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艳红
摘 要 三四岁的孩子,动手能力和接受水平参差不齐,加上不少家长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方面的意识淡薄,我们老师真切地感到:如今入园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有多种,关键是缺乏指导与锻炼。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水平呢?我想:在园生活阶段,家长配合是前提,孩子练习是途径,教师的语言指导那是必需条件。如果巧妙运用语言辅以动作提示,发挥语言指导魅力,是可以化解小班孩子自理薄弱这一难题的。
关键词 可爱 温婉 细致 激励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也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载体及表现形式之一。我们把语言贯穿在教育行为和过程中,善用并巧用,可以把小班孩子生活自理培养化枯燥为有趣。
1可爱型的语言,助孩子宜吸收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具体的事物,形象化的语言,孩子往往乐于理解并接受。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可把自理规则诠释得有声有色。
1.1形象化、拟人化的可爱
通常,儿歌是语言文学的口头反映形式之一。儿歌中有很形象的内容,有的则是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短小顺口的儿歌深受孩子们喜欢。宝宝们在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不妨以小儿歌介入,让好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先去洗洗手,要是手脏别碰我。大苹果仿佛在提醒自己说:“要是手脏别碰我。”又如饭后漱口有《漱口歌》: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着嘴,咕噜咕噜吐出水。还有《穿衣歌》、《脱衣歌》、《叠衣歌》,自编自导,给孩子的生活自理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再如,宝宝往往会把脱下来的两只鞋子随意乱放,东倒西歪,为防患于未然,我试着让孩子们把自己的鞋子当成“小兵”,可以并排站好;也可以跟别人的排成整齐的“小火车”。再大一点,孩子在学习折叠被子时,可以形象地比喻成“烤面包”,暗示他们拉一拉好,让你烤的面包更受欢迎。故事是书面语言的一种载体。播放关于自理的动画片,讲述形象生动的自理故事,以榜样的力量,亦可暗示幼儿学习自理。
总之,跟可爱的小班宝宝打交道时,巧妙运用语言中的拟人化,形象化的特点,能有效帮助孩子去理解规则,更好地实现生活自理。
1.2幽默化、搞笑化的可爱
很多时候,我们都采用正面教育。偶尔客串一下反面教育,或许更能刺激孩子们的视觉感官。在轻松滑稽的氛围中,让孩子有意识地避免类似的差错。
比如,宝宝常常穿反鞋子,别扭又滑稽。富勒曾说过:人类的一切学习,都是来自不断修正错误经验。首先要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对事物特有的分辨能力,穿反则是正常现象。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幽默搞笑”的暗示方法,老师故意在小朋友面前穿反鞋子,并且一瘸一拐地秀一下,“小朋友看,老师穿的鞋好看吗?”“为什么?”“我的大脚趾,他们两个不要好了,靠不到一起了。”“那该怎么办?”根据孩子的反馈情况,接着示范“好朋友,头碰头”,孩子自然意识到要穿对鞋子才好,加上行动,慢慢会发现:穿反现象逐渐呈减少趋势。
总之,运用可爱的语言,如孩子般将物品与方法童趣化,轻松幽默,促进幼儿掌握自理技能。
2温婉型的语言,给孩子予力量
“温婉”通常是形容女子,意在温和、婉约,为人师者就像一个慈祥的母亲,爱是永远不变的基调。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同于成人那样付出努力就可达成目标。有时孩子就是掉饭菜,……,生活中常会反复,这些都跟幼儿做事缺乏控制力,手眼不协调、动作发展不够精细等有关。老师要体谅孩子,客观对待个体差异。
比如,提示宝宝饭菜吃干净,万一掉出来也不要紧,把它捡到中间盆子里。我们说:让老师擦不到桌子上的脏东西,小朋友的本领可大啦。
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自己能行的氛围,增强孩子的自信与底蕴。孩子午餐不动手时,我们不妨直面它:“看,老师吃给你看。”“真好吃!宝宝你也试试看,先吃一点点。”“小身體会长得像爸爸一样高。”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孩子不愿意动手,我们可像妈妈一样,如:“吃一口,饭就少一点,一个洞洞被你挖出来了。”
总之,运用温婉的语言,如母亲般将所做事情详细化,给与关怀的力量,引导幼儿尝试独立自理。
3细致型的语言,帮孩子于到位
“细节决定成败”,细致是一种品质,教师对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运用细致到位的语言提示,可以体现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
小班宝宝去小便时,有的方法不到位,老师不妨跟随孩子深入卫生间,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帮助孩子注意裤子怎么拉。男宝宝和女宝宝用不同的方式,如:女小朋友蹲下来,如果怕尿湿那么小脚就分开一点,提示个别小朋友还要抓好裤裆口。
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储存的有效载体。一句细致的语言提示,便可帮助孩子做到位。例如:裤子前面有中线,对准肚脐眼。有了参考,自查与不断练习,好习惯就自然保留下来了。
总之,运用细致的语言,如朋友般将关怀清晰化,帮助逐渐到位,伴随幼儿深入生活自理。
4激励型的语言,促孩子以上进
古人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汇海。”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激励性的语言,有利于让孩子在自理活动中保持持久的热情。在家里是否也这样动手自理呢?作为老师,不妨每天在晨谈时坚持问同一个问题:“今天早上自己穿衣了吗?”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转换话题,“今天你刷牙了吗?”等等。老师不妨用慧眼去发现生活自理方面的可圈可点之处。
除了给孩子语言激励外,还要激励家长“积极配合”。比如:在家长开放活动时,穿插一段“穿衣服”的游戏,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小手是能干的,包办是不可取的。让他们跟上步伐,并肩作战,家园一致,共同上进。
总之,运用激励的语言,如恩师般将习惯影响化,不断巩固,鼓励幼儿坚持生活自理。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人们的彼此的交往离不开语言。尽管通过文字、图片、动作、表情等可以传递人们的思想,但是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方便的媒介。我们用积极的语言暗示,以恰当丰富的方式,服务好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提高,帮助孩子逐步学会并掌握生活自理方法和技能,从小锻炼动手能力,让孩子摒弃依赖、懒惰思想,在人格上成为独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