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2019-09-10 07:22涂立桥黄小荣
高教学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双师教师队伍校企

涂立桥 黄小荣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经济结构面临着深刻调整、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必须调整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结构,实现地方本科高校由学术型高等教育向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对教师队伍进行提升,实现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研究了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措施,总结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2-0146-04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ers a new norm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de in China 2025" and "Internet +" strategies,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is facing a profound adjustment, the pace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is accelerat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alents is taking place profound chang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educational structure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from academic higher education to applied technology-based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the primary problem is how to transform the teaching team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to the "double-type" teacher team. The problems and measures of the double-teachers construction in local colleges are studied,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teachers in local colleges are analyzed and sum up, and the relevant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e given.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double-type; faculty construction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1]、“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经济结构面临着深刻调整、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大量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上述现象反映了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2]:1. 人才培养观念滞后,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2. 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的培养重知识轻能力;3. 师资队伍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部分教师不能胜任实践教学;4. 校企联系少,校企联合培养停留在表面,收效甚微;5.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因此,必須调整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结构,实现地方本科高校由学术型高等教育向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转型[3]。在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对教师队伍进行改造,实现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4]。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分别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领导、企业家、教师进行了座谈,在此基础上,对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对当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解决措施。

一、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实践中,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5]。但在实践中,地方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是当前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6,7]。这说明地方高校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认识)层面的问题[8-23]

虽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被认为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但在观念、理念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地方高校的教育观念滞后。转型发展还停留在口号上,名义上是走应用型道路,但在实际上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的做法没有太大差异,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对“双师型”教师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缺乏思想动力。具体体现在:(1)在教师的招聘中注重学历,倾向于招聘具有博士学历的高层次人才;(2)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题研究等多个方面都没有体现出“双师型”教师的作用。(3)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2.企业认识度不高,产教结合不紧。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担心校企合作会影响到企业效率,降低生产效率、增加管理成本,出现企业内生动力不足、校企合作“两张皮”、“剃头挑子一头热”等问题。

3.教师对“双师型”关注不够,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服务,社会理念较弱的现象。具体体现在:(1)一些教师对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教师能力要求等认识不足,开展实践实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2)专任教师通过一些项目如“高校青年教师下企业”、“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等项目到企业挂职锻炼,部分教师或直接走过场,或停留在表层,真正与企业展开深入合作的技术开发、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项目相对较少。

(二)政策、制度层面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引进机制。具体体现在:(1)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普遍对学历和学术条件有硬性规定,而实践经历未做要求,亦无实践能力考察环节和考核标准;(2)对引进的实践经历丰富、高技能人才无激励政策;(3)对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缺乏有效管理。

2.缺乏科学的资格认证制度。虽然教育部制定了“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执行效果很差,很多地方高校并没有开展“双师型”教师的认证工作。

3.缺乏完善的培养制度。具体体现在:(1)缺乏实践培养制度规划和计划;(2)教师到企业锻炼,缺乏硬性约束和要求;(3)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4)缺乏实践性的培训要求,学历达标之后,对实践能力无强制性的培训要求。

4.缺乏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具体体现在:(1)普遍注重对教师教学研究和学术科研的考核,实践能力考评弱化;(2)在制定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时,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水平。

5.缺乏合理的激励政策。“双师型”教师在目前的职称评定、收入等方面鲜有激励政策。

(三)基础层面的问题

1.地方本科院校师资总量不足,且来源较单一,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具体体现在:(1)生师比普遍较高,教师缺口较大,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难以脱岗从事实践锻炼;(2)新入职的教师中,绝大多数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很少有基层和生产实践锻炼经历。

2.校企合作平台未落到实处,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具体体现在:(1)多数校企合作平台仅仅是学生实习基地;(2)由于缺乏深度的校企合作,如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毕业论文来源于企业的较少,科技成果转化偏低;(3)没有建立教师到企业锻炼的长效机制;(4)教师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不强能力不高;(5)企业接纳教师和学生实践锻炼的意愿不强;(6)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企业很少参与。

二、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发展目标与办学定位的问题

1.历史原因。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传统地方本科院校;一类属2000年后在高职高专基础上升格新建的;前者属于传统老牌地方大学,本科办学历史较长,实力较雄厚,以实施学术型高等教育为主,采用偏重理论和基础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24]。后者在升格期间,比照前者进行建设,复制前者的办学模式,追求跨越式发展,力求办学规模、教师的职称、学历层次、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达到传统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2.继续升级的动力。目前,中国高校可以分为以下七个层级:“985”大学、“211”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学校、以大学命名的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学校、以学院命名的高校和高职高专。一方面,地方政府和社会倾向于认同高等级的学校,升级是地方院校进步的象征;另一方面,相比重点大学,地方本科院校获得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十分有限,随着学校等级的提升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配置。

因此,虽然目前地方高校纷纷提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但实际上,一段时期内,仍然有着原有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思维,仍然有着强烈的升格愿望。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理念上、政策和制度上还没有落到实处。

