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时间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9-09-10 10:28:54李哲雅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8期
关键词:青少年

李哲雅

摘要:青少年的睡眠状况是在其年龄阶段受到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青少年会由于生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产生睡眠推迟现象,而睡眠时间与青少年的抑郁问题和外化问题息息相关。通过对4464名青少年的睡眠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探究睡眠时间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影响,发现睡眠时间推迟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更多的抑郁和外化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睡眠时间;自评抑郁;外化问题

1引言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生理、认知、行为、情绪和社会功能迅速而持续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睡眠问题常常与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同时出现。这些问题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晚睡。

本文需探究的睡眠时间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内化问题指发生在“个体内部”的,被称为“过度控制的、过度抑制的或害羞——焦虑”问题,抑或是情绪问题;外化问题指外在的反社会性行为问题,大多指向他人。包含了与他人的冲突,表现出为违抗、攻击性、脾气爆发和多动等社会不足的特点。[1] 本研究将通过一系列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对其进行实证研究。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09年进行的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项目中的第二轮调查数据,对9个典型城市的4464名青少年睡眠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考察青少年的睡眠时间探讨晚睡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资料收集

第1轮调查于2008年开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北京、杭州、乌鲁木齐、焦作、本溪、沈阳、泉州、庆阳和武汉9个城市为样本,保证了调查样本的全国代表性。在每个城市分层抽取各类学校,再从每所学校分层抽取自然班,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一年之后启动第2轮调查,增设关于青少年睡眠变量的考察部分。本研究采用第2轮调查的研究数据。

2.1.1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覆盖7个省(自治区),参加第2轮调查的青少年为非毕业班同学,共4644人。测量时对象年龄为10.17~21.76岁,平均年龄为(15.57±2.48)岁。男生2187人,占47.1%;女生2287人,占49.2%;170人性别信息缺失,占3.7%。

2.1.2调查工具

(1)一般情况问卷:自制,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是否住校等。

(2)睡眠时间调查:使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相关条目,数据通过自陈测试的方式获得。PSQI用于评定被试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关于晚睡,本研究以我国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照统计的分段标准以数据中睡眠最晚的27%的青少年睡眠时间作为划段分界点,其他为非晚睡组。本研究平时睡眠时间的中位数和众数均为22:30,晚睡的划界点是晚于23:30;周末睡眠时间的中位数和众数均为23:00,晚睡与平时的划界点相同。睡眠时间差值指的是平时和周末睡眠时间差值的绝对值。

(3)自评抑郁: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版。该量表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对普通人群进行抑郁症状的筛查,适用于青少年[2] 。测量内容包括情绪低落、无价值感、绝望、食欲下降、注意力差、睡眠困扰等抑郁症状[3] 。

(4)外化问题:采用Achenbach于2001修订的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进行测量。采用其对外化问题的总结,即青少年的外化问题指广泛的违纪和攻击行为,如打架斗殴、违反学校纪律、吸烟、离家出走、故意破坏公物等。本研究采用量表中违纪行为与部分攻击行为项目,共23道题目,由被试者根据自己近6个月的情况回答每项行为符合的程度。[4] 。

(5)父母关系:通过自陈测试的方式对“过去1年,你的父母关系如何?”这个问题的答复界定。采用1(非常和睦)~5(很不和睦)五点计分。

2.1.3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自填问卷方式调查。整个过程在正常上学时间完成,最后统一回收问卷,并现场核实完整性。问卷中有认真性作答的检测题,以确定回收问卷的有效性。调查回收问卷有效性为95%。

3数据处理

3.1数据描述

将上面收集到的信息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首先采用χ2检验分析各类别变量中非晚睡组与晚睡组的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连续变量中非晚睡组与晚睡组的差异;其次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睡眠相关变量及基础人口学变量与青少年抑郁和外化问题的关系。

3.1.1总体趋势

表1为数据总体情况,无论时间,父母关系非常和睦组青少年晚睡比例显著低于其余4组;父母关系不太和睦组的青少年平时晚睡的比例显著高于关系比较和睦的青少年,父母关系很不和睦的青少年在周末晚睡比例显著较高;跟父母关系很不和睦组相比,关系非常和睦组的青少年平时晚睡比例显著较低,关系非常和睦和比较和睦组的青少年周末晚睡的比例也显著较低。而无论是平时还是周末,女生、父母关系不和睦、住校的青少年都容易出现晚睡情况。

3.1.2数据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及数据特点,对连续变量进行t检验,如表2中结果显示,年龄大的青少年比年龄稍小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晚睡。晚睡组和非晚睡组在平时睡眠时间差值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周末睡眠时间差值差异显著。无论在平时睡眠时间还是周末睡眠時间上看,晚睡组在抑郁自评和外化问题均显著明显于非晚睡组。

表3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的差值与年龄和平时睡眠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周末睡眠时间、父母关系、外化问题和自评抑郁呈显著正相关;平时睡眠时间和周末睡眠时间,与父母关系、外化问题和自评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表示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差值会越来越小,睡眠时间缩短,可能伴随睡眠质量变差,进而导致其他影响。

4结论及分析

4.1结论

(1)晚睡易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带来影响。

(2)睡眠时间与青少年同父母关系呈显著正相关。

(3)睡眠时间与青少年年龄呈显著负相关。

(4)平时睡眠时间与周末睡眠时间差异显著。

4.2原因分析

4.2.1睡眠时间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

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青少年来说,睡眠对他们的心理社会功能、行为和认知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5] 。睡眠不足可能引发多种全身疾病和心理疾病。因此青少年睡眠问题常与内化和外化问题并存。已有研究揭示了睡眠问题与内外化问题的双向关系。青少年睡眠问题主要有入睡困难、生物钟紊乱、失眠等,容易造成睡眠质量差[6] ,而睡眠质量差会导致出现内外化问题的高风险;同时,内化问题或者过度抑制外化行为,则可能导致个体的情绪处于不断地唤起状态,进而造成更差的睡眠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平时还是周末,都有超过1/4的青少年睡眠时间晚于23:30,属于本文界定的晚睡组。晚睡的青少年中,自评抑郁和外化问题均显著高于非晚睡组。

