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娣
摘要:在市级公开课上,我执教了一堂《劳动成果要珍惜》,这是新课程浙教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虽然已过去了一段时间,但现在想来依然历历在目,尤其是其中几个教学环节,因为预设的成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精彩,让人难以忘怀,记忆犹新。
关键词:创意课堂;教师;品德课;社会课
精彩一:深情导入
1.教师:同学们,记得有一首诗,引读《悯农》。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
2.教师: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粮食的珍惜之情。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珍惜粮食,有时甚至是到了崇拜的地步,我们听听下面的故事。
3、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什么?由此揭题。
课开始,在我娓娓动听、深情并茂的引诵古诗中把学生带入情境,听着我动情地讲述珍惜粮食的故事,引发了他们珍惜粮食的情感。
这是个以诗和故事促情、语言激情的环节,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想起粮食的可贵,为上新课打好铺垫。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非常容易转移。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于是,在我语言的促引下揭题水到渠成。
精彩二:课前调查
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参加“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调查。
1、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从一粒种子到我们碗里的米饭,要经历哪些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艰辛付出呢?
2、知道《面包的由来》。
3、述说毛巾的制作过程。
交流完材料的时候,同学们自然都懂得了:原来一切劳动产品,都是经过多道工序制成的,许许多多的工人,农民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此付出了劳动。不爱惜这些东西,就是不尊重劳动者。所以,珍惜劳动成果也就是——尊重劳动者。
此时,我推波助澜,“说到这,老师要表扬大家,同学们课前搜集资料的作业做得很认真,正因为有了这份劳动成果,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谢谢大家!” 带头和大家一起鼓起掌来,表示我也在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在这次调查中他们也是辛勤的劳动者。
小学品德课程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儿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体验性课程。这次调查,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直观、生动、形象的场景去“震撼”自己的心灵,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情感的亲身体验中受到了教育。
精彩三:采访老师
1、老师也搜集了一份资料,课件播放——
(1)、你平时是怎样对待作文、日记的批改的?现在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
(2)、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是尊重老师的表现,可能有些同学对老师的劳动还不是很了解,好在今天有好多客人老师,请你去采访一位老师。(填好表后回来)
(3)、采访了老师一天的劳动后,你有什么感受啊?
(4)、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老师辛苦备课、上课、批作业,整日操劳。让我们全体起立,用最真诚的语言向我们的老师说一声“谢谢老师,你们辛苦了!”
劳动成果是社会财富,不管是你的,我的还是他的,也不管是国家的,集体的还是个人的,都是全社会全人类的财富,我们都应该倍加珍惜。不能否认,因为实地采访,此时的课堂已具有丰富的生活感、经历感,学生的智能和情感正在亲身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开发、体现、增强。
由此可见,新型的课堂是一个合作的课堂,师生、生生只有在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中才能共同得到提高。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精彩四:图写结合
1、当这些现象发生时,课件播放图片——,面对这些浪费现象,我们真想对那些同学说——读课题。
2、你有过这种现象吗?有过的话用低头表示吧,你今后应该怎样做?此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學生谈感受。
3、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了,让我们把这些心里话告诉低年级的弟弟妹妹吧,出示倡议书,小组合作写倡议。
……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把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吧。请对照自己平时的行为,你是否珍惜劳动的成果?课后写一篇反思日记。
劳动成果要珍惜,因为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就是尊重劳动者。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从小要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人人都要为创建节约型社会尽自己一份力。珍惜劳动成果,制止铺张浪费,从我做起!这一课的品德教育就这样自然落实。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让我越来越感觉到现在的孩子是活的,是富有新生命的一代。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用发展的眼光欣赏他们。只要我们合理妥善的分析、处理、调控课堂中的预设,课堂就会生成很多新的东西,课堂就会变得很精彩,课堂就会更富有价值和生命!
创意课堂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让我们的品德课在课改的天空中变幻、扩展、升华吧。
参考文献:
[1]曹述勇. 课堂教学创意与教学策略创新研究[A].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