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
摘 要: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学有这样的叙述:通过在实践活动中领悟,可开启儿童道德与法治之旅;通过增加诵歌谣、看连环画等,可凸显儿童的学习主体地位;使用儿童化的表述方式,可使儿童的德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滋养;与学科有效整合,走进生活,促进深度学习,参与有益的活动和社会实践,可以催升生命体验。
关键词:生活体验;资源整合;深度学习;德育效果
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面对新教材,如何实现道德与法治的有机结合,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更好地开展课堂深度学习,提高德育效果呢?我做了以下的研究。
一、回归儿童生活,在实践活动中领悟
回归儿童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也是最近十年来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在实践活动中领悟,是低年段儿童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第一课“我们的校园”中,安排的“校园探秘”这一主题。我首先带学生认识学校各个楼层的各个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接着带领学生参观我们学校的特色活动教室;然后带领学生去大小操场,走到主席台时,告诉他们周一我们要在这里升旗;最后,来看学校的种植小基地,介绍各种蔬菜和农作物。在活动过程中,一边参观,一边讲解介绍,学生一直表现都很兴奋。“我也想戴上红领巾,当升旗手”“我们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吗?”“小操场上还有球门,我们可以去踢足球了!”“我们能在这儿种草莓吗?”孩子们在快乐的生活中接受教育。
通过参观活动,学生不但对学校这个概念有了具象的认识,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校园真好”的思想。自然而然地增进学生对校园及学校生活的亲近感。爱祖国、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热爱学校、喜欢学校就都在情理之中了。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积极的行为,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而不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悟德育思想,胜过教师枯燥的理论说教,由此可见,教师用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把生活中的参观、游览整合进课堂,就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整合游戏与教材,开启儿童道德与法治之旅
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重视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对法治教育的要求,在一年级上册凸显规则意识教育的内容,并注重以螺旋上升的逻辑促进儿童法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低年级儿童法治观念的培育重点应该是在正确儿童观下规则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规则意识教育的内容分布在各个单元之中:第一单元中有“这样做对吗”、第二单元有“校园里的号令”“上课了”、第四单元 “冬天真好玩”。内容涉及校园规则、交通规则、游戏规则、课堂规则等,贴近新入学儿童的生活实际。例如,第一单元第四课《上学路上》是让学生了解交通安全问题和隐患等交通规则的。在讲解这一节课的时候,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了很多交通事故的视频,通过视频中一些惨痛的画面,让小学生知道不遵守交通安全的危害。在《交通信号要知道》这一节课中,我把教室布置成马路路口,如在地面画上斑马线,路上有红绿灯等。通过让学生表演过马路的环节,让学生了解信号灯的作用,知道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信号”,要听从“信号”指挥,遵守交通规则,学习保护自己的安全。课下继续拓展,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班级规则的标志,如禁止乱扔纸屑、拖地中请绕行、请轻声交谈、请把桌面收拾整洁等标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我认为这就是法治教育。
教师作为學习的促进者、帮助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促进深度学习中应做到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群体合作的能力,使用活泼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的探究方法,以引导更深入的学习,使学习既可以在面对面的环境中进行,也可以发生在虚拟的环境中。
三、唱歌谣、讲故事,凸显学生学习主体
唱歌谣、讲故事是孩子的本性,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依据教学要求,随文编写了14首儿童歌谣,比旧版教材增加了10首。例如,“我的好习惯”这个单元,学生创编了爱整洁、有精神、不拖拉、不马虎的小儿歌。“太阳眯眯笑,我们起得早。手脸洗干净,刷牙不忘掉。饭前洗洗手,饭后不乱跑。清洁又卫生,身体长得好”“马虎做事真可怕,处处不便危害大,害人害己真麻烦,赶走马虎最关键”……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边诵儿歌,边加以手势动作,有时还会进行情境表演,让儿童在朗朗上口的歌谣诵读中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让儿童受到感染和教育。
