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手术的临床效果对比

2019-09-12 00:53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7期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脏冠心病

秦 营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 473000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近年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有研究数据指出,冠心病的发病人群正向年轻化发展。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将之分为隐匿型或无症状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缺血性心肌病型和猝死型5种,近年趋向于根据发病特点和原则不同将其分为两大类:慢性冠脉病(也称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每年因冠心病死亡人数高达700万,位于单病种死因首位,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容乐观,数据显示,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如不加控制,到2030年,冠心病发病率将是2000年的3.7倍[2]。心脏搭桥手术是指取患者本身血管或血管替代品,把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与主动脉相连,使血液能够绕过狭窄部位,为缺血的心肌继续供血的手术方式,传统心脏搭桥手术多采取体外循环方式实施[3],本文笔者通过研究发现,OPCAB术中患者机体损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且远期随访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进行心脏搭桥手术治疗的73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CCABG组和OPCAB组。CCABG组17例患者中男11例,女6例,年龄46~67岁,平均年龄(51.63±2.09)岁;OPCAB组56例患者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2.91±1.0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4];(2)意识清晰,能够配合调研;(3)具有一定自理能力;(4)患者病历资料、检查结果明确;(5)纳入对象及其家属对本调研过程方法清楚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器质类疾病如心肌病、肾衰竭等;(2)合并恶性肿瘤患者;(3)合并其他全身性慢性疾病;(4)合并精神疾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相同的护理干预方式,同时行常规造影检查,确定梗阻范围、位置、大小等信息,制订详细的搭桥方手术方案,CCABG组患者实施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前常规麻醉,主动脉插供血管,右心房置腔房引流管,主动脉根部灌注停搏液,实施体外循环。OPCAB组患者经麻醉后,于胸骨正中切口,静注肝素,切开心包后使用纱布牵拉心脏,使用固定器固定靶血管,行血管吻合,术中使用二氧化碳暴露手术视野,选择合适的缝合线缝合血管。

1.3 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1.3.1 手术指标。由责任护士对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3.2 术后恢复指标。对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如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天数、住院时间及术后24h引流量进行对比。

1.3.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随访12个月,对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各类并发症如心绞痛复发、胸骨感染、房颤等事件的发生率进行对比。

1.3.4 生活质量。术后12个月使用SF-36对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对比,SF-36量表分为生理功能、活力、情感职能等8个方面,能够对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估,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该量表可分为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及生活功能3大部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5]。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经评估对比,OPCA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均低于CCABG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2.2 术后指标 经记录对比,OPCAB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天数、术后24h引流量均低于CCABG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指标对比

2.3 术后并发症 经记录对比,OPCA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CABG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注: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χ2=2.681,P=0.015。

2.4 生活质量对比 经随访对比,OPCAB组患者术后12个月SF-36各维度得分均高于CCABG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生活质量对比

3 讨论

随着近些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冠心病是现阶段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数据显示,1990—2020年,冠心病将会是全球死亡首位原因,我国2015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如今冠心病已成为国内居民死亡的第二原因,且国内冠心病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6]。冠心病患者常常会因动脉粥样硬化、冠脉栓塞等出现心肌缺血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心肌梗死,威胁患者生命,心脏搭桥手术是挽救心肌梗死患者生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简单来讲其原理为使用血管将冠脉远端与主动脉连接起来,绕过栓塞血管,为缺血心肌继续供血的手术方式[7],传统心脏搭桥手术为体外循环方式,一般采取使患者心脏停搏,于体外建立血液循环的方式施术,但研究指出,该方式术后患者恢复时间长,且存在再灌注损伤的风险,因而现阶段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逐渐发展起来,相比于CCABG,OPCAB创伤更小、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因而应用也较为广泛。

学者李廷武[8]通过对80例行冠脉搭桥术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的方式发现,实施OPCAB的非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其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酐等指标均低于实施CCABG的体外循环组患者,同时OPCAB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监护室监护时间也较短;学者张继倬等[9]也通过对106例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实施分组治疗的方式发现,实施OPCAB治疗组患者干预后其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均优于CCABG组的患者,同时OPCAB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较低,提示OPCAB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及经济效益;学者雷军荣等[10]的研究也指出,实施OPCAB治疗患者术后24个月随访结果要优于CCABG治疗患者,其脑血栓形成、2次开胸治疗等概率较低,提示OPCAB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本文结果显示,实施OPCAB治疗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天数、住院天数、术后24h引流量等指标均低于CCABG组,且OPCAB组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并发症事件发生率低于CCABG组,生活质量高于CCABG组,笔者分析认为,其原因为CCABG术必须使患者心脏停搏,这一方面会引发全身炎性反应,另一方面术后心脏会出现再灌注损伤,同时会增加气栓、微栓等事件的发生率,因而危险性较高,同时心脏停搏可能还会引发血液破坏、血液稀释,对术后患者恢复不利。而OPCAB术虽然操作难度较大,但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能够减轻低温和缺氧对心脏带来的损伤,最大程度降低了对心功能的影响,因而术后患者恢复较快,不易发生心血管危险事件。

猜你喜欢
体外循环心脏冠心病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心脏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巡回护士护理配合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术后护理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体外循环分会2012年学术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