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道凯
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旗帜。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标志着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迈向新征程。
江苏教育现代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江苏教育现代化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走过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和以提高办学水平为主(21世纪初至今)两个阶段,目前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阶段,江苏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育供给的单一、粗放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总量和规模方面,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部分地区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压力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有待扩充,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老年教育渠道有待拓宽;质量和结构方面,学前教育、继续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突出短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待深化,职业教育特色和吸引力有待增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有待优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江苏教育的主要矛盾为教育运行的内向与社会对教育参与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仍需进一步巩固,社会参与教育停留在评判层面、主动作为途径短缺,学校办学自主权有待进一步落实,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等。
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总体上需要实现“五个转变”。
发展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转变
一般而言,规模扩张的发展是一种浅层次的、硬件上的、数量上的发展,而结构优化的发展是一种内涵式发展,是深层次的、质量上的、本质上的发展,如内部结构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完善、师资力量的强化、科学规范的管理等。目前,江苏教育体系的主体框架已经确立,招生规模、校园面积、硬件设施、升学率等方面的任务基本完成,需要通过优化结构来提质增效。新时期,江苏教育必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主题,把优化教育结构作为主要任务,推动教育区域结构、类型结构、学科结构等要素的调整和优化,实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目前,江苏的学前教育、继续教育仍是短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还要持续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和吸引力还要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还要继续提高。让教育结构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就需要我们面对新形势,寻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以基础教育为例。近年,我省实行教育资源预警预测机制,综合运用匹配系数法、回归模型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充分考虑生育政策调整、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等多重因素,科学测算各地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等各学段学龄人口数,并发布年度预警报告,为各地政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把结构优化的重点切实转移到促公平、补“短板”上来,持续增加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做好新改扩建学校工作;创新师范教育,解决高质量师范教育不足的问题;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在省级层面建立中小学教师周转编制专户,完善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等。
根据预警预测结果,2019年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政策、新举措。包括今年将新建幼儿园30所左右,新增学位不低于1万个,逐步提高全市幼儿园标准规模和班额比例,以及各区每万常住人口幼儿园配置率。做好全年不少于30万人次的以骨干为主的分层次分类别教师(校长)培训,调整优化“百校千师携手共进”计划,建好12个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每年培训不少于600人等。南京新出台的这一系列举措正是拓展教育资源供给,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发展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转变的重要实践。
新时代赋予江苏教育现代化新的内涵,新形势下,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需要教育结构的不断优化。当然,优化调整教育结构是一项巨大工程,我们既要有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和勇气,又要始终将协调发展理念贯穿整个改革过程,坚持统筹兼顾,实现教育均衡充分发展。
发展方式由注重刚性保障向更加注重弹性供给转变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经过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教育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15年江苏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省份,这意味着全省6100所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一样”。在这样有坚实保障的基础上,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现有的教育供给,这就要求我们在用制度刚性保障人民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要大力倡导“适合的教育”理念,更多提供与个性需求相适应的弹性教育供给和发展性教育政策体系。
弹性供给是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因地制宜,针对经济发展实际、人民对教育的需求,适时发展多样化的、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用有效供给去满足多样需求,这正是教育改革要做的事情。做好弹性教育供给要充分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最终由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一起,完成这场既尽力而为,又有效而行的努力。
如今,社会种种教育焦虑现象层出不穷,教育的“剧场效应”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但这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多样化教育的热切期盼。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这份期盼、切实减轻家庭课外教育经济支出负担等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江苏以“弹性离校”课后服务、“名师空中课堂”线上教育平台为抓手,集纳体育、艺术、科技各类资源进校园,丰富校内资源供给,做强学校教育。
2019年春学期,江苏向全省推广中小学校课后延迟托管的“弹性离校”政策,积极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建立课后服务优质资源供给长效机制,并会同省体育局、省科协研制科技类、体育类、实践类课程推荐菜单,在南京市试点推送462门免费体育和科技类课程,邀请科学家、院士、体育教练员和专业人士进校园,丰富孩子们的课后服務内容,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经初步统计,目前江苏全省城区小学和初中开展课后服务比例分别达到53%和24%,吸引53.7万城区中小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小学和初中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数分别占比18.7%和23.2%。
课后服务不仅在校园内,还在校园外。江苏教育系统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向中小学生提供线上教育服务。依托互联网、有线电视、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优化全省教师和课程两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启动建设“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工程,构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堂家庭全覆盖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体系,面向全省中小学生提供公益普惠、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辅导服务,设有“在线答疑”“互动课堂”“点播课堂”“家长课堂”等主要功能,致力破解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不充分”难题,满足孩子和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空中课堂类在线服务课程资源25.26万课时,注册在线服务教师1.95万人,注册受益学生298.89万人,使用量近2200萬人次。
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教育。未来,江苏将继续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开放,在资源供给和政策体系建设上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灵活度和自由度。
