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19-09-10 08:21张芃蕾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关键词:专业课外语思政

张芃蕾

一、引言

课程思政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型教育理念,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课题。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点:(1)如何基于各类课程的特点,找准思政教育的切入点;(2)如何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有效结合。从现有研究来看,大多研究成果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需求,尤其不符合外语专业课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因此,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时代背景,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对于高校外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外语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专业课是课程思政的基础和依托,去知识化去专业化的思政教育或是毫无根基的生硬的价值“植入”,缺乏说服力,难以获得预期效果,甚至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因此,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引领必须自然合理,不能牵强附会。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结合得越紧密越自然,就越能发挥其育人功效。笔者认为,在专业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的“宣讲”,把专业课上出“思政味”并非课程思政的理想模式,以传授知识的形式来实现价值观的引领才是专业课思政真正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外语专业课教学中,知識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引领并非矛盾对立的存在,二者是可以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语言与文化如影相随不可分割。外语专业学生了解目标语言所依托的文化及社会背景知识,有助于加深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因此,由语言向文化向背景知识的拓展是外语专业课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外语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化的比较和对比,通过背景知识的导入,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思政

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更为便捷。信息的共享使学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经济现状、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不少学生在读书期间就有了走出国门的经历,获得了对其他国家的直观认识。但是,另一方面,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往往是断片式的,缺乏系统性,容易造成认知上的偏差甚至误区。针对这种情况,外语专业教师可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和信息进行梳理,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例如,笔者在日语视听说课的教学中,围绕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归纳日本历史上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在课上用日文进行讲解。这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到,如今被称为亚洲最干净国家的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也曾因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出现了大范围的公害病,其中由汞污染导致的“水俣病”、“第二水俣病”、镉污染导致的“痛痛病”、空气污染导致的四日市“哮喘病”等公害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尤为严重。这个教学案例是笔者对专业课思政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这种教学方法不但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对日本的环境问题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加入显性的思政教育,但从学生的教学反馈来看,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学生意识到应该历史地、联系地,辩证地看待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一个过程。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

专业课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隐性育人,后者是显性育人。隐性教育要求教育者隐藏教育目的,行“不言之教”, 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专业课思政如果采用教师讲授的形式,就很容易使隐性育人演变为显性育人,成效会大打折扣。较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显然更适合于专业课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专业课思政的“主讲人”,从而实现育人功效的最大化。例如,笔者在视听说课的教学中,曾尝试采用预设问题,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发表观点,展开分组讨论或辩论,师生互动交流等教学形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实现课上课下的联动,将思政教育延展至课外,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当代大学生具有思维独立、不接受别人强加的观点,对不同的思想和意见不简单盲从等认知特点。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法营造平等自由的学术讨论氛围,尤其在师生互动环节,应淡化教师的“权威性”,对于学生认知上的误区不简单地否定,而是采取让知识说话,以事实育人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和育人效果。

结语

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是高校外语教学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外语教师必须在提高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的同时,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实现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7-20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专业课外语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