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世纪,蒙(元)军攻打南宋川渝地区,双方出于战争需要依山傍水修筑了大批山地城防设施,七百多年后仍存留了一些遗址和遗物。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初步调查,在川渝及周边区域发现了80余处遗址,取得了众多收获。其中钓鱼城和白帝城遗址(图1)出土一种硬壳爆炸性火器——球形火雷,在科学技术史与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袁东山、胡立敏等学者对这些球形火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发现宋代文献对铁火炮形状、结构的描述与考古发现的球形铁火雷极为吻合。在出土文物中还清理出了冶铸窑炉、陶范等相关遗存。根据质地不同,球形火雷分为铁火雷和陶火雷两种。铁火雷分布范围相对较广,发现数量也较多,陶火雷则仅见于白帝城遗址,数量极少。当年的战争中,蒙(元)军往往通过掘地道进攻钓鱼城,而宋军则以铁火雷御敌。
图1 宋蒙(元)战争山城遗址分布图
2017年,白帝城遗址樊家台发掘区的东南部、紧邻城墙处清理埋藏坑,出土16枚保存完好的铁火雷,另皇殿台瓮城出土1枚,共17枚铁火雷,均未爆炸。通过观察钓鱼城和白帝城出土的铁火雷,可以发现其中一些共同之处:(1)铁雷形状整体似葫芦瓜,雷身近圆球型,壁较厚,上部一凸出的管状小口,用以装填火药和安装引信,部分体型较大的火雷口部凸出不明显。(2)铸造方式均为上、下合范铸成,中部有一周明显的范线。(3)从出土状况来看,钓鱼城古地道、范家堰衙署及园林区三处的火雷遗物,均为爆炸后弹片。其中范家堰发现的两枚,一枚炸掉口部,一枚裂为2到3片,能侧面反映当时的制弹技术水平。陶火雷仅在白帝城遗址中发现4件,其中1件可复原。重庆出土的这批南宋球形火雷使人们对早期火器时代、制作和应用的认识有了巨大进步,弥补了既往相关认识的错漏与不足,丰富了我们对宋蒙(元)战争山城遗址文化内涵的认识,反映了双方的军事智慧。
之所以发现的球形火雷以铁火雷(图2)为主,而陶火雷(图3)发现极少,研究者认为一种可能是铁火雷应用更广泛,另一种可能是在以往考古工作中陶火雷没有引起重视,未与日常陶器区分。这两种推测还有赖于日后新的考古发现加以佐证。铁火雷铸造水平较高,且在当地发现了陶范和窑炉,可证明铁火雷为本地制造,非外地运输而来。此类火器外壳破片的威力不高,可能火药威力偏小,其火药及相关填充物的成分还在进一步分析中,有待后续的研究探讨。这些火雷的出土为科学技术史、军事史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依据,不但印证了《武经总要》等宋元文献中关于火器的记载,而且为研究当时火器的制造、使用和功用奠定了基础。
图2 钓鱼城范家堰遗址园林景观水池出土的铁火雷(13HDFH1⑦:4 )
图3 白帝城出土的陶火雷(T203⑥:11)
关于这批火雷的更多信息和详细研究,请参考即将刊于ChineseAnnalsof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2019年第1期上袁东山和胡立敏的英文论文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pherical Bombs (Huolei)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Unearthed in Cho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