发展要求由注重达标考核向更加注重特色品牌转变
指标引领、达标考核是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环节。没有指标要求和考核要求,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就缺少制度约束和刚性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地基就不稳固。简言之,指标引领、达标考核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一政府主体的管理体制。而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战略目标,衡量其达成目标的状态需要设定一些指标作为标准,突出“一把尺子量下去”。早在2007年,江苏省政府就制定了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2013年政府出台了《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2016年又修订为《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这些指标体系已经并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教育现代化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育逐渐向现代社会转变和融入的过程,其本质就是教育“现代性”和“时代性”的生长和体现。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指器物层面、硬件保障的现代化,还指制度设计、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现代化。它不再仅仅侧重于对“硬性指标”的考核,相反,应关注到反映人才培养的特色彰显、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等“柔性指标”的实现。概括来说,注重特色品牌建设的教育现代化应是自下而上的多主体参与、多中心凸显的建设模式,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高级阶段。
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特色就是生命,品牌代表形象。因此,推动全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在抓达标示范,保基本、守底线、统一要求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另一方面,更要加强特色品牌建设,以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影响力。在基本条件、基本规格、统一要求得到总体满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彰显特色和打造品牌,这是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更加突出的重要任务。
比如,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城市海门市有50多所足球特色校,他们构建了“幼儿园抓游戏、义务教育抓普及、高中抓选修”的校园足球发展模式,把课堂教学作为足球普及的抓手,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活动覆盖全市学校。营区除进行日常教学、强化训练、分级比赛外,还选聘国内外高水平教练担任营区教练指导员。每年有2.5万学生参加1000多场校内足球班级联赛,近3000人参加近400场集团校园足球总决赛,100多支球队1000多人参加市校园足球总决赛,形成了“班级—年级—集团—全市”的四级联赛体系。现在,足球不再是学业的“障碍”,两者形成了良性互动。校园足球不仅让海门市成为校园足球教育的特色城市,也给海门市的教育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生机。
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各具特色、百舸争流的教育,走在前列的教育一定是品牌闪亮、示范引领的教育。江苏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破解教育基本矛盾为重要抓手,把全面发展、优质发展、多样特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富有成效地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
发展取向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注重师生成长转变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教育必然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成长,教师也需要发展,所以,要把建立“师生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重中之重。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教育教学中的双方地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成人成才是学生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注重教师成长应将应试教育强调的教师的智力、知识能力转变成现代素质教育既注重教师的智力、知识、能力,更强调非智力能力即情感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注重学生成长应建立平等、民主、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智力和心理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之魂,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等顽瘴痼疾,全方位地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还应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
推进教育现代化,既要张扬学生个性,促进每个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也要发展教师特长,尊重理解教师,严管厚爱教师,让每个教师都有干事创业、立德树人的激情和动力。建立健全以学生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科学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多层需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发展方向,开阔他们的眼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近年来,江苏紧紧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示,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这个中心任务,着力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教师教育创新行动、推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做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份答卷。以“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为例,自2009年实施以来,该工程累计遴选了200名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鼓励培养对象在教育教学中探索研究教育思想,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教育专家。
同时,坚决扭转不科学的人才评价导向,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富有特色和符合规律的办学之路,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建设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通过科学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多元化、系统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构建师生协同发展的育人格局。
发展评价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注重人民满意转变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教育工作的最高标准,既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教育本质所决定的。
“提高水平”和“人民满意”既紧密相连又有所区别。提高水平是人民满意的前提基础,人民满意是提高水平的目标追求。低水平的教育绝不可能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但“高水平”的教育并不意味着人民一定满意,关键在于教育评价导向,即是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如果一所学校的高升学率是通过非正常手段、通过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换取的,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教育,也不值得提倡和鼓励。目前,江苏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已进入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向更高水平迈进的转折时期。我们必须转变发展评价导向,更加突出人民满意,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使教育更有温度,服务更为贴心。
南通市持续致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重新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开始,通过扩张式搬迁、战略性重组、增量式改革等方式,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把好学校“送”到百姓家门口。同时,通过联合办学、组建教育集团等方式,推动名校与普通学校、农村学校和新建学校结对,并设定每年教师流动比例不得低于15%的硬杠杠,均衡优质教师资源,讓名校的特色传统和管理经验在更多学校开花结果,各层次学校在动态发展中实现高位均衡。名校遍地开花,使南通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地级市——所有小学、初中全部按施教区就近入学,真正实现“零择校”,使老百姓“家门口上名校”的梦想真正照进了现实。
江苏教育将继续致力于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增加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深入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江苏人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