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燕
摘 要: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改进,使得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享受到了这一民心、暖心工程带来的温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视。本文就高校如何做好资助育人工作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 贫困大学生 资助育人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构成
自2007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逐步建立起了“奖、助、勤、补、免、贷”等多种形式的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除此以外,各高校还积极寻求如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多种形式的资助,充分利用国家、社会、团体及个人等的力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做好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入学,是国家保障学生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因此,必须将资助育人工作上升到全局上。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资助的类型和途径的不一样会有不同的育人功能。加上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特殊性及政策性,要求资助工作必须要和育人工作密切结合,实现资助育人的作用;此外,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还要找准心理疏导、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各种资助政策的不同育人功能,不仅要实现对高校贫困学生物质上的帮扶,更要通过心理疏导、开展资助育人教育、形式多样的育人教育主题活动,使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诚信、自立、自强、感恩等优秀品质的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助困”与“育人”的作用。
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了许多资助办法,笔者所在的省市及学校的资助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如设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临时困难补助等,这些资助措施基本覆盖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好地落实了国家有关资助政策,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困难,不仅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经济支持,而且还维护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在欢喜取得成就的时候,也要注意到学生资助工作同样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困难认定环节。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决定资助政策落实效果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前几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没有和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人口信息与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学生信息实行比对,未建立部门联动、信息共享机制,因而造成信息核实上存在着漏洞。有些学生利用制度上的漏洞,通过不正当手段提供虚假材料,不仅给高校困难认定工作增加难度,还严重影响了资助的公平性。此外,各地对“贫困”的界定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而这也无疑增加了高校困难认定工作的难度。除了以上情况,还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困难”认识的不足,羞于让外界知晓自己的实际情况而未申请相关资助,影响了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资助教育活动缺乏系统性。部分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的专门的感恩、诚信教育缺乏系统性。一般根据文件要求匆忙安排相应活动,未能意识到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感恩、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学生资助工作还是更看重资助而不是育人。
三、物质资助为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主要还是以给予性资助模式为主,自我发展、自我教育激励不足。部分高校不能够针对学生个体予以更为细致地工作。这种方式的帮助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如果没有注意做好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甚至会对贫困学生原本就相对脆弱、自卑的心灵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严重违背了贫困学生資助工作的出发点。
四、做好资助育人的途径
针对以上的问题,高校在开展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资助与育人、激励教育相结合。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物质与精神上的帮扶,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感恩等品质,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困境,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顺利成才成人;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也要看重学生的在校表现,家庭贫困不是他们懈怠的理由,而是努力的动力,进而实现资助的育人、激励教育的作用。
提高贫困学生感恩、诚信意识。为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加强在校贫困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强化资助育人工作成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在做好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的工作基础上,还需要加大资助育人的力度,深入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尤其是学生在申请如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国家资助项目时,恪守诚信,如实填报及提交材料。高校应将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内容深入化,让学生树立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扩大资助育人队伍。动员一切能动员的人员参与到资助育人的队伍中来,拓展资助育人多元化形式。充分利用社会或团体资源,最大化教育助困;落实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壮大校内资助队伍,开拓校内资助渠道,充分利用校内勤工助学的育人作用;开拓社会捐赠渠道,多方面多渠道对校内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此外,开发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和学生实践基地。比如针对暑假留校的贫困学生举办校外兼职岗位招聘会,不仅可以为贫困学生提供社会实践,赚取生活费,减轻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兼职学生的校外的人身安全,也为参会的校外单位提供兼职岗位。通过此种方式,有效的推动贫困学生真正的自立自强教育。
高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助学、育人活动的开展,强化贫困学生的归属感、集体感、责任感、为贫困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情感应对环境,在帮扶过程中,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能对社会、他人做出贡献的人,进而获得满足感,有利于贫困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实践中将感恩认知转化为回报社会的自觉行为,形成良性的资助育人循环和氛围。
参考文献:
① 张栓 浅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中国论文网
②杨振斌 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