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着锌皮的殉道者

2019-09-10 07:29:05王静蓉
青年生活 2019年29期
关键词:复调

王静蓉

摘要: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纪实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阿富汗战争前后十年苏联人民的悲苦人生,通过复调的形式讲述着不同人的心声,她用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讲话体,近乎报告式的直白话语,不夹杂个人的主观感受来激发读者的内心。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待战争,去寻求事件的真实,为此阿列克谢耶维奇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代价。她致力于用“文献文学”的方式讲述战争以及战争的“后遗症”,她的语言句句戳心,她用毫无关联的碎片拼起了一个整体性强大的世界名著。

关键词:复调;深层情感;讲话体;

《锌皮娃娃兵》是一本关于阿富汗战争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是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她在2015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纪实文学难成大师,因为它既缺少了文学的想象色彩,又缺少了文学的浪漫情调。

锌皮,是前苏联特质用来陈放士兵尸体的用具,它埋葬了多少在阿富汗战场丧生的青年娃娃们?那些娃娃曾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够像“卫国战争”的勇士们一样受人尊敬和爱戴,所以他们义无反顾的为祖国的“南疆”抛头颅,洒热血。但多年以后,人们开始认为阿富汗是耻辱,是不被需要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用“复调”的形式,记录的笔体将战争背后的真实展现给世人。那些在战争中付出生命代价的娃娃们如何安息,那些为了祖国失去双腿近乎成为废人的幸存者又在怎样的生存着?在战争过去的许多年里,留下来的伤痛只有那些经历过得人才深有感悟,这种痛苦如同恶魔的影子挥散不去。

为了《锌皮娃娃兵》的成书,阿列克谢耶维奇几次被告上法庭,当她被人们厌恶时,她忍受非议坚持着,她在努力的捍卫一个真相,即使是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的真相:战争就是杀人,士兵就是杀人的工具。在《锌皮娃娃兵》中,阿列克谢耶维奇不再带有明显的主观情感,她亲历战场“深度体验”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次,她站在了“人性”的立场上看待战争,“战争对某些人来说如同后娘,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是亲妈。”这是极度讽刺而又辛辣的评价,致那些在战争中无知无畏的娃娃兵们。

一、复调形式

所謂“复调”是巴赫金借此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创作的基本特征的用词。在《锌皮娃娃兵》中阿列克谢耶维奇运用这种形式讲述战争,她不在于要展开故事情节或性格命运,她在乎的是展现那些拥有自己世界,有着同等价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的独立意识所讲述出的战争,因为这些意识所表现的东西,不遮掩,不诿饰。在这部作品中她展现了上百个独立意识的主体,不管是士兵、军医、通信兵、侦查员、炮手、军官、女兵、母亲还是妻子,他们对于阿富汗都有属于自己的“真相”。当众多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更接近于事件的真实。在战争的士兵看来,生命如同蝼蚁,他们见惯了尸横遍野,对于死亡也近乎木讷;在军医看来,那些娃娃兵终究会死,医生看惯了血肉模糊,对于美好竟不敢想象;在母亲看来,她们的“宝贝”儿子躺在锌皮箱里,她们从小就灌输给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怀到最后竟害儿子丧命,“我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什么人。”刚开始母亲恨阿富汗人,最后母亲恨的是自己和国家。

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不同的声音呼唤着同一个主题,那些讲述者剖开自己的灵魂来叙述一个个辛酸的历程,他们不愿意再回忆,不愿意再经受一次痛苦,失去从来都不是一件让人舒心的事情。《锌皮娃娃兵》的复调形式深刻而富有感染力,这也是它可以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情感的深度体验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不进入读者的意识,没有直截了当的给读者一个提前拟定好的价值观,而是给读者亲身情感体验的机会。她让一场场战争,一阵阵哭泣,一次次绝望,带你去寻找自己的“良知”去引发深思,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立场。而这个立场往往和作者的立场相同或相近。例如,当一位妻子每天怀着期待的心情为小女儿梳妆打扮,只为等丈夫归来。当一个巨大的锌皮箱出现在妻子的面前时,她绝望了,她的信仰破灭了,她不知道以后该等待什么?这种情感破灭之后迷茫的经历我们能感受,同样我们能感受到她当时的无助。所以,我们同情那些叙述者,然后开始反思这场罪恶的根源。最后,我们希望不要再有战争。这样的情感变化是一点一点在阅读的时候建立起来的,我们都是按着自己的心在走,但最终,我们落在了作者的情感“陷阱”中。当经历过了自身情感体验之后的醒悟,才最真实。

三、讲话体

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一种并不常见的叙述方式来描写战争,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讲话体”的形式。她将参与阿富汗战争的苏联军人及其家属的叙述用“剪刀和浆糊”打乱,拼接。美国《纽约时报》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体进行总结,认为她是“文学与新闻的结合”。确实,我们在看《锌皮娃娃兵》时就好像是在看纪录片,又或者是听访谈录。但它又的确是一本书,在讲述阿列克谢耶维奇内心的涟漪,她自己有时候也很迷茫,自己到底是作家还是记者?在书写《锌皮娃娃兵》的这十年里,阿列克谢耶维奇走访了上百个受害者,受到了无数次的拒绝。她所笔录的片段讲话之间毫无联系,互不关联的事件和时间,人物又好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拥有完整的概念。她是通过人说话的声音来聆听世界的,她不断的挖掘真实,展现真相。这种特殊的写作方式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用“讲话”的方式还原真实,最终打动了世界人民,爆发出了最强音。

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给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颁奖词是: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她用《锌皮娃娃兵》让世界了解到“战士勋章”背后的痛苦,“她创造了一个将在全世界得到回响的文学门类,必将掀起证人与证词涌现的浪潮。”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高莽,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纪实文学[J].北方文学.2015.

[3]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中央编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复调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智富时代(2017年3期)2017-04-02 22:31:11
《海浪》的复调特征解读
浅析钢琴即兴伴奏过程的注意事项
戏剧之家(2017年2期)2017-03-07 12:25:25
浅析复调钢琴作品的教学方法
《洪堡的礼物》中复调特征研究
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红》的叙事艺术
宗教音乐人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55:41
论《穷人》的复调结构
双排键电子琴演奏巴赫复调作品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艺术研究(2016年1期)2016-06-12 15:50:49
隐士的诗
青年文学家(2015年2期)2016-05-09 13: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