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2019-09-12 07:32梁汉强
新课程·中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有效融合德育初中语文

梁汉强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对公民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怀有更加殷切的期盼。作为德育的基础,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学科教育和教学工作,因此学科德育自然承担着学校德育的重任。今朝,思想品德教导作为直接德育,依然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内容。除这之外的其他科目仍然主要是由专业知识传授。主体德育的功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影响着现阶段初中德育工作的开展效果。主要立足于初中语文的角度,对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内容与该课程的融合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有效融合

语文是中华儿女的母语,更是初中阶段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不但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更是丰富思想和情感的媒介。通过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学生不仅牢牢掌握了语言文学的基本专业知识,而且获得了道德修养和陶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理想、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和纪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成为人才的过程中成长,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这需要在语文课程中通过间接德育来实现。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赫巴特认为,道德不仅是人类的最高目标,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如果教育缺乏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它将成为一种简单的教学知识的手段,这可能导致单一的和片面的教育,这也是错误的。相比之下,主体教育方式作为一种实现德育目标的方式才会存在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内容融合的必要性

(一)发挥语文学科德育的独特魅力

语文是中学课程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特别是在高考进行改革之后,其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深入,并且所占分值也呈上升趋势。语文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教育研究者。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独特的思想魅力和文化内涵。语文课程呈现给学生不仅局限于语言专业的基本理论,而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涯也渗透了很多丰富的道德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直接德育课程与它相比较是有所欠缺的。总之,语文学科本身就融入了很多德育内容。

(二)完善学生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

当今世界多元化的价值观相互融合,不仅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也导致人们道德观念的混乱,导致道德信仰危机,道德认知混乱,道德情感淡漠。有鑒于此,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开发德育课程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将学生的实践经验与语文教材的德育资源联系起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困境的解决途径。同时,语文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课程,并在唤醒学生主观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向光明正确的道德方向。在充分关注学生内心情感需求和独特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唤醒学生对真理、善、美的内在需求,让其道德行为更加规范。

(三)实现学科德育功能的内在要求

在实现德育功能的过程中,语文学科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一些语文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缺乏处理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关系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教育”在三维目标中最容易被忽视。其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片面强调语文专业知识的应试能力,教师缺乏有效的道德实践动机。最后,作为一门间接德育课程,语文教材仍然以知识体系为写作基础,德育资源的设置缺乏完整性和相关性。这种“散沙”直接导致德育资源探索不足,导致德育实践陷入困境。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程的向心力不断丧失,其德育功能被削弱。合理、科学地整合语文学科课程资源,优化语文课程教学实施,初级媒介是语文教材文本。文本,是一种主导的德育资源。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资源,赋予语文课程德育的活力,从而丰富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

二、初中语文教学和德育有效融合

(一)语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特点。例如,在封建王朝,家国情怀主要体现在反对分裂,维护王朝的领土完整,忠于统治阶级,皇权是国家统治的最高代表。然而,在日益发展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我们依恋着壮丽的土地和河流,向往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为拥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关注国家的未来发展,相信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热爱中国共产党,坚信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投身祖国的自力更生建设,这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在国民心中的最好体现。

例如,《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先生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在文学创作中也融合了审美特征。本文是一篇散文体裁。作者通过散文解说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这座桥的生动画面。文本中诗画的描写文本体现在解释语言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接受美的洗礼,而且掌握了一些审美知识。本文首先阐述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给读者一个全面和具体的印象。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当观众能够站在花园的任何位置,他看到了一个整体的画面。换句话说,花园里的花、草、石头和木头是最完美的存在,没有任何破坏这美丽的画面的缺陷。文章以苏州园林最具特色、最著名的狮子林、政治公园和苍朗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在建筑、景观、花卉等方面没有重复和鲜明的特色。又如《故宫博物院》中按照博物馆的空间秩序,集中在中心轴穿过紫禁城,从南到北,从中间向两边,连续引进的建筑物。根据观赏博物院的人们的欣赏习性以及故宫中建筑与建筑之中地位不同的缘故,进行有序说明。阅读者不仅获得了对于故宫全貌的认识,而且因此萌生了对祖国独具匠心的建造师的智慧成果的自豪与骄傲的情感。

