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词”施法,巧解词语

2019-09-10 07:22:44谭音颜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8期
关键词:拓展图画语境

谭音颜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因而,理解词语是提高小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教学中,只要立足文本,因“词”施法,巧妙借助图画、创设情境、结合语境、巧借拓展等方法,就可以轻松让学生理解词语。

关键词:文本;图画;情境;语境;拓展;理解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理解是运用的基础,只有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句子、片段和整篇文章。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因而,理解词语是提高小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教学中,只要立足文本,巧妙设计,因“词”施法,就可以让学生轻松理解词语,培养阅读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方法一:借助图画,读懂词语

插图是穿插在语文课文中为语文知识的学习提供背景知识或对课文中心内容和重难点加以形象解释的辅助图像,是抽象文字的形象化表达,课文重要内容的体现。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者在插图的编绘上下了不少功夫,每一幅插图中都包含着编者的思考与智慧,都是用于帮助理解课文的。教学中,只要巧妙借助插图,就能突破难点,轻松理解词语,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课中配了两幅插图,一幅图上画了一棵树,树上有一个鸟窝,鸟窝里有一只鸟,而另一幅图上则画是好多好多树,好多好多鸟。结合文本,根据插图内容,我巧妙借助插图,让学生轻松理解“只有”、“孤独”和“邻居”这几个词语。

1.借助插图一,理解“只有”、“孤单”。

(1)出示第一幅插图,指着图上的树、鸟窝和鸟解说道:“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强调“一”)

(2)观察图画。

除了这棵树,还有其他树吗?除了这个鸟窝,还有其他鸟窝吗?除了这只喜鹊,还有其他喜鹊吗?”

(3)引导理解“只有”.

这里除了这棵树没有其他树了,除了这个鸟窝,没有其他鸟窝了,除了这只喜鹊,没有其他喜鹊了,这就是“只有”。

(4)引导理解“孤单”。

除了自己,树有别的树朋友吗?鸟呢,还有其它鸟陪吗?鸟窝也只有一个,它们都是“独自一个”(强调),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2.借助插图二,理解“邻居”

(1)指插图二解说:“后来,这里种了好多好多树,来了好多好多鸟。”

(2)观察图画:树的旁边是什么?(树)鸟的旁边呢?(鸟)

(3)借图理解。

树的旁边有树,树有了邻居,喜鹊的旁边有喜鹊,喜鹊也有了邻居,周围这些树都是这棵树的——邻居。周围的喜鹊就这只喜鹊的——邻居。

只要善于运用,插图也可以成为理解词语的有效途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设计,内容丰富,色彩明丽,图文并茂,为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们应该巧妙利用,使它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支点。

方法二:创设情境,悟解词语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巧妙创设情境,就能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理解词语,使词语教学更高效。

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葡萄沟》一课的第二自然段中,“茂密”一词比较难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形象生动地理解了该词。

1.创设情境,走进葡萄沟。(板画葡萄架和葡萄藤)

葡萄沟里的葡萄种在山坡上,这是——(葡萄架,葡萄藤)

2.贴叶子,解“茂密”。

(1)葡萄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看,(贴叶片),一片叶子能说是茂密吗?(不能)那贴上两片、三片、四片、五片呢?(不能)怎样才是茂密的枝叶呢?(有很多很多,数不清的枝叶)

(2)谁能来帮老师一起搭建一个茂密的葡萄架呢?(学生上台贴枝叶)

(3)同学们,看,这枝叶是多么茂盛而繁密呀,这就是茂密的枝叶。

精心研读文本,别具匠心地创设情境,就可以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达到与文本内容的理解相融共生的效果。

方法三: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解词语是理解句子的基础,但理解词语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托,词语才有肥沃的土壤,理解词义才会水到渠成。”词语的理解离不开它所在的特定语境,在文章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教学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我结合语境,让学生自然轻松地理解“五彩缤纷”一词。

1.自由读文段,思考:秋雨给了秋天哪些顏色呀?

2.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    )的银杏树     (    )的田野 (    )的果树

(    )的枫树    (    )的菊花 (    )的菊花

3.想象拓展:秋天还把颜色给了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的(   )”。

4.引导理解:

指着括号里的颜色词解说道:这么多的颜色,这么好看,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五彩缤纷。同时课件出示解释: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把学生引进在具体的语境中,就可以不着痕迹地理解词语。结合语境,帮助学生灵活理解词语,体会词语意蕴,是优化词语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然需要。

方法四:巧借拓展,解读词语

词不离文,文不离词。词语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活跃的元素,也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立足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可以巧妙地解读词语,使语文课程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 的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到处”,这个词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并不好理解。于是,我在文本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拓展,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到处”。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后,到处变得怎样了?哪些地方变得一片清凉?(高山、田野、街道、校园)

2.配图引读,强化地点。(配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图)

当绿绿的太阳照着(高山),(高山)——一片清凉

当绿绿的太阳照着(田野),(田野)——一片清凉

当绿绿的太阳照着(街道),(街道)——一片清凉

当绿绿的太阳照着(校园),(校园)——一片清凉

3.想象拓展,句式仿说

当绿绿的太阳照着的时候,除了高山、田野、街道、校园,还有哪些地方也会一片清凉?

当绿绿的太阳照着(   ),(    )——一片清凉……

4.突出地点,承前解读

你看,绿绿的太阳,把清凉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把“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公园、操场……”等地点词语标注起来,凸显出来)这么多地方,课文里用了一个词语写出了这个意思,那就是——“到处”。

像这样,立足文本,巧借拓展,既理解了词语,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积累,真是一举三得。这独具创新的解读方式为我们的文本解读拓出了一条“新路”。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对文本进行深入钻研,巧妙设计,“因词施法”,就能轻松巧妙地理解词义。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自然深受启发,灵活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語的能力也得到培养,丰富了文化内涵,还训练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 《依托语境 理解词语》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第09期 吴小青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冈县振兴小学)

猜你喜欢
拓展图画语境
图画捉迷藏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法制博览(2016年11期)2016-11-14 10:48:30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8:56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9:34
图画捉迷藏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
企业导报(2016年8期)2016-05-31 19:15:30
图画捉迷藏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图画捉迷藏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