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从变革学习开始

2019-09-10 07:22唐晓勇
教育家 2019年28期
关键词:朱永新课程内容学习者

唐晓勇

我们正面对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未来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形态?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与之配套?教师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学习者应该学什么,如何学?朱永新先生的新作《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聚焦“互联网对未来学校形态的改变,以及进而引发的教学模式的改变”,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互联网时代的学校形态与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度解剖。

朱永新用“学习中心”的概念取代未来的学校,这是他在本书里的核心表达。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学校的组织形式以及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而“学习中心”正是基于互联网的“联结”特征组织起来的,它以动态、多元、跨时空、跨领域等方式把各种学习资源与学习者联结起来,让学习者的世界不再单一,认知不再封闭,知识不再孤立的存在。在“学习中心”里,学习者将始终被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将会得到满足。朱永新把未来学校定义为“学习中心”,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互联网时代学习应有的样态。

面对“未来学校”这个概念,当前大部分学者的观点还主要停留在数字化智慧环境的建设、新技术的学习运用、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搭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等“技术层面”,很少去关注未来学校的核心部分:课程内容与课程形态。朱永新认为,首先需要从“课程层面”来思考未来学校的样态,其次才考虑数字技术。在他看来,课程内容决定着“学什么”的问题,如果课程内容有问题,教师教得再精致,学生学得再精彩,价值都极为有限。所以,在学习中心里“课程内容为王”,决定了学习的价值。

朱永新认为,未来的学习中心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把真善美的主干课程,即生命、智识、公民、艺术教育课程,与特色课程相融合,他特别强调主干课程内容不能超过学习总量的50%,特色课程主要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在未来学习中心,课程的形态应该以统整式的项目化课程为主体,也就是把线性的、单一的传统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为学习者构建以跨学科为特征的、统整式的课程体系,让学习者浸润在开放的、探究式的跨学科课程中学习,从而打破学科的边界,让学习与生活联结,学习者在真实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面向未来的各种素养与技能才会在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关于学习方式,朱永新认为,未来学习中心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架构起来的,学习中心的课程体系是以主题式、项目化的方式构建的,因此,需要师生运用各种移动学习终端,通过点对点、点对面的多向互动、沟通分享和评价反馈等,让学习者在高交互性的学习中心,开展掌控式的翻转学习、基于学习数据的反馈学习、定制化的个性学习、线下与线上相融合的混合学习;而基于学习中心主题式的课程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項目化为特征的研究型学习会成为学习中心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方式引领下,“未来学习中心的学生将从知识的消费者变为知识的创造者”,学习者的主动性将得以释放。

评价是学习的导向。学习中心的学习不再以“应试”为目标,所以评价不以分数论英雄。朱永新在书中分析了传统学习评价的弊端,唯分数论所引发的应试化、选拔化、终身化等问题,他指出,这样的评价局限了学习者的思维发展。

朱永新在学习中心倡导“学分银行”评价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自由度和开放性更大。“学分银行”还有“零存整取”的优势,随时记载学习过程的点滴,把碎片化的知识逐步系统化。面对这些学习数据,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从多个维度及时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同时,在学习中心还可以通过可视化技术,让学习者之间共享学习全过程,相互评价学习成果,促进彼此的学习。

猜你喜欢
朱永新课程内容学习者
总是写在第一段的外貌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朱永新:以阅读推广为己任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