(二)语文中的道德修养教育

道德修养是道德活动的内涵之一,是个体自觉地将特定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必要过程。由于社会形态和阶级属性的不同,道德素养的目标、路径、方法和内容也不同。人们的思想没有界限,导致道德伦理贯穿社会的各个方面。科技的发明与创造,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伟大发展与繁荣,从根本上源于公民的道德修养。民族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道德修养。中华民族有着悠长的文明。个人道德修养是当前社会经济体制下国民应有的基本修养。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国家百年来的基础产业必须以教育为导向。教育是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志,它必须处于战略地位。中国通过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取得了初步成效。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老人都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来善待,把所有的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照顾,那么一定不会再出现,诸如公交车上老年人和青年人为了一个座位大打出手的恶性事件。例如,《枣儿》说的就是这样一个伤感中蕴含温馨的故事。在被丰硕果实压弯而垂下枝条的棗树下,一个老年男性遇到一个小男孩在捡枣儿,老的和小的之间的谈话很贴心。在交谈中,往事浮现在老年人的眼前,“枣儿”显示出对儿子的思念。小男孩十分喜欢这些可口的红枣,希望让永远不会再回家的父亲尝尝这些枣子,盼父归来之情借助“枣”的意象跃然纸上。一老一少是充满感情的,希望叫他们的亲人回家,回到他们的身边,吃家乡的枣儿。在交谈的过程中,老人和小男孩之间也产生了浓浓的人间温情,他们各自盼望自己的亲人回到自己的身边,同时老人把枣儿送给小男孩,小男孩将枣儿还给老人,留给老人的儿子回来吃。这篇戏剧作品借助于象征的艺术表达方式,“枣儿”在这里指代血浓于水的亲情,既是家乡的缩影,又是华夏民族历史存在的光影,寄托着人们对灵魂归宿的想念。又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今天消失的是罗布泊,当明后天自然给予我们的丰富的水资源、生态资源等物质资源,都因为我们人类肆意地破坏而一一消逝的时候,下一个消失的物种将毫无疑问,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了。

(三)语文中的人格品质教育

《中学德育纲要》明确了初中德育的内容是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和心理素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男女正常交往、真诚友好教育;二是培养青少年的正常生活和技能的培养;三是磨炼学生的意志和性格,使他们坚定,加强自我控制和意识。本文所研究的人格素质教育主要是指人格的视角。

古代小说与我们今天的小说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古代小说的主体是对部分道听途说的故事与传奇进行的描述,文章篇幅更多是以短篇为主。一般来说,直接记录事件的方式是毫不夸张的。《世说新语》是六朝小说中独有的以其精练的文本散发持久魅力的一本小说,对后世的笔记作风发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太丘与友期》则是选材于《世说新语》中的“方正类”,主要对君子的高尚品格进行了赞扬。故事讲的是陈太丘和他的朋友约定中午见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的朋友并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到来。陈太丘离开之后,朋友才到达。他的朋友以粗俗和恶劣的语言指责陈太秋,陈纪正在门口玩耍,他是陈太丘的儿子。听到以后,陈纪说道是客人没有遵守约定的时间。客人知道是自己的错误,竟然无言以对,向陈纪道歉,但是陈纪并没给其好脸色。当时,陈纪仅仅只有7岁,他虽然年纪轻,却明辨是非,刚正不阿。陈纪的一席话给刚刚进入初中的年轻学生上了一节好课。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和研究,学生懂得人格品质教育的重要性,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质。

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社会与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改革。新形势、新变化都需要各校有效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一线教师虽然不能直接参与政策决策,但可以利用在课堂上教学的优势将德育内容渗透于授课始终。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通过载体对教育对象的熏陶和引导,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营造氛围,使其能够接受相关思想、观点、风格和行为,实现教育意图的教育形式。本文结合人教版语文教材,分别从三方面对德育教育的渗透进行了阐述,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凤群.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12).

[2]刘毅.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

[3]王玉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分析[J].学周刊,2016(26).

[4]房丽娜.试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3(5).

[5]孟雪飞.运用语文教材中的道德“两难情境”进行德育渗透的实践[J].考试周刊,2012(27):28-29.

编辑 刘瑞彬

猜你喜欢
有效融合德育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高中美术鉴赏与语段阅读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