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军
关键词:科学教学;探究研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4-0132-01
近年来进行教育改革,提倡建立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教学和学习的新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在学生进行学习时,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合理调用自己储存的知识和技能,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进行实践研究之后寻找出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要更加主动,进行学习新的知识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养成学生研讨实践的习惯。帮助学生提升科学学习的能力,使得小学科学教学更加有趣。
1.自主合作学习——探究研讨教学的依托
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学生会产生探究这些问题的想法,进行思考这些问题,自主的研究这些问题并且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所以说,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是“探究—研讨”教学的依托。那么,老师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呢?以下几点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1)创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产生了对问题进行探究思索的兴趣,会自发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从而达到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呢?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述时要创立有趣的情境,如果创设的情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并设置有趣的、引起学生思考与共鸣的问题时,学生的注意力会被老师所讲述的话题吸引,联想到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进行思索,对将要讲述的科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紧跟教材所讲述的知识点,联系生活实际,还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找出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话题与现象,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
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内容《谁的形状更稳定》中,老师在课堂导语设置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兴趣。教师根据本节课将要讲述的内容可以设置的导语为:不知道大家都有没有注意到,自行车的整体形状可以被看作正三角形状,并且自行车中间的支架为倒三角形形状,自行车的设计者为什么选择将自行车和自行车的框架设计成三角形形状呢?在生活中大家还可以找到哪些形状为三角形的例子呢?拥有三角形形状的物体都有什么特点呢?三角形可以用矩形、梯形、多边形来进行替换吗?
在创设有趣的情境设置有趣的问题时,学生将会联系实际,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学习这一科学知识的兴趣,从而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为“探究—研讨”这一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2)培养探索意识,增强合作意识
在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中,要有探索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布置动手操作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思考,发现和探索科学中的现象与规律。
例如: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老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耳朵贴着课桌,一只手在课桌下轻轻敲打,可以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在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时,难免会产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小组合作思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思考问題更加全面科学,最终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2.合理运用——探究研讨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运用“探究—研讨”教学的模式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合理科学的方法与步骤来进行,使得“研讨—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高效地运行。
(1) 引发问题
教师在开始一堂课之前要设置有趣的导语和问题,来激发学生对本堂课将要讲述的知识点产生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
(2)组织探究
在学生产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兴趣之后,老师要组织学生有序的进行探究。在学生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将会产生对这一物体的感性了解,在进行学习时,将感性认识可以化为理性的认识,使得学生对这一新的知识充分的了解、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谁的承受力更大》,在进行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时,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承受力大小?在进行操作室需要用到什么样的工具?改变的条件与固定的条件分别是什么?在老师提出问题之后,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五分钟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3)得出结论
在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索研究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所学知识点的概念或规律。这样得出的结论和规律学生更加信服,确保科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4)组织研讨
学生在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和规律之后,老师可以将这一知识点进行拓展,组织学生展开研讨,研讨这一科学知识可以怎样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总之,教师应用“探索—研讨”的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步骤。
参考文献
[1]兰本达,P.E.布莱克伍德,P.F.布兰德韦恩合著,et al.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张璠.“探究—研讨”教学法及其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