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核心素养观设计“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

2019-09-10 13:29刘文胜李亚丹
教育家 2019年26期
关键词:配子孟德尔性状

刘文胜 李亚丹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从整个《遗传与进化》模块来看,把这一节内容编排在《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之前,是符合科学史发展历程的,强调了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过程,对其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确定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思路

聚焦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是学习的本质。在本节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多层次的“问题串”,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意识,引导学生在“问题串”的解决中,逐渐将零散知识内化为“知识串”,构建成知识结构,甚至形成从本学科到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体验科学研究方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贯穿“假说—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教师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想象提出假说,再通过演绎推理对假说进行验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遗传基本规律的生物學知识,提升运用生物学规律预测与解释可能的结果或发展趋势的科学思维,还可以进行实验设计与实验实施,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确定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制订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问题,逐渐构建知识结构;通过遗传实验情境素材,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设计思路、创新点和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并能设计、实施实验方案,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升科学探究素养;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孟德尔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之处,初步养成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领悟并认同孟德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运用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展示问题:如果你是袁隆平科研团队的一员,目前有两种品系的水稻,一种耐盐碱能力强但产量低,另一种产量高但耐盐碱能力差,你能培育出既耐盐碱又高产的水稻吗?学生思考后提出杂交方法。教师追问:两个亲本杂交能得到什么样的后代?一定能得到我们期望的性状组合吗?学生进行初步的杂交实验设计,并交流亲本性状可以组合的设想。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将在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基础上,探索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背后的遗传规律。

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借助多媒体,展示自然状态下豌豆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图片,并设问:决定粒色的遗传因子对决定粒形的遗传因子有影响吗?针对这一疑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孟德尔是如何去探究的,以此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理解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做铺垫。然后,教师出示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依次展示以下问题串:为什么F1全为黄色圆粒?F1自交后可能出现几种性状?新的性状组合与亲本性状有什么关系?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9:3:3:1的数量比与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的3:1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分析时遵循分离定律,但如果把两对相对性状联系起来分析,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及分离比,即亲本的原有不同性状进行了重新组合。最后,再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出9:3:3:1的数量比是(3:1)2的展开式,是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结果3:1的乘积。

作出假说,模拟构建。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设计思路及“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再引导学生尝试对“为什么会出现性状的新组合?为什么F2数量比例接近于9:3:3:1?”等新的实验现象作出假说和解释。由于内容比较抽象,教师要指导学生解释的关键是F1产生了四种类型的配子。再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配子形成过程中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将抽象内容具体直观化。

假设1:粒色的黄色和绿色的遗传因子用Y与y表示,粒形圆粒和皱粒的遗传因子用R与r表示,学生思考:亲本的遗传因子该如何表示?产生的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什么?根据假设,学生可以写出双亲的遗传因子分别为YYRR和yyrr,进而推出F1的遗传因子组合为YyRr。

假设2:针对为什么会形成新的性状组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后,推测出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之间进行了自由组合。那么,YyRr会产生什么类型的配子呢?请学生根据孟德尔的假说推测YyRr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即YR、Yr、yR、yr四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1:1,再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假设某原始生殖细胞中含有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同组的四位学生分别代表4个遗传因子Y、y、R、r。教师将教具(分别贴有Y、y、R、r的4顶帽子)分发给学生,学生通过移动,可以展示在形成配子时,Y和y分开,R和r也分开,当一边显示YR组合时,另一边为yr组合,而当一边显示Yr组合时,另一边则为yR组合。学生陈述:在形成配子时,Y和y必须分开,R和r也必须分开,但Y是与R组合还是与r组合,则是随机的。

假设3:豌豆受精时,F1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受精时雌雄配子之间是随机结合的,那么可能出现多少种类型的结合方式?F2中的性状表现有多少种组合类型?遗传因子的组成又有多少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棋盘式的遗传图解。

构建F2类型棋盘图:学生在学案上构建F1雌雄配子结合产生 F2的组合类型棋盘图,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规律。学生对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进行归纳,统计性状分离比 9:3:3:1与孟德尔实验结果一致,师生共同得出孟德尔的假说具有一定合理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棋盘图中相同性状表现的相关基因连接起来,得出趣味“三角形”,结果见下图。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配子结合的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组成有9种,表现型有4种。

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孟德尔的解释与自由组合现象的分离比一致,但孟德尔的解释一定准确吗?你能通过“演绎—推理”预测实验结果吗?应该选择什么亲本来进行测交实验?学生讨论、合作设计验证实验—测交,在学案上绘制遗传图解,得出预期和实验的结果相同,说明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假说—演绎”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学会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体验科学家严谨的科学作风。

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得出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继而,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离定律和自由定律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并加强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最后,留给学生两个思考问题:孟德尔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

责任编辑:李香玉

猜你喜欢
配子孟德尔性状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适用基因频率计算配子的数学原理和判断方法
他热爱那些美丽的花朵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社会伦理问题
有没有脚印我都走过
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
有没有脚印 我都走过
有没有脚印,我都走过
基于“G—4联体”适配子探针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Pb2
“常染色体遗传”等于“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与性别无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