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宁琳(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王 方(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陈 捷(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并实现教育强国已成为有识人士的共识。作为一个艺术类高等院校,要将教育信息化做到实处,提高教育质量,首先必须认真分析艺术院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特殊环境,充分考虑艺术院校的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探索。
艺术作为一个门类,拥有五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艺术学理论。每个学科都有其鲜明的特色,不可相互替代,而不同的学科特色也要求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方式和方法必须遵循其不同的特色需求。
随着专业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个性十足的艺术专业也呈现融合趋势,这种融合既体现在艺术专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也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比如信息可视化设计、人工智能艺术以及AR,VR,MR虚拟现实等,都进入艺术领域,并呈蓬勃发展之势。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催生了很多新的专业,如人工智能艺术。作为高科技的人工智能,与艺术形成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甚至相互融合的关系[1],随着这种关系的深入,技术与艺术的界限也在模糊和淡化,人类的视觉和思维面临解构和颠覆。
将教育信息化应用于艺术专业,由于其特有的艺术性,应用效应也无形中加大。基于艺术形态的丰富多彩,信息化应用也是各显身手,大放异彩。如南京艺术学院520嘉年华毕业展演通过直播(见图1),在线人数达到几十万。科技性强的信息化应用通过艺术的呈现将效应成几何级数放大。
艺术院校的艺术创作极富实践性和探索性,美术与设计、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等都与创作实践密切相关。要将教育信息化应用在这些实践性强的艺术专业就要因势利导,另辟蹊径,有所创新(见图2)。
图1. 南京艺术学院520嘉年华毕业展演盛况
图2. 直播中的大型音诗画实景交响音乐会
艺术院校与其他院校一样,要做好教育信息化首先必须加强学校智慧校园信息化基础建设,进一步优化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环境,提升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使教育信息化获得良好的技术支撑和发展空间。更重要的,要根据艺术院校专业需求,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在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中还要有超前意识,掌握新知识,运用新方法,充分考虑IPv6的部署和升级。
艺术院校的资源较之综合性院校更具特色,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一个重点领域。建设具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库,搭建开放式网络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探索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教育信息化应用。
艺术院校的教育管理也离不开信息化,学校的教学、科研、艺术创作、后勤保卫等也都与信息化息息相关。如何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点。如艺术院校特有的艺术高考相关的系统:招生报名、招生考试、标准化考场、成绩发布等,都需要采用信息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
艺术课程比起其他专业课程,由于其艺术专业属性的存在,特点也十分明显:如美术类课程的示范绘画、音乐类课程的面对面指导等,都不同于一般课程的讲解。但正因为艺术的观赏性强,所以具有艺术特色的微课、网络精品课程等也赢得大量的学习与观摩者。如何发挥艺术特色,制作成独一无二的在线课程,也是教育信息化应用值得探讨的领域。
南京艺术学院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也进行了契合专业特色的一系列探索。
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是国际历史研究界的一个新兴领域。艺术口述史学结合了历史学、艺术学、传播学及心理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研究和跨界实践特点。
南京艺术学院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旨在建设国内唯一、国际领先的口述历史数据平台。因为现代口述史的意义主要在于以音频和视频的方式来记录口述,是一种全新的可作为历史文献的影像资源。
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及数据检索平台由口述历史数据检索平台存储设备、口述历史数据管理检索软件系统、数据检索平台展示终端设备等组成。可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科研与创作的模式。
在建设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口述历史纪录片创作。南艺利用影视学院专业优势进行创作,为口述历史数据库在创作层面发挥价值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如图3)。
数据库及检索平台还将进一步致力于中国艺术口述史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建设国内第一个艺术口述历史数据库,整合重要口述历史资源,建立新型口述历史人才培养资源库,达到促进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开发共享、推动高等教育专业教学科研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艺术创作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目的,实现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方面的前沿性的价值。
图3. 口述历史创作纪录片作品视频截图
南京艺术学院4K融媒体实验平台是与企业合作共建,集采集、录制、播出于一体的网络融媒体平台。
基于目前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南艺又将影视高清实验室再次升级,建立特色融媒体实验平台。该平台技术上采用目前国内外融媒体系统最高指标,即全流程4K画幅(3840★2160),从画面采集到录制均高于电视台甚至省级卫视,信号通过下变换输出于网络平台,实现高画质录制与播出,同时配合影视高清实验室制作技术,最终生成全4K影片。
