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型发展下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贵阳学院为例

2019-09-10 03:21刘燕黄先智张韬刘清海蒋泽标旷昕
高教学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

刘燕 黄先智 张韬 刘清海 蒋泽标 旷昕

摘  要:贵阳学院积极应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模式,按照转型发展新要求,从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应用课程体系、多方面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实践实训效果、促进科研反哺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等方面着手,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使之更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5-0156-03

Abstract: Guiyang University actively responds to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applied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cus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building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ls, building applied curriculum systems, promoting teaching reforms in various aspects, improving practical training effects,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pplications. The six aspects of talents are used to make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Guiyang University more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better provide talent support for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application type; talent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ve development

贵阳学院是贵州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大学,按照“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轉变的指导意见 教发 [2015]7号”和“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普通本科院校转化发展试点工作的意见通知 黔教规 [2017]184号”精神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继续坚持“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依照转型发展的新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发展,培养契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应用型人才,夯实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人才、智力、科研和服务支撑。

一、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适宜区域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贵阳学院根据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总目标,依照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认证标准、师范认证标准等要求,不断深化和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和制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持续改进,按照学校突出实践、服务本地的办学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注重应用型——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实践、地方化——以地方需求为导向,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开放式——坚持政校企研合作,加强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如法学院积极推进与司法实务部门的合作,2018年与黔南州检察院签订了《卓越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以培养法治国家需要的卓越法治人才为共同目标,以提升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律人才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全面联合培养关系,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社工专业在白云区建立义田社区,建立了长期的社会工作服务实习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驻点服务活动,服务基层社区的困难群众,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贵阳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学生就业率和满意度均在90%以上。

二、打造专业特色,完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特色专业集群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都需要引入行业企业进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切实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发展为中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职业标准,培养过程可以参照工程认证标准、师范认证标准、卓越农林人才标准等进行行业认证。引导各个专业根据专业特色构建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嵌入式”、“订单式”、“产学研结合”、“五位一体”等模式;以新工科理念和工科新方法构建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符合“工程认证”的应用型人才。

贵阳学院共有46个招生专业,其中理工类专业有17个,为使专业建设跟上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转型的需要,学校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坚持思维、技能和文化三个维度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创新和应用能力。对工程人才进行实践培训,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培训目标,使每个工程专业都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培养优秀的专业教师,开发优质的专业课程,编著专业权威教科书等方式,打造专业特色,围绕专业特色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如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以教学实践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始终坚持积极探索如何加强实验实训教学这个核心问题,坚持明确一个中心任务,落实两个关键环节,培养三种复合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中心任务是指: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两个环节是指:结合课程设置和实验实习实训,牢牢把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这两个重要环节,这两者的有机关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中心任务”服务。三种能力是指:“工程实践能力”的细化,具体包括:“基本的动手能力”、“基本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想法到图纸,再到实物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将编制《汽车服务工程实验实训教学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作为重点工作,建立“学生实验实训档案”和“编制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严格执行实验实训教学工作。

三、以需求为中心,升级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

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中心,不断升级专业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课程体系中,一方面注重课程资源的建设,自建和引进包含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核心專业教育等课程。另一方面注重课程群建设,更加关注跨学科课程群的建设。第三,高度关注信息技术和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建设慕课等网络课程,构建多元选择的专业课程体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不断加大选修课程的占比,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保证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长足发展。

以“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为例,一是建立了基于CDIO工程理论(概念设计-实施-操作)的课程教学系统,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二者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满足日益发展的新社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二是坚持系统模块化的教学思路,通过将液压与气动课程的系统内容分类模块化,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根据不同的模块灵活确定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三是积极开拓开发工业场地项目,为学生提供工业场地实践环境,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志向兴趣,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的提高。根据机械类课程的专业特点,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有针对性的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巩固提高,创新课程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加强学生自身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注意教学反馈,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评估,形成评价-反馈-再评价的循环,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四、以学生为中心,多措并举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围绕学生中心,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课堂教学手段,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壁垒,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打通学校的线上线下教育,推动教学工作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根据学生需求,整合线上线下课程资源,保证两者间的有效衔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激发双创潜质和灵感,通过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混合式、案例式教学、开放式项目设计等方法,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以生物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为例,在以教学实践环节与毕业设计(论文)为主体的“第一课堂”和以开放实验,专业技能竞赛和各种专业俱乐部活动以及校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为核心的“第二课堂”相互交融,在一线的课堂教学传授创新知识外,教师还紧跟学科的前沿,依托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项目,贵阳学院实验室开放项目和贵阳学院生物实验技能大赛等,不断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依托贵阳学院课外实践基地以及产学研基地等的校外实践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科学问题的视野。

