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冰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00)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的慢性病,其主要因胰岛素分泌缺陷所致,在病情进展中易使诸多器官发生功能性损伤,严重影响该类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2]。临床治疗该类患者的关键是血糖控制,而血糖控制效果与其治疗管理依从性密切相关[3]。因此,本文研究对糖尿病患者施以社区护理管理,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月~12月来我中心就诊的糖尿病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1例,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知晓本研究知情权。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者或患有精神类疾病者;②中途退出者。研究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48~72岁,平均(56.85±3.05)岁,病程2~10年,平均(5.32±2.01)年;对照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46~70岁,平均(55.18±3.11)岁,病程2~11年,平均(5.04±1.6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予常规管理,如嘱其注意饮食、合理用药等,而研究组予社区护理管理,方法如下:①首先成立社区护理管理小组,并定期进行糖尿病专科知识培训、考核;为每位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每个月定期组织患者参加健康教育讲座、集体交流等,并根据患者个体化差异为其制定针对性管理方案。②饮食上,让患者详细记录每日饮食情况,指导其制作饮食日记;并根据血糖值水平设置管理目标值,建议其低盐、低脂的饮食方式等。③运动上,可结合患者兴趣爱好建议其多进行相关运动,注意运动相关事项,以确保运动训练的安全性。④并发症管理,针对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嘱其密切观察病情发展,按时按剂量遵医嘱服药,若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到院就诊、复查等。⑤血糖检测仪使用,为患者指定相关血糖仪,并教导患者正确使用、判读的方法,还定期检查患者的血糖仪是否读数正确,以免影响检测准确性。
利用血糖测量仪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值、餐后2h血糖值水平。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值情况(±s,mmol/L)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值情况(±s,mmol/L)
项目 干预前后 对照组(n=31)研究组(n=31) t P空腹血糖 干预前 10.56±1.23 10.23±1.12 0.45 >0.05干预后 8.23±1.06 6.13±1.04 3.28 <0.05餐后2 h血糖 干预前 13.52±1.05 13.28±1.13 0.38 >0.05干预后 9.23±0.85 7.13±0.54 4.16 <0.05
据相关研究,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因素诸多,均与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相关[4]。因此,在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常还结合相关护理管理,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依从性,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5-6]。社区护理管理属于一种延续性护理,其与常规护理模式不同,更注重护理干预的系统性、延续性,可帮助患者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还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以有效地控制血糖值[7]。本文研究显示,研究组经干预后其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明显下降,与同期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社区护理管理中,主要从患者饮食、运动、并发症及血糖仪使用等方面进行干预,使患者提高其自我管理意识及依从性。同时,社区护理管理从患者个体差异出发,对其饮食、运动及并发症等进行针对性干预,可有效地提高护理干预的质量,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8]。
综上,对糖尿病患者施以社区护理管理,可有效地控制血糖值,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