融媒体实验平台工作流程为:由前端设备同时采集画面与声音信号,经由切换系统筛选和外部信号的混流,形成完整视频流发送给后端编码硬件,编码的信号流形成两路分配:一路交由录制系统录制原始4K信号,一路交由下变换处理器形成网络信号,网络信号经由推流至网络直播平台,整个流程全部实时处理(见图4)。
图4. 融媒体实验平台工作流程
融媒体实验平台也可应用于教学。学生应用此平台可掌握目前最高直播指标和最先进技术流程,从基础布线、机位分配到导播、拉流、推流等,获得完整的知识系统。平台还可配合课堂教学,挑选出优秀课堂作业,邀请主创在平台进行作业创作分享等。该平台的优势在于,不受地点、时间的严格限制,打开手机即可上课,形成“线下线上”同步教学,为传统课堂教学拓展更宽的手段。该平台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融媒体实验平台还可直接服务学校和社会。该平台于2018年5月联合江苏省公安厅、南京消防支队制作专题直播栏目《十年,重返汶川》,邀请当年参与一线救援的战士走进直播实验平台,回顾当年救援历史,同时连线当年被救援人员,直播进行了120分钟,线上人数达54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8年5月,南艺学生MV作品《锦鲤抄》被共青团中央网络晚会收录,随后在该平台进行主创人员创作分享,线上流量达2万人;2018年6月,该平台进行考研经验分享会,线上流量达1万人。
融媒体实验平台还将加强与其他实验平台的对接,形成所有实验平台联网共通,使之成为技术与艺术共融的先进的实验平台。
“传媒云课”跨学科网络教学平台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自主研发,立足于高校传媒艺术课程教学、艺术作品制作,集线上教学、资源共享、线上实验、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教学应用平台(见图5)。
图5. “传媒云课”跨学科网络教学平台系统体系结构图
“传媒云课”由线下“微课制作中心”和线上教学平台组成,提供PC和移动端等多平台线上教学服务。通过“传媒云课”平台的串联,与现有的多个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可实现联动;影视、动画、数媒、录音等多个专业可实现跨专业联合作业。线上课程还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避免传统实验设备损毁,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线上教学和实验室解决方案。
“传媒云课”跨学科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了艺术院校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强化传媒技术与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与美术、音乐、设计、舞蹈、影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跨学科合作,创作出跨学科的艺术作品[2]。平台中嵌入了艺术素材库进行网络共享,同时打造传媒艺术领域的人才库,为项目团队搭建、企业招聘、学生就业等提供大数据支持。
“智能化入网,一体化认证,精细化管理”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教育管理类案例。该项目充分考虑新时期下校园信息化建设要求及目标,立足于学校信息化环境及新时期网络信息安全的要求,通过自主研发、联合研发等多种形式,建设一套智能化入网、一体化认证及精细化管理平台。
该平台实现了七项主要功能:1、校园网IPv4和IPv6的双栈联动认证;2、无线用户的无感知一体化认证;3、准入准出认证;4、智能化入网;5、依托关系的访客认证;6、各业务系统与上网的统一认证;7、精细化管理。使整体校园信息化认证建设达成一套有机整体,实现一次认证登录无限畅游的良好体验。
该平台通过对数字化校园业务系统群、校园网认证、入网的有机整合,还实现了一整套系统的、便捷的准入、准出认证方式,此方式有效地加强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极大地提高校园信息化安全,为后续的进一步深化开展大数据分析,服务于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多维度的信息化支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院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艺术院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对信息化的理解都不一样。作为很多传统类的艺术专业,如美术和音乐,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一直占主导地位,有些老师和学生就觉得信息化教学手段对他们用途不大,有些甚至排斥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这些师生就成为游离于教育信息化应用之外的群体。要使这一部分师生体验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还需要对症下药,用事实说话。
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对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也参差不齐。艺术类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明显弱于理工科类学生。而在艺术生中,形体表演与技能技法类的学生,如舞蹈专业影视表演专业等,在信息素养方面明显弱于数字媒体和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要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
作为拥有五个一级学科的艺术门类,各专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不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也大相径庭。如游戏动画与平面设计专业,对电脑的掌握水平与他们的设计水平密切相关;录音艺术专业对设备的掌控和音频软件的应用也有很高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如数字媒体向AR,VR,MR的拓展,工业设计向交互性设计方向的延伸,艺术设计中参数化设计的广泛使用,舞台表演与全息影像结合等,使得艺术创作与表演出现了新的艺术形态,展现出不一般的效果,如何突破艺术表现形式的藩篱,借助科技的翅膀,飞翔在更为广阔的天空,既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难点,也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可出彩之处。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信息化应用既要充分考虑艺术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师生特点,又要抓住机遇,掌握重点,克服难点,发挥特色,将信息化应用与专业融合,推进富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