4.2.2睡眠时间与青少年同父母关系

父母关系对青少年晚睡有较大影响。台湾的一项研究表明,家庭不和睦的青少年,容易出现晚睡,也容易出现抑郁[7] 。

一方面,青少年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和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家庭成员间的引导和教育。家庭功能与子女睡眠质量密切相关,与父母关系和谐的青少年睡眠质量不良检出率低于关系一般和疏远。[8] 究其原因,青春期的到来使其心理、生理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在面对问题和困惑时,各方面经验缺乏,融洽的家庭里父母和子女之间能够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帮助子女保持平和放松的心态,保障良好睡眠。相反,与父母关系不和谐者,其家庭成员间缺乏深入交流,体现为家庭成员对子女的约束与管制力度较弱,容易滋生不良生活习惯,引起作息紊乱,诱发睡眠质量变差。

另一方面,家庭压力是导致个体紧张和威胁感的重要来源。家庭中生活事件对其成员的影响非常重要。家庭中的人际冲突会使家庭成员的睡眠问题增加。[9] 而在青少年产生睡眠问题及其他内外化问题后,可能会对家庭其他成员的情绪带来影响,干扰家庭的正常功能,从而出现不良循环。

4.2.3睡眠时间与青少年年龄增长

年龄稍大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晚睡。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学业负担加重,来自学校和社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心理负担加大,容易出现焦虑、失眠等不良状态,甚至会引发自杀、犯罪等危机事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显著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人身份的逐渐显现,青少年不仅需要单纯地考虑学习、生活因素,恋爱状态、就业前景、睡前使用手机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其睡眠时间与睡眠质量。许多青少年在年龄较小的时期不会拥有手机等电子设备,而在年龄稍大后,其拥有的电子设备数量会逐渐增多。大家使用手机的用途不尽相同,但过度使用电子设备,长时间聊天、游戏则会影响到健康,造成生物钟紊乱,无法及时入睡,睡眠时间推迟、睡眠质量变差。

4.2.4平时睡眠时间与周末睡眠时间

青少年在平时和周末睡眠时间差异明显,即青少年在周末会比平时睡得更晚。从生理方面来说,人一天24小时的生物钟与日间的昼夜交替有关,但在周末,因人工照明设备的普及,当日夜交替和其他时间线索缺失的时候,人体固有的生物钟就会长于24小时,因此会出现周末比平时睡得更晚的现象。从社会环境因素上来说,一般青少年平时在周末的睡眠时间相对自由,所以青少年更倾向于用晚睡来弥补平时自由支配活动较少的问题,造成睡眠时间更晚,也更能体现青少年自己的睡眠模式偏好。这种平时和周末睡眠时间的差异,也导致了睡眠模式的紊乱,进而造成青少年抑郁情绪和外化问题。

4.3预防措施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晚睡现象受性别、年龄、父母关系、是否住校等因素的影响,并与其自评抑郁和外化问题的关系显著。因此,如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和改善学生睡眠不足和消除疲劳战的状况,应引起高度重视。否则,睡眠不足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智能的开发,并能引发各种睡眠障碍性疾病和全身疾病,造成终生负面影响。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无论是监护人、老师还是社会服务提供者,都可以考虑通过恰当的预防措施减少青少年晚睡行为,来降低抑郁和外化问题发生的风险。主要做法有:

(1)保证8小时夜间睡眠。根据青少年的睡眠特点,适当调整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青少年的最佳睡眠时间在21-22时,不同生活习惯的青少年可根据生物钟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

(2)积极改善青少年睡眠环境。避免居住环境吵闹,调节好卧室的温度和湿度,防止条件因素造成的入睡时间延长。预防和治疗身体及心理因素造成的失眠。

(3)在家庭中给青少年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父母要加强亲子关系、教养模式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学会进行有效沟通,营造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

(4)对有长期睡眠障碍的学生,应尽早请心理医生诊治,提早进行干预与治疗,尽快调整学习和生活,解决睡眠障碍问题。

参考文献:

[1] 沃尔夫冈·林登.临床心理学[M],王建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 陈祉妍,杨小冬,李新影.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试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I7(4):443-445.

[3] 何津,陈祉妍,郭菲,等.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中文简版的编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12:1133-1136.

[4] 润程,王孟成,高一点,等.Achenbach青少年自评量表(2001年版)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6):977-980.

[5] 李连荣.睡眠障碍对大学生认知功能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7):858-859.

[6] 张晟,李鹏声,潘丝媛,等.深圳中學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现况及其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7,33(11):1643-1646.

[7] 张海军,蔺萃,董晓蕾,等.潍坊市学龄前期儿童睡眠障碍与注意缺陷多动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7,33(7):1119- 1122.

[8] 王茹婧,李虹,倪士光,等.家庭功能对流动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影响:一个条件过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4):704-708.

[9] 严由伟,刘明艳,唐向东,林荣茂.压力源及其与睡眠质量的现象学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0):1537-1547.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猜你喜欢
青少年
“You’re Just Bored”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青少年书法》征订
艺术品(2020年12期)2020-04-28 02:08:24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中国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14: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