众所周知,儿童对阅读故事非常喜爱,可以说,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儿童。旧版一年级上册教材只有“钟姐姐对我说”一则连环画故事,可在新版教材中多了6则连环画故事。大幅增加连环画故事的数量,遵循了儿童心智成长的逻辑,也体现了教材从儿童出发的思想。在教学中我通过讲连环画、读绘本的形式,和一年级的孩子们在故事中品味不同的真理,《看看谁精神》故事中,我还扮演了小熊裁判,和孩子们分角色表演了绘本故事。但教材中的故事没有结尾,留给大家一个“人人都能精神好,这可怎么来投票?”的问题,小熊裁判不知道该选谁了。孩子们兴致昂扬,我们便一起开始用绘画的形式续编故事的结局。当这课结束后,孩子们不仅懂得了“精神的含义”不能只看外表,更重要的是由内而外的气质,续编故事时,还学会了辩证的思考问题,这便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效果。
深度学习是一种多学域教学理念的整合,在于形成一种深度学习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新教材进行原创,也可以改编或选用儿歌童谣和歌曲,还要巧妙利用富有童趣、启迪智慧的连环画读本、自己绘画续编故事。让教材成为儿童的欢乐世界,从真正意义上落实“从儿童出发”的理念。
四、引入中华优秀文化,使学生得到德性滋养
在统编《道德与法治》“三条主线”和“两个融入”的脉络中,教材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其中,更助推了“和韵文化”的建构和研究。例如:在讲授《全家福》这课时,我提前准备了自己的全家福照片,通过组内介绍交流,让更多的伙伴了解各自的家庭成员。观看了《黄香温情》《子路借米》的视频故事后,又让大家通过讲述和表演自己和父母长辈之间的感人故事,再次体会伟大的亲情和家庭责任感。讲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于是发动大家邀请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参与我们的学习分享,便新增了“我的家风家规”“爸爸妈妈激励我”“感恩贴吧”三个板块。我收到了许多家长写给孩子的激励语、家风家规和孩子们记录的感动瞬间,并让他们在黑板上张贴出来,自豪地讲给大家听。“伟大不是做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能坚持不懈地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坚持、坚持、再坚持,你会发现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了”“周六是我的生日,爸爸送我一个元祖小蛋糕,我没舍得吃,打算晚上作为神秘礼物和妈妈一起分享,因为我的生日是妈妈受苦受难的日子……”“最近妈妈工作很忙,每天加班到很晚,有时饭都顾不上吃。我能做的就是每天按时完成好作业,不让妈妈费心,然后在睡觉前给妈妈端一盆热水泡泡脚……”看着这一张张充满爱的字条,看着孩子们眼睛里感动的泪水,我觉得这次尝试成功了。
教学结束时,我还送给孩子们一棵许愿树,让他们许下一个美丽的心愿,并以此为目标,不断鼓励着自己努力去实现。在这充满爱和正能量的教室里,不仅拓展了課本的内容,学习的氛围也浓厚了,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让孩子更体谅父母,让老师和同学走进他们的生活。深度学习强调了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灵活、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深度学习是指基于理解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将众多思想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在教材的引领下,我们尝试中高年级多以诗词古文、古代名人语录启迪学生思考,落实育德目标。低年级则多从《弟子规》中挖掘与爱亲敬长、明理仪止、道德品行、孝贤乐学的佳句。比如:《我和我的家》一课,我们观看了《孔融让梨》,在绘本的故事结尾,我们用“兄道友,弟道恭”让学生懂得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吃饭有讲究》中,通过由古至今的进餐礼仪,引导学生文明用餐,并在班级午餐时进行评比。多样的学习方式,将远离学生语言环境的传统文化带入学生的生活,又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增新趣、融深意。新教材精选了很多经典古诗文、名人名言、农谚等,如《弟子规》《三字经》《治家格言》《论语》等传统经典,在教学中以“宝典箱”的形式呈现,将中华传统美德中“孝亲、勤俭、自强、厚仁、贵和、好学”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有机融入教材,通过幻灯片、视频、配乐朗诵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文”化“德”,使儿童的德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滋养。
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德育效果,应不忘初心,回归于儿童的生活,不忘中华传统美德,利用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更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考力、有创造力、有执行力、有影响力的人。为学生埋下一颗“真善美”的种子,引领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的路上,我们是一群追逐者;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是一群学习者。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章乐.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8).
[2]史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3).
[3]孙静.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策略的实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1).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