(二)学生的就业导向问题

当前,在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背景下,一方面,许多地方院校将毕业生成功考取公务员作为高质量就业标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地方高校将“读研究生”作为就业难的蓄水池。“考公务员热”既反映了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好,企业用工日趋紧张,也反映了毕业生应用能力普遍较弱;“考研热”的兴起不仅是因为扩招打开了方便之门,更是因为普遍存在唯文凭是举的用人理念。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甚至成为一些地方高校的“招牌”之一,在教学管理上为考研的学生开绿灯,不注重应用型教学课程。

学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服务对象,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合作伙伴,目前应用型人才的收入、社会地位远不及公务员、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所以学生的就业导向问题反映了当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价值认同感不强,侧面也带来了高校教师对双师型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的问题

1. 校企合作政策与制度方面的问题。(1)政府主导职能缺位,未完全发挥应有的引导、促进和协调作用,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制度不完善;(2)企业专注于自身的经营管理,相应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缺失;(3)地方本科院校内部也缺乏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

2. 關于校企合作经费、风险的问题。(1)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企业获得科研经费,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横向项目往往没有经费投入,而与之合作的企业规模主要为中小型企业,其性质以私营为主,这类企业本身非常注重短期利益和现金回报,一旦合作不能带来稳定收益,校企合作往往难以为继;(2)虽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在研发新技术时,风险也较大,企业往往不愿意承担高风险,而更倾向于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根本途径,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但校企合作上缺少政府参与、制度和政策缺失、保障机制缺位,以及经费和风险的问题,必然造成校企合作的关系不稳、合作层次较低、合作模式简单、合作行为短暂和合作成效甚微的结果,也必然影响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国外成功的经验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发展已经为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在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的问题,如图1所示,考虑到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从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考核、激励机制等多方面营造相应的环境和氛围, 引导教师自觉地加强“双师型”教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创造“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内部环境

1. 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准入机制。(1)拓宽引进渠道,在现有的教师招聘要求的基础上,一方面,注重引进一些具有一定专业实践经历的或具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短期内,通过有计划的吸收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来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2)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根据规定的资格条件和培训情况,对符合条件的教师予以资格认定。

2. 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1)健全实践培训制度。如教师在职称评定时要求必须有一段时间的脱产实践经历;“双师型”教师必须每年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新进教师若无一年以上企业实践经历,则必须在入职的第一年到企业工作;利用寒暑假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建立了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2)丰富现有的培养形式。可采取单科进修、考证培训、岗前培训、岗位培训、挂职锻炼、顶岗实习、访问工程师、科研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3)学校加大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费投入。

3. 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考评制度。在职称评审、专业带头人选拔、进修提高等方面突出了“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1)将教师的实践培训经历作为继续教育的必备要求之一;(2)在任职资格条件规定及其评审和职务聘任时,要将“双师型”教师资格实践培训要求纳入其中,要把实践能力业绩和实践教学水平以及应用技术研究和服务社会情况作为评审和聘任的重要依据;(3)制定“双师型”教师的业务考评指标体系,重点突出实践能力实践业绩和实践教学水平的考核。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好“双师型”教师的作用。(1)鼓励“双师型”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活动;(2)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邀请他们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教学活动,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3)鼓励教师多渠道承担、参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技改、经营管理改善等项目,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4)引导教师将来自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作为科研项目申报、或作为课题来源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

(二)以市场导向为主,注重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营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外部环境

1.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人才协同培养 “双师型”教师。如图2所示,利用校企合作平台,(1)邀请行业协会、企业高管就学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指导,聘请企业的工程师、职业经理人等业务骨干到学校开展学生讲座、课堂授课、实训指导,参与课程建设等活动;(2)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生产业务,了解工艺流程,掌握操作方法,促使其在服务产业中培养,在融入企业中提升;(3)对学生的订单式培养、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等方式,多种途径加强教师与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

[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田慧生,曾天山,等.完善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6(01):4-16.

[2]童杰.发达国家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6(01):53-57.

[3]焦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呼唤顶层设计——访《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孟庆国[N].中国教育报,2014-01-06(4).

[4]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06):29-34.

[5]王义澄.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1(02):49-50+53.

[6]张兄武,许庆豫.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93-97.

[7]张道文.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01):72-74.

[8]陈伟,田国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组合选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65-68.

[9]胡定军,姬立中,丁喆.创新培养机制和途径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5):46-50.

[10]刘猛.“‘双师型’教师”:一个中国特色概念的语用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06):26-30.

[11]孟令臣,曹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抽样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9):63-67.

[12]孙刚,聂庆鹏.实施教师成长工程不断提升教师职教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38-39.

[13]高凌云.开放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14(17):80-84.

[14]贺文瑾.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新部署[J].中國职业技术教育,2014(21):216-220.

[15]金雁,步雅芸.抓关键环节建设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44-45.

[16]李梦卿,万娥.“双师型”视阈下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05):26-32.

[17]李树峰.从“双师型”教师政策的演进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J].教师教育研究,2014(03):17-22.

[18]柳燕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44-47.

[19]温丙帅,孙建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权利保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0):68-72.

[20]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及能力结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211-215.

[21]李梦卿,安培.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基本认知、价值追求与实施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34-39+73.

[22]曾全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协同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7):78-80.

[23]梁辉,莫坚义,李如岚.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七维式全程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7):35-40.

[24]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06):1-8+112.

猜你喜欢
双师教师队伍校企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