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摘 要:Scratch是适用于小学生编程的软件,也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教学部分。介绍了计算思维的内涵,并以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初始Scratch》教学为例,分析探讨了基于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Scratch课程的教学设计,期望对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Scratch课程;计算思维
一、计算思维概述
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解决问题、设计系统以及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已经将学生计算思维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明确了计算思维的内涵与实际操作,即运用计算机处理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运用算法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用以解决抽象、分解复杂的任务,或设计系统。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明确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Scratch课程设计中,要渗透小学生计算思维,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基于计算机思维培养的小学生Scratch课程教学设计
下面以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初始Scratch》课程教学为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渗透小学生计算机思维培养。
(一)创设游戏情境
在《初始Scratch》课程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设计游戏活动引出Scratch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新课知识。教师让学生玩打地鼠的游戏,看看谁在30秒内得分最高,在学生玩得兴致勃勃之后,教师顺势提出:“同学们,想知道这款好玩的游戏是用什么软件开发出来的吗?”这一问题燃起了学生的听课热情,教师再介绍有关Scratch软件开发的背景知识,并向学生说:“如果你们学会了Scratch软件,就能制作出类似于打地鼠的游戏。”随后,教师再介绍Scratch的标志性图标,让学生打开软件,找出Scratch界面的特点。通过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游戏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认识到利用Scratch软件可以设计出游戏系统,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计算思维意识。
(二)引导自主探究
Scratch界面分为四大区域,教师可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四大区域进行探索和学习,具体教学过程如下:在舞台区,教师通过小猫这一卡通人物带领学生认识Scratch界面,让学生找一找舞台区上有哪些“演员”;在角色区,教师让学生了解舞台上的“演员”,并引导学生将“演员”与角色区的角色对应起来,使学生认识到舞台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角色;在控制区,教师布置学生任务,让学生用控制区的按钮,将小猪变大、将小鸟变小。在学生的自主操作中,认识并学会了绿旗按钮,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探索其他按钮的作用,体会操作按钮制作作品的成功感;在脚本区,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小猫脚本区包括哪些控件,以及这些控件的作用,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小鸟也有脚本,但是为什么按下按钮后却没有任何反应?”“能让小狗走动的控件是什么?”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常见控件的作用。在认识Scratch界面的教学中,教师运用自主探究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在脑中形成“设计动作—选择控件—搭建脚本”的编程思维过程,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起着重要作用。
(三)开展动手操作
在学生掌握Scratch界面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布置学生动手操作任务,让学生通过搭建脚本,指挥舞台上的小动物表演节目,体会成功搭建脚本的喜悦感。在此之后,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改编打地鼠的游戏,鼓励学生利用Scratch界面上的控制和腳本修改原有程序。有的学生将地鼠被打时发出的“啊?”改变为“好痛啊!”;有的学生更改了游戏限制时间;有的学生将锤子变大等。通过在动手操作环节引入改编打地鼠游戏程序的任务,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设计系统,体验到程序设计的成功感,而且有助于拓展课本知识,提升学生对Scratch软件的操作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Scratch课程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在Scratch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层面出发,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布置动手操作任务等,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计算思维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志生.面向STEAM教育的小学Scratch创新实践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8(12):82-83.
[2]曾云雪,黄威荣,王军.面向创客教育的小学Scratch课程体系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3):142-143.
[3]梁晓燕,李健欣,郭婷婷,等.面向STEAM教育的小学Scratch创意编程教材设计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2):150-15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