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甲戏在闽南大小村落的大小戏台上流转数百年,是一个极其民间、极其草根的地方剧种,流传于泉州、晋江等闽南方言地区。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使得高甲戏事业发展到了鼎盛,也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视机、电脑开始进入普通人家里,人们并不满足传统戏剧带来的快乐,开始追求各式各样新奇的娱乐方式,受人关注的高甲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高甲戏是我们闽南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园申报的《高甲戏艺术启蒙教育游戏化的实践研究》于2018年8月被列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分析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发现,小班的孩子大多是3-4岁的孩子,该年龄的孩子是接受语言能力最快、最关键的时期。我们将侧重点放在了语言方面,以琅琅上口、富有童趣的闽南童谣为内容,采用游戏化的形式,对小班幼儿进行高甲戏艺术启蒙教育。
关键词:小班幼儿;艺术启蒙;教育
分析现状我们发现,本年段共有幼儿140人,保教人员共14人。在14名保教人员和140位幼儿中,有多少人知道高甲戏,看过高甲戏呢?在这140个孩子的家长中,又有多少人知道高甲戏,看过高甲戏呢?这是我们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经过各班老师的摸底调查发现,只有极少部分的家长看过高甲戏,但对于高甲戏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几乎一无所知。孩子们呢,更是一无所知了。在我们的保教人员中,除了个别教师在村里祭神的时候看过,其他教师都没有看高甲戏的经验,还有的教师听不懂闽南方言。针对这些情况,在学园课题组的指导下,我们确定了小班的子课题《语言游戏中的高甲戏艺术启蒙教育》,并制定了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有序地开展我们的活动。
一、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什么是高甲戏?高甲戏的行当有哪些?高甲戏中的经典剧目又有哪些?这些是我们必须先弄清楚问题,理清了这些东西才能顺利地开展后面的活动。因此,年段教师共同学习了文章《晋江高甲戏的现状及其保护》,共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高甲戏》”,从中我们了解了高甲戏的起源与发展,共同欣赏了《骑驴探亲》《连升三级》等高甲戏表演中的经典剧目,丰富了教师的知识经验,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为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二、 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兴趣
高甲戏对幼儿来说十分陌生,那该如何让小班幼儿认识高甲戏,喜欢上高甲戏呢?我们认为可以从环境入手,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高甲戏的兴趣。因此,各班教室各显神通,充分利用班级的空间,在矮柜或矮墙上进行了布置,有高甲戏经典剧目的剧照,有高甲戏中各行当的图片……幼儿在区域活动、餐前餐后和离园的时间里自由的欣赏这些图片,加上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他们慢慢地喜欢上了高甲戏,特别喜欢高甲戏中的丑。有的幼儿回到家后会主动提出要看高甲戏。
三、 精心挖掘适合游戏的闽南童谣内容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闽南童谣都适合用来开展游戏的。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必须对一些闽南童谣进行筛选,让那些有益儿童健康的闽南童谣充分发挥教育幼儿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兼有民间游戏性质的闽南童谣很受幼儿欢迎。于是,我们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将童谣的内容融入游戏中,既有琅琅上口的童谣,又有欢快有趣的游戏。如,闽南童谣《讨海人》《老鼠仔》《海龙王娶妻》《四季歌》等,我们将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幼儿兴趣盎然,持续关注的时间较长,真正体现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
四、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幼儿园教学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幼儿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幼儿最基本、最喜欢的活动。它与幼儿的心理及年龄特征非常贴近,易于被幼儿接受并喜欢。因此应把幼儿这一特点在教学中以游戏的形式出现,激发幼儿学习闽南童谣的兴趣。如在童谣
《海龙王娶妻》的教学中,我们以“点兵点将”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学习“鮕鮘、涂杀、龟、鳖、水鸡”等海底动物名称的闽南发音;童谣《四季歌》中,我们以“摸箱”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学习《讨海人》的童谣时,以猜谜和情景表演为主要形式,引导幼儿学习童谣。
五、 取得的成效及今后的方向
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发现,幼儿对于高甲戏文化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喜爱,孩子对高甲戏的兴趣愈加浓厚。在班级中经常能听到幼儿在讨论和高甲戏相关的话题,他们会对着高甲戏精彩的剧照问老师:“老师,这是哪部戏啊?”“这是什么角色?”“丑角是有一颗痣吗?”通过各种游戏化的方式设计童谣教学活动,让孩子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童谣,了解闽南话的发音。在学期末,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了展现风采的平台,开展了“大家来斗阵,稚声唱童谣”的展示活动,活动中小三班表演的《老鼠仔》以猫和老鼠互动游戏的形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活动的开展虽然初见成效的,但同时也存在不足。
1. 活动设计上要不断地挖掘新的方法和途径,更富有游戏性,利用一些幼兒感兴趣的道具、故事等介入活动。
2. 现有的闽南童谣不能体现高甲戏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3. 年段对高甲戏文化的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入,进行课题研讨的经验和能力不足,需要今后加强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不断提升教科研理论知识与科研水平。
4. 家长参与课题的积极度还不够,除了“走出去”了解高甲戏的相关内容,更要“请进来”,请相关的高甲戏演员或者家长助教参与班级课题的开展。
自从开展高甲戏课题以来,我们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家长的支持与肯定,闽南传统文化内涵和重要地位再次引起了家长的高度重视。我们将继续对语言游戏中高甲戏艺术启蒙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探究,让我们和幼儿一起共同感受高甲戏文化的魅力,让闽南传统文化——高甲戏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大放异彩,伴随着幼儿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戴力芳.高甲戏运用于儿童创作性戏剧教育的可行性[J].福建艺术,2013(6):34-36.
作者简介:周少琼,福建省石狮市,石狮市第五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