五、以赛促学,提高实践实训教学效果

按照“以兴趣培养为引导、以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学科竞赛为激励、以工程项目为突破”的教学理念,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推行了“赛训一体”工程创新训练模式,构建了4个层次、12个模块、52门训练课程组成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形成了多层次、多模块、系统化的“赛训一体”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从主要学科竞赛中提炼工程训练项目,形成了以任务驱动的工程化项目训练模式,提炼了43门训练课程,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分布在4个层次、12个模块中,并通过工程化项目训练方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训练,以项目完成情况评定成绩,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项目成果的机会,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园林专业作为贵州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依托专业之一,积极组织插花艺术大赛、“博艺杯”景观设计大赛等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更进一步强化了专业知识,提升了专业技能,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六、科研反哺教学,助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校部分专业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和成果应用于学生的培养中,助推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依托省级一流生物学教学团队的建设,团队教师围绕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与中科院植物所、贵州省植物园、贵州省黔林洲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贵州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贵州三阁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机构和部门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带着专业学习的问题,在教师科研项目实施的实践活动中逐步解决。学生的毕业论文课题多数为真实课题研究,其中多数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等科研项目的支持,此外还有部分课题来自省教育厅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贵阳市科技局项目,贵阳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指导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知识渊博,研究经验丰富,这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均能在指导教师带领下,通过科学严谨的实验或者调查,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并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从而较好的完成毕业论文。每位教师通常指导4-8个学生,这样有利于确保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的研究结果在SCI、核心期刊发表,有的研究成果还申请了专利。

七、坚持创新,培养高水平实践应用型人才

作为贵州省首批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型大学,学校一直给予了互联网+竞赛等相关工作高度重视。积极制定“贵阳学院参与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组织方案,校领导表示关心并给予比赛以重要指导意见。每年组织项目申报,专家预评,现场路演,并推荐项目参加省赛。2018年,贵阳学院在“互联网+”省级决赛中获得金银铜牌及优异奖各一枚,郑传捷老师荣获优秀教练奖,学校也斩获了优秀组织奖。

同时,学校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的数量也处于稳步增长的势头。在过去三年中,已批准项目的平均数量已达到105个,项目数量已跻身全省顶尖大学之列。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工程专业,如生物工程、食品科学和工程等。通过参与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还组织开展了各类校内外专业技能竞赛,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成果丰硕。以2018年为例,学校先后组織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2018年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总决赛、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第四届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贵州省高校景观设计大赛贵安杯3D打印大赛、互联网+等十余项校外专业技能竞赛;获得省级赛区及以上奖项53项共174人次。

同时,学校还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充分发挥贵阳学院“五元文化”价值优势,整合资源要素,推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转型发展与文化生态的和谐共生、共荣共存,全面构建“校政企共同体、产学研一体化”转型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生态体系。坚持“校政企共同体、产学研一体化”转型路径和“校企深度合作、产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特色鲜明的多种生产性实训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对接需求,服务需求和培训合格人才为基础。一方面,通过精准定位,发挥独特的办学特色,形成鲜明的教学品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建立课程体系,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紧紧围绕“学生中心”,从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课程体系构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专业建设上对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和完善适于地方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持续改进的理念,重点是对各种专业教学进行全面,全过程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促进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产教融合纵深发展,协调推进“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构建,协调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薛连海,葛秀涛,李永红,等.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化工人才的探讨与实践[J].滁州学院学报,2011,13(2):110-111.

[2]李定清,母小曼.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3]张君安.创办一流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第9辑)[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4]赫英.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哈尔滨广厦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8):51-53.

[5]韩宝平.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