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萍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在具体理解学习过程中就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来支撑,但是在许多小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是比较僵化而单一的,无法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学习,而这也就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并逐渐促使他们成为了数学学困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借助科学手段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充分激发出来,进而促使学生在深入探索学习中逐步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高段;数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分数的提升已不再是最重要的目标。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学科能力。此外,学生学习能力作为数学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此,本文将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就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高段有效数学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利用直观教学,促进学生概念理解
小学时期的学生思考问题主观意识占主导,因此,在教学数学知识这一抽象性的学科时,应当尽量以直观化的手段将数学知识呈现在课堂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在形象化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直观化的教学实施,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创设,即以声画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避免小学生因过于主观的思维模式而导致理解效率的低下。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三)》这一课时,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和直观,笔者便借助了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在课堂中演示了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如:平移的现象,笔者借助的是现实生活中火车的运行事例,为了更为直观,笔者则在火车的底部制作了一道直直的平行线作为点缀以显示火车的直线平移;同样的,对于旋转的现象,笔者则选择了风扇启动后的现象,并通过多媒体手段将风扇旋转缓慢化,亦用弧形光线示意“旋转”的现象,如此,学生通过这种直观化的多媒体屏幕显示,大大的促进了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二、培养计算能力,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没有兴趣学生就没有积极性,没有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就发挥不出来,自然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积极的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为前提,不断的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去高效的学习与计算相关的一些知识内容,进而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这一课时,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如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小数除法的概念、算理与算法,让学生对《小数除法》小节内容有一个较好的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计算比赛,让学生去比一比哪个小组在进行小数除法运算中速度最快、正确率最高,并在计算比赛结束后进行全面化的总结,就学生在计算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分析和解决,从而让学生在这种形象、有趣的形式中喜欢上计算,进而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计算兴趣,自然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探究教学,在合作中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探究教学,要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营造探究的氛围,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成立互帮小组,引导学生互助学习,提高整个小组的学习水平。
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这一课时,笔者提出问题:有12名学生参加训练,怎样排成一个整齐的队伍呢?用乘法算式表示排列的方法。学生想到了:1×12、2×6、3×4,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说出:在这三个乘法算式中,()是12的因数,12是()的倍数。然后,笔者把4名学生分为一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些乘法算式,学生找出了12的因数,笔者继续鼓励学生说出12的全部因数有哪些?学生说出了1、2、3、4、6、12。学习结束,笔者为学生设计了练习题:找18的因数和2的倍数。学生很快找到了18的因数有1、2、3、6、9、18,并通过观察,得到最大因数是这个数本身,最小的为1;小组合作找2的倍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开始,依次是2、4、6、8、10学生会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最小的为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数。通过笔者的引导学生就能归纳出一个数最大、最小因数和最大、最小倍数,并做成一个表格。学生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探讨,不仅理解了倍数、因数的知识,能够列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还提升了自身探究与合作的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四、组织课外实践,提升学生数学理解
在教学中,最终的环节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实际的知识应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后,笔者说:“同学们,大家有没有认真观察过我们学校的绿化带是什么形状呢?”一个学生回答:“大部分都是形状不规则的平面几何图形”,笔者说:“没错,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几种常见的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大家今天就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一下学校绿化带的面积”,接着,笔者给学生提供了盒尺、绳子等一些必要的工具。最终,学生通过分割测量等方式,较为准确地得出了结果,这也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这部分的相关知识。可见,在小学数学中,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同样离不开学生的课外实践。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将核心素养理念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并通过创新的教学形式,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应秀燕.拓展数学思维提升核心素养——小学高段数学“拓展微课”设计策略例谈[J].小学教学研究,2018(17):72-74.
[2] 丁福军.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现状个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3] 王静.朝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研究[D].青岛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