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教学设计通用框架研究报告

2019-09-14 07:04:40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框架教学资源中华

◎ 曹 刚 谢 琳 倪 宏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重要性及相关原则。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以下简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内容”)。2014年,上海市教委出台的《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更对教育落实的环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要将这些教学实施的内容与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就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教学设计通用框架是实现高质量教学设计的重要工具(以下简称“通用框架”),它可以辅助教师挖掘学科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凸显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构建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过程,挖掘相关教学资源。研发通用框架是有序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的重要保障。

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教学设计提供技术路径

本项研究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教学课例,提炼学科教学中的共性要素,建立要素之间的关联,构建必要的思考路径,提示教师解读教学内容、设定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安排资源、运用评价,让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教学设计制定规范化要求

本项研究试图构建通用框架,力图从要素、流程及表述形式等角度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明示开展这项工作的规范要求。

(三)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教学设计评估与数据统计提供必要工具

本项研究力图通过通用框架提示学科设计的思考方法,规范课例撰写格式,有助于对课例文本进行碎片化分析,这将有助于对积累的一定量的课例进行比较、分类、评估、分析,有助于未来研究中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以便基于数据分析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关联性、资源评价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等。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文献研究法,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顶层内容的教学设计

学习中共中央、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有关文件,了解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把握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目标,梳理文件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相关描述,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内容和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制定出了学科教学设计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三个维度,即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并制成属性表,为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教学设计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为设计通用框架提供依据。

(二)依托案例分析,设定通用框架雏形

搜集一定数量的各学科教学设计案例,提炼出具有共性特征的教学设计常规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价,以此为通用框架的基本要素。

基于文献研究的相关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维度分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与人格修养,将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纳入学科教学的目标体系,并且在学科教学设计之前显豁地表述出来,是保证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举措。

(三) 组织集体研讨,完善通用框架

项目组组织小学语文、小学道德与法治、初中语文、初中道德与法治、初中历史等学科教研员和教师对“通用框架”进行集体研讨。综合各学段各学科的意见,确定了该框架的要素及呈现形式,汇总了修改框架的建议,即在设计框架的各板块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围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必要的说明和阐释,基于此完善了通用框架。

(四)开展行动研究,修正通用框架

项目组利用设计框架开展行动研究,历经20余次课堂教学实践,用实践来验证框架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有效性,搜集参与行动研究的基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出的建议,修正通用框架,最终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教学设计通用框架。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通用框架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成果

1. 通用框架设计理念

(1)内容层面:目标传递,方法贯通

通用框架的设计强调目标传递,即确定教学目标要基于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叙写教学目标要彰显传统文化内容,设定教学目标要能分解、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内容,强调教学目标要统领教学设计的各环节。

通用框架的设计强调方法贯通,即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学科内容学习之间的关联,揭示其中隐含的思考过程与方法,聚焦思考方法确定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过程,聚焦思考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价。

(2)呈现形式层面:明示要素,彰显路径

通用框架的呈现内容为设计要素与路径,设计要素以“一级标题”“表格提示”等形式呈现,路径以各级标题的顺序、表格等形式呈现,设计要求以“提示”“说明”等形式呈现。

2.通用框架设计成果(见表1)

教学目标部分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阐释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总框架相关内容的关系(或标识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维度);②阐释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目标与教材相关的教学内容的关系;③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应包含评价设计,体现融评于教的理念;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阐释,不一定每个环节都要填写。教学资源可以是素材性资源,如文献资料、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等,也可以是条件性资源,如参观场馆、专用教室等。该框架是关于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适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的教学设计。

(二)通用框架说明

通用框架要素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其中教学过程又分为教学环节、学习活动设计和说明等。

1.教学目标

顶层内容也要关注其与相应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呈现形式层面要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形式呈现内容,用行为动词的形式准确表示期望学生掌握的程度。教学目标的表述力求科学、准确、集中。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要聚焦学科内容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教学难点设定应依据学生已有的前备知识、学习能力判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的困惑点、障碍点与发展需求。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要素是“教学环节”“学习活动设计”“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阐释”。“教学环节”应以动宾短语的形式明示该环节的教学内容。“学习活动设计”应聚焦教学目标(含教学重难点)中设定的传统文化学习内容与要求,揭示其中隐含的思考过程与方法,依据这些必要的思考过程与方法,设计问题,建立问题之间的关联,围绕问题设计适切的学习任务、思维支架、学习成果要求等,要关注相关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活动在思考过程层面的内在逻辑关联,力求推理严谨、层次清晰、循序推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阐释”部分是对相应教学环节的解释,可以从三个方面填写内容,如阐释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环节的设计意图、阐释教学评价关注点、列举该课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资源的使用目的。

4.通用框架要素间关系说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教学设计不是各教学设计要素的简单拼凑,而是立足课程视角,聚焦教学目标,设计基于教育部设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内容的教学与评价的实施路径,即将课程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者相结合,联系教材与学情将课程目标分解、细化到教学目标,进而落实、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目标挖掘这些背后隐含的思考过程、思想方法,创设有效的学习经历,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教学的效益。

表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教学设计通用框架

教学目标统领整个教学设计,它向上承接教育部设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内容,向下总领所有的教学设计要素。教学目标中蕴含的思考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设计。因此,应该聚焦教学目标,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揭示其中隐含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考过程与方法,以此统摄学习内容的选择、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置、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安排、评价的设定等,以及这些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规划学生达到本课教学目标所必须且有效的学习经历。教学目标是所有设计要素的导向和依据,思考方法是贯穿教学设计的主线。

(三)运用通用框架进行学科教学设计的相关要求

1. 发掘教材的文化因素,把握教学核心价值(教材分析)

要独立钻研教材,关注不同学科内容中的文化因素,如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等,发掘出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把握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内涵,从学科内容中开发,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核心价值。

2.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凸显优秀文化因素(教学目标)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关注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要将三个维度结合起来,特别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人文素养。

3. 创设学习经历,培养文化眼光(教学过程)

要反刍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过程,提炼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过程和路径,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发展需求来设计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必要的思考过程与思考方法,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经历。创设学习经历重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指导学生反思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思考路径、思考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形成学习能力,丰富认知,提高文化修养,培养文化眼光。

4. 设计教学资源,营造文化氛围(教学资源)

应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利用并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资源,借助教学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应结合学校和地方特色,积累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如文本资源、影像资源、网络资源等,多角度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内涵,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兴趣,培养学生归属感和自豪感。

5. 发挥评价功能,提升育人实效(教学评价)

应将评价看成是促进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依据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评价点,考虑学生的起点,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习惯培养、情感变化的过程。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育人的实效性。

四、研究反思与展望

该项研究涉及的学科目前是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通用框架是否需要提供更为具体的操作提示,是否需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学科化改造,还有待于在推广实践阶段研究。该项研究成果是否能建立一些目标标引体系、资源类型标识、评价形式代码等,为将来的数据分析、统计提供支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猜你喜欢
框架教学资源中华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WTO框架下
法大研究生(2017年1期)2017-04-10 08:55:06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