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净茹1 闫海莹2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康定溜溜调”是康定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所形成的、广泛流行于农牧民生产生活中,并世代传唱的一种民歌形式。其歌词朴实无华,简练直率,常用比兴手法。目前其作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分布于康定炉城镇、雅拉乡、榆林乡鱼通区、金汤区等地。笔者通过采访“溜溜调”传承人毛云刚先生了解其传承及保护的现状,并根据在康定的多方走访梳理、探究其传承及保护机制问题。
据传承人毛云刚先生介绍:“溜溜调”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共有800多首,曲几十调,其中“溜溜”只是一个衬词。现在流行全球的《康定情歌》来源于“溜溜调”中《康定溜溜调》,是典型的看山唱山,看水唱水的民歌。内容分为“情歌”、“拜年歌”、“劳动歌”、“苦歌”、“劝诫歌”等,歌词常用比兴手法,唱法有独唱、对唱、重唱、帮腔唱等,其中“康定溜溜调”属于代表性的情歌独唱,词调的两位主人公张家大哥和李家大姐也是真实存在的。
(图1:“溜溜调”传承人毛云刚先生手稿“康定情歌”)
“跑马的溜溜山哟上,一朵溜溜的云哟……”这首人们熟知、传唱度最广泛的《康定情歌》是通过对短调歌词和曲调的升华改编而形成。就“溜溜调”这一曲调而言包含了很多种类,以毛云刚先生整理记录的“溜溜调”为例,共有十七篇,分别是清晨之歌、太阳之歌、大河之歌、对岸之歌等。
(图2:“溜溜调”传承人毛云刚先生手稿“第一篇”)
第一篇中“清晨之歌”描述女子和男子清晨上山砍柴的画面,以比兴的手法将看到的事物指代为相互诉说的话语,一问一答中不仅生动得展现了男女感情之事,也通过卷烟、喂猪等琐事表达了日常生活气息。第二篇与第一篇类似,以简单易懂的歌词表达平凡人的普通生活。第三篇和第四篇“对岸之歌”是以山、水、江河、天地等为演唱背景,是毛云刚先生通过眼见之景编唱的。
(图3:“溜溜调”传承人毛云刚先生手稿“第四篇”)
在笔者对康定溜溜调调查的走访中发现几乎没有书籍集中收录,而当地流行的一些篇章大多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在采访传承人毛云刚先生时,其展示的手稿也是手写。据他所说这些溜溜调是从父辈那承袭,凭着记忆将曲调记录下来,遗憾的是能想起得仅有10到20首曲调。
当提及康定溜溜调传承问题时,得知“溜溜调”是挑选家族小辈中能力、歌喉杰出的人进行曲调教授和唱曲技能的培养,并没有所谓传男不传女的问题。毛云刚先生告知笔者以前为了将溜溜调传承给更多的人,曾到现康定市回民小学、东大街小学授课,但结果差强人意;也有不少明星拜访学唱溜溜调,但很难唱出民族的味道和故事的画面。当调查到对康定溜溜调保护措施时,笔者得知康定市并没有对溜溜调采取具体的保护和传承措施,能在当地旅游局查找到的资料中也只是记录了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流程,甘孜州图书馆中也没有详细记载,只是能从地方县志中查找到一些概括类的介绍。
经笔者实地调查确定在康定地区溜溜调存在一些问题,如当地政府的重视力度不够且缺乏具体扶持举措、传承方式相对单一并呈现断层化趋势、传承人自身知识系统限制及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
康定溜溜调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当地特色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且凭借着家喻户晓的《康定情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当地政府并未制定溜溜调的发展规划,也没有具体的、阶段性的扶持举措。据传承人表示目前的扶持主要是微薄的非遗项目资金补贴,这对于抢救性记录、理论研究、资料建档、项目传承和推广似乎是杯水车薪。其次就《康定情歌》的影响而言,虽有一定的受众,但真正了解溜溜调的人却不多,又受家族传承方式的制约,溜溜调不仅呈现断层化趋势,也面临着难以“走出去”的困境。传承人毛云刚先生虽分类整理了溜溜调,但大部分只有词没有谱,这是其受乐理知识系统的限制,无法对溜溜调进行编曲工作。又因地域的限制,溜溜调中长短调区分、复杂唱法和曲调、繁多歌词的限制,加之潮流文化的影响,少有年轻人愿意系统得学习溜溜调,因此其传承和保护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笔者梳理了拓展传承方式、完善激励措施、建立创新方式三种思路,希望能为康定溜溜调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
首先拓展溜溜调的传承方式急需从政府层面增强保护意识,可定向培养音乐人才,为溜溜调的谱曲而服务,将谱曲梳理出来装订成册并出版,以此来保存曲调,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完成溜溜调完整且全面的影像和音像记录,将其转化为数字化资源。加强与音乐院校合作,开设民歌专业或课程,将溜溜调作为专题学习和课题研究,能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推动溜溜调的谱曲、传唱、研究。
其次加强溜溜调的宣传力度,完善激励措施。凭借众所周知的《康定情歌》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知乎等APP,邀请知名博主、明星等创造互动话题、短视频拍摄,让溜溜调真正的“火起来”。同时可在全国甚至全球招募“金牌溜溜调作曲人”,利用情歌节等节庆活动,公布部分溜溜调原曲,设置悬赏“民歌天才”或召集“合伙人”,提高大众的参与度,增强溜溜调的影响力。
最后对溜溜调传承和保护的方式要不断创新,如录制溜溜调的原始唱法,建立溜溜调有声博物馆,利用大数据、AR、VR等新技术还原原始唱腔和曲调,虚拟有山有水的康定美景。又如将传统溜溜调融合现代唱法,添加流行因素,通过舞台改编、乐器配合等多种方式从流行元素、受众层面、曲调创新这几个方面去考虑和改变。
康定民歌是康巴藏区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民歌种类,是见证康定人民勤劳智慧的民间艺术,其中“溜溜调”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民歌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发展机遇、新的文化政策的共同推动下,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康定溜溜调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