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双 苗淼妙
【摘要】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华文化认同相互联系,但少数大学生在中华文化认同下缺乏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华文化认同;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引言
中国优秀文化,指的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积淀下来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之一是爱国主义,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强调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要求教育工作者“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之情、砥砺他们强国之志,以实践报国之行。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还强调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就是坚定文化自信。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通过加深中华文化认同,进而不断培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中国正处于承先启后的位置上,而当代大学生更是承上启下最关键的一代人,所以增加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既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传统的精神延续,也是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 。
1中华文化认同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关系
1.1中华文化认同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精神基础
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扭带,增加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民族精神的培育,由此可见中华文化认同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文化兴国一直都是一条我们正在走的强国之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把这些基础都建立在中华文化认同之上,是由多元化的国际文化环境决定的。认同中华文化,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迫切需要凝聚文化共识,真正认同中华文化。从本质上说,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文化在民族内化和行动外化上的折射,中华文化认同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精神基石。
1.2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强大动力
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管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个人层面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在坚持文化自信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加深中华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开展起来的,面对这么多的挑战和机遇,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必然成为加深中华文化认同的强大动力。
1.3中华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共同发展
在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它们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和精神在很大层面上就有着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本质上来讲,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就是一种文化认同的培育。相反,加深 对中华的认同就能够有效地促进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在两者共同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文化自觉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认同与爱国主义精神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共同发展。
2中华文化认同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现实困境
2.1少数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意识淡薄
少数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三方面:1、少数大学生缺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意识浅薄。不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缺乏基本的认识。2、部分大学生缺乏民族团结意识。中华民族多年来自强不息的发展历程对大学生们产生不了深刻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对此表示很冷漠。3、部分大学生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少数大学生尤其是忽视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果。
2.2少数大学生对特定概念的认知模糊性、盲目性渐趋凸显
少数大学生对一部分特定概念的认知模糊,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达到的认知认同,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文字层面,没有从感情上深刻体会其中的真谛。另外,少数大学生无视我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事实,不顾我国基本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无意义的攀比,最后只是盲目崇拜追风西方发达国家的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盲目认同资本主义,忽视中华优秀文化。
2.3少数大学生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实践、书本化日益明显
少数大学生认为学习和认知爱国主义精神单纯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与完成学业,停留在字面程度的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中华文化并不深入了解。更多的就是具体的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现实生活脱节,对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处世态度并无多少价值效用。可见,理论知识内化于思想之中的努力有所成效,而思想外化为实践行动却近乎匮乏,严重影响中华文化认同作用的发挥。
3借助中华文化认同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路径
3.1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精神理论教育
增强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论教育以加深其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知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将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作为课程研究专题,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地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在认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解惑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各门学科、各个专业和各项课程的独到之处,科学合理地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实际上,每一门学科、每一个专业及每一项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内容与素材,关键在于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深入挖掘与受教育者的虚心学习、用心实践。有机结合专题教育與渗透教育,寓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于所有的科学文化教育之中,既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认知认同程度,还能深入高校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内容与范围,并且把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引向更深层次。新时代大学生情感丰富,具有鲜明个性标签,热爱祖国在他们心中向往为一种神圣行为,因而他们愿意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终生,我们要正确把握与引导这种热情。
3.2提高大学生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精神实践教育
大学生行为外化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引导下,大学生通过实践检验,把自身心中已构成的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知自发地转化为外在行为的实践活动。行为外化是提升大学生内在爱国主义精神与外在爱国行为的重要方法,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爱国素养,深化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的融合,鼓励大学生的理性爱国行为,即创设中华文化认同的大学生实践教育平台以强化其饯行爱国主义精神的行为外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1、高校要利用课堂来开展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在课堂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主义精神。2、要加强实践教育,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加深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将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融入到中华文化认同实践教育中。3、积极宣扬大学生的身边榜样,进行优秀事迹宣传与鼓励表彰,以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带动引领更多的大学生融入其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理解力、文化辨析力、文化选择力与文化创新力,能够更真诚地认知、更深刻地认同中华文化,进而在中华文化认同下更理想地培育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最后,社会教育可以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促使人的社会化,努力形成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创设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教育平台,以理论认知为基础,经过意志内化,贯彻落实于实践,加深行为外化,全方位地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J].基础教育论坛,2015(36):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光明日报,2017-2-28.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