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心田,点化润泽生命

2019-09-12 07:21杨红玉
新课程·小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好习惯关爱成长

杨红玉

摘 要: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育人,是关怀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的各方面成长。要做到这一点,每个班主任必须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用哲学家黄克剑先生的话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点化或润泽生命。这种关爱意味着班主任要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让学生健康茁壮地富有诗意地成长。

关键词:关爱;点化;好习惯;成长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奠定精神基础,而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育人,就是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每个班主任要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用哲学家黄克剑先生的话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点化或润泽生命。

一、在关爱中让学生享受幸福

植物学家海德·贝利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生命的感悟。”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素质教育得到深入全面的推进,但作为一名班主任,在与学生相互接触中我感觉到,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等原因,造成了心理上的各种问题。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发现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虽然很好,却没有同龄人应有的天真可爱的笑容,总是忧郁寡欢,缺乏童年的欢乐。三年级是学生从儿童期向少年期心理转变的一个阶段,为帮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我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适应并享受中年级的学习生活。

罗×是我班上转来的一名四川的学生,身材瘦弱,说话声音低弱,胆怯,平时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虽然做事认真努力,但上课不爱发言,成绩良好,整天不开心,放学也不愿意回家。通过了解,我知道在她五岁时,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生活。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很少关心她。自卑、压抑、忧郁是关键的心理问题,父母离异对她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的家庭生活,害怕失去,所以做事努力,尽可能做到最好。由于又是从外地转来,而且性格内向,没有伙伴使她胆怯,感觉孤独,缺乏童年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生活。

为了帮助她树立自信,寻找家庭温暖,让她拥有一个像阳光一样的明媚灿烂的心理世界,我主动找她谈心,帮助她与家长沟通,消除心理障碍,逐步树立自信心。我设计了一个中队活动,先让学生对父母进行了解,然后以“我的爸爸、妈妈”为话题,让学生展开大讨论,把自己的爸爸、妈妈向同学介绍,要突出父母最优秀、对自己最疼爱的事。讨论后,再给父母写一封信,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自己对父母的感谢表达出来,再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交给他们,并要求他们写回信。学生非常感兴趣,都认真地去完成。第二天,罗×早早的在教室门口等着我,兴奋地举着爸爸写给她的回信,告诉我,昨天晚上她把信放在爸爸的床上,爸爸看了信后问是怎么回事,她说是学校班主任让做的,爸爸马上写了回信,还问她有没有作业,又给她出题做。她特别高兴,觉得爸爸特别好,晚上睡觉的时候,爸爸跟她谈了心,她感觉爸爸又重新喜欢上她了。从那以后,我发现罗×不再闷闷不乐,脸上也有了灿烂的笑容,和同学也能开开玩笑,跑跑闹闹地玩儿。上课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变得爱说话了。

看到罗×的变化,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我想,关爱每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享受幸福生活、幸福人生的过程,这也更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在人格上、精神上健康快乐地成長。

让学生享受幸福,这是班主任成为精神关怀者的基本要求。

二、在引导中让学生养成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我当班主任期间,我发现学生最大的“病”就在于不能适应中年级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学生还停留在低年级阶段,为此,我急过,也生气过,当时的效果还不错,可一两天过去了之后,孩子又变回了原形。后来,我找了原因——对待孩子决不能简单粗暴,要有心的交流,这样,孩子在课堂上才能听得进去,课堂纪律才有保证。

专家认为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首要因素是班主任必须让学生喜欢,学生喜欢才会愿意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我知道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时刻应该用“爱”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笑容,一个课余时间诚恳的交谈,或是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会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你爱的奉献会得到爱的回报。喜欢班主任,就会喜欢班主任的课,上课时学生必然会认真听课,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班主任,自然就会喜欢上班主任的课,课堂教学的秩序就会好转,教学效率就会提高。

其次,要善用眼神传情达意。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学生不定的眼神,了解他们的内心变化,同时也要巧妙地运用目光为教学服务。在开始上课时,班主任用自信关心的目光注视全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教学过程中,眼神可多停留在根据先前了解可能分心或调皮捣蛋的一些学生身上。通常,学生做出“违规行为”或在学习活动结束前会先窥视班主任一眼,判断是否有被班主任觉察,若是当学生看到班主任的眼神时,他会心神收敛,不敢再分神。如果学生分心前未被班主任眼神捕捉到,若已经出现不良行为,班主任可以用警告的眼神盯着他,等待他的眼神接触,必要时提高声音暗示,待眼神交接时,轻轻摇头表示不许再做。下课前以嘉许的眼神很快扫视全班,以表示对学生上课好的表现给予肯定,告诉他们继续保持。只要我们班主任善于运用眼神表情达意,引导和暗示学生,学生也就一定会遵守纪律,潜心学习。

最后,要巧用奖惩唤醒潜能。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班主任要不断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不仅是对某个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大家的激励,这样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赞扬能使学生进发继续向上的欲望;遇到困难时,班主任的激励更为重要,它可以使学生产生自强不息的信心,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回答精彩时班主任带着惊喜的笑容看着大家,或竖起大拇指,或班主任鼓掌等,都是很吸引学生的。

可实际教学中能真正感觉到班主任的爱的孩子并不很多,常常是你对他的宽容增加了他的放纵,淡薄了纪律的观念,这也正是我这几个月来体会最深的。教学中我面对的不是几个学生,而是五十九人,没有严明的纪律,如何有良好的班风?在我们的教育中,惩罚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为了维持课堂纪律,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应适当运用惩罚的手段,但要注意:第一,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好的就是好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要全盘否定;第二,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学生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换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第三,谁都会犯错误,受惩罚不要紧,要紧的是改正错误,关键不是惩罚,而是让学生接受教育,改正错误。

通过巧妙的奖惩措施,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和旺盛的学习精力,保证课堂的良好纪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进行唤醒。所谓习惯成自然,有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将终身受益。这也是对学生的精神关怀。

班主任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无疑是最真最美的诗。这种关怀意味着班主任与学生在相互信赖的氛围中的心智启迪,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意味着让学生健康茁壮地富有诗意地成长。

编辑 王 敏

猜你喜欢
好习惯关爱成长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