅”方法,新疆的坎儿井工作法等,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狠抓作风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落实虚、问责虚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虚化倾向的表现,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狠抓作风建设才能扭转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虚化倾向。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县县委、红旗渠工地党委以行动作号令,以身教作榜样,引领了林县人民风清气正、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各项制度的监管以及严肃的监督问责,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林县县委及红旗渠工地党委以扎实的作风落实各项制度规定以及各项任务安排,严厉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成就了百年工程红旗渠。从当下基层党组织虚化的表现来看,根本的问题还在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盛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群众、职责分明、严肃问责是红旗渠工地党委给予当下的启示。

扭转基层党组织作风虚化的问题要实现作风建设的“多元化”运行模式。[8]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基层党组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基层党组织要经常开展“三言三实”、“两学一做”、“两会一课”等活动,通过实施多项激励措施,让广大党员干部将学习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开展党员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问答比赛,结合本地区实际,合理设置题目,提升活动效果。加强典型示范、舆论引领的作用。结合基层党组织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优秀党员,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倡导党员干部向先进典型学习。充分挖掘党性教育基地的作用,借助各个地区的不同教育资源,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到各地学习,重温革命精神以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其次,“必须从制度上规范作风建设,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促进作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9]因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3.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提升履职能力

人才是根本生产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增强履职能力的重要保障。当下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觉悟低、专业素养差,又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者。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用人机制、知人善任才能识别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红旗渠建设过程中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一套能上能下、能激励斗志的用人制度。马有金兴修水利经验丰富被任命为引漳入林工程总指挥长;路银从小跟着父亲学石工技术,长期的修渠经历练就了他一身本领,修建红旗渠时被聘为农民水利土专家。修渠中表现优秀的党员干部都被评为劳动模范,犯了错误的都被免去职务甚至开除党籍。当年的一纸奖状对他们而言就是莫大的激励,鼓舞着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首先是明确选人用人的标准。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强调了新时期的用人标准,具体到基层党组织就是在把那些德才兼备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这些选人标准是新时期选拔党员干部的标准,对于基层党组织的人才建设更需严格遵循这一标准,因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更加基础、更加繁琐,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如果用人标准降低将会影响党的政策在基层的践行。

其次是制定严格的选人用人和考核评价机制。制度建设具有长期性、规范性,只有严格的制度建设才能确保选人用人的科学性,防范人为干扰。制度建设要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坚持民主讨论、集体决策,切实把好每一道关。要想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对人才进行考评。建立能上能下的考核机制,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基层党组织的人才队伍保持生机活力。

最后,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基层工作任务重、待遇低、晋升途径少,因此留住人才难。尽力解决这些难题,拓宽基层党组织的选人用人渠道,吸引优秀人才是今后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例如,国家为吸引人才实施的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人才计划”等等。现如今一些基层党组织也采取了各种途径吸引高层次人才,如人才引进、公务员考试等。这些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人才短缺的困境,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探索更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