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2019-09-10 08:21钟小雅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就业毕业生

钟小雅

摘要:本文从经济发展、专业设置和毕业生就业观念三方面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策略,希望能够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就业,高等教育,毕业生

一、背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高校毕业生是每年就业的主体人群,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多,18届已达到八百余万,但市场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增幅,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依次为5.1%、5.3%和5.2%,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0.1、0.3和0.1个百分点,另外,求职申请人数环比增长31.05%,但招聘需求人数却环比减少7.62% ,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各大公司裁员、缩招、优化的消息一波又一波曝出,互联网、金融、广告、地产等行业的寒冬也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现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热点问题。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综合影响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经济发展、专业设置和毕业生就业观念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现今,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定位在经济发达地区。2017届高校毕业生86.9%就业区域集中于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地区。[1]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竞争尤为激烈;而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就业吸引力较小,不能达到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社会因素。

2、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需求结构的不匹配

近年来,我国高校专业与就业岗位错配度呈上升趋势,专业设置和市场均衡需求矛盾在不断扩大。[2]2017届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1]近三年数据基本維持稳定,反映出高校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质与量敏感度较低。从量上来讲,部分专业供大于求,导致相关行业竞争激烈,一些毕业生只能跨专业就业,加大了就业的难度;从质上来讲,很多高校开设专业的专业方向不明确,缺乏专业优势,开设课程较为基础,缺乏实践培养,导致招聘双向选择中,相关专业学生能力与企业工作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迷茫。近几年我国高校教育模式和思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但人才培养调整速度远缓于市场需求变化速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与社会发展。一方面,学校与企业之间对于人才培养的沟通过少,导致高校教学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另一方面,很多高校课程设置着重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培养较少,而实践课教学确是对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匹配和能力匹配的增量效应最为明显的,[3]导致人才培养能力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从不同学科门类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医学、教育学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及实践训练的学科门类就业专业相关度较高,分别为95%和80%,而其他学科门类平均就业专业相关度为65%,就业专业相关度不高也使得高校毕业生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寻找工作,就业难度也由此提升。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需求结构的不匹配导致人才与市场的脱节,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困难,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3、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观念的局限性

现今,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根据徐胜男等人的研究发现,7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中的薪酬待遇很重要,59.7%的毕业生倾向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工作,74.4%的毕业生倾向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省会生出及直辖市。[4]而高校毕业生实际年薪较期望年薪低0.8万元左右,2017届毕业生60%就业于民营或个体企业,55%就业与中小型用人单位,58%的毕业生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就业。[1]高校毕业生片面追求高薪酬、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相对稳定的工作等就业观念的局限性使得毕业生择业面变窄,就业竞争尤为激烈。

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67%,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9%,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1]从就业数据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与社会需求错位,离职率较高,这与高校毕业生对自我认知的不完善有较深的关系,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根据自我能力与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岗位,容易追随大众,就业行业、地区较为集中,很多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盲目升学。自我认知的不完善使得高校毕业生不能较好较快的匹配适合的工作,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因素。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策略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的进步与发展,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需各级各方面的群策群力。

1、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吸引人才就业

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应加强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以地区特色产业建设带动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发展需求吸引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国家也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促进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加强中西部、基层岗位及中小型企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真正实现多元化择业,多渠道就业,切实加强政府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宏观调控力度。

2、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校企交流

优化专业设置。积极变革高校办学理念,突出学校特色及专业特色发展,根据市场和经济发展实际,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分类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产业发展引导课程改革,以行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全面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变革。[5]加强对市场与就业情况的分析,及时调整招生计划,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比例的调整。

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企业需积极发挥用人需求的导向作用,与高校进行深度对接。

毕业生熟悉职业环境、能力要求及岗位职责,对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可与高校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机制,积极提供实习岗位,反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匹配问题,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高校可以通过实践课程及学分认证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习实践,真正的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3、毕业生自我认知的加强与自身能力的提升

高校需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通过就业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与职业规划,也可聘请社会、企业知名人士为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市场需求及职场要求。

高校毕业生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积极参与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注重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积累,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扩大就业视野。西部就业、基层就业可以让毕业生在最需要的岗位发光发热,能够更好的满足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做好自我认知与职业规划,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做好自我就业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四、结论

本文从经济发展、专业设置和毕业生就业观念三方面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策略,希望能够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一些借鉴。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一项长期的惠民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及毕业生的共同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并向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獻出版社.

[2]李静,楠玉.中国就业供需错配—基于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岗位需求的测算[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11).

[3]董小平,苏珊珊.本科毕业生就业供给侧内部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A省毕业生就业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

[4]徐胜男,吴法,袁雪.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误区及改进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8(11).

[5]谢秀军,陈跃.新中国70年就业政策的变迁[J].改革,2019(4).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就业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