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现状,文章从备课、导入新课、课堂活动、作业布置、课堂总结等环节,比较详尽地谈了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等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69-01
提起《道德與法治》课,不少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没意思,提不起兴趣。这一方面源于这门课本身有很多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老师“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很多时候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不能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导致教与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基于此,我觉得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活和时代气息,用一个个生活化的活动将整个课堂链接起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这样我们的课堂会事半功倍。
1.积累生活素材备好课,教学设计要生活化
要想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作为教师应该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勤学习、多积累教学素材,这包括一切能为教学服务的文字资料、视频、音乐、漫画、歌曲等。备课时要立足学生实际,以他们能听懂、喜欢听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做好预设。
2.以生活化的活动引领教学,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1)导入新课形式要新颖,且不断变化。既可以听(唱)歌曲导人、也可以故事导人、还可以问题探究、漫画赏析、时事热点、小品表演、即兴演讲等来导人,总之,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他们的眼球,在上课前一到五分钟,就要将他们的注意力牢牢“锁定”于课堂,激发起他们探究的兴趣。如在讲到七年级下册《青春的邀请》时,我就会选有特长的学生演唱《青春修炼手册》来导人;在教学《诚实守信》时,我就是用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来导课的;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勇担社会责任》单元时,我就将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分几次分别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发情感共鸣。
(2)课堂活动要连贯,组织要有序。我们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将课堂用一个接一个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合作探究、讨论辩论、发表意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讲到八年级上册《关心国家发展》一节时,我先组织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出发,列举我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进步和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随后补充大量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之后引导学生探究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及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接着话锋一转导人第二目存在问题及措施的教学,还是先让学生列举自己观察、搜集到的问题如医疗、教育,民生等,我再引导他们了解国家国家为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举措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从而使学生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整个课堂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不知不觉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教学九年级《法治中国进行时》时,首先多媒体展示国家宪法日、宪法宣誓制度的图片、文字及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宪法的地位,通过自主浏览了解国家在依宪治国方面的做法,紧接着引领学生探究青少年的做法;其次,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前搜集到的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所采取的措施,分组讨论: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在各组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给予补充讲析;然后围绕“有权不可任性”的漫画和身边城管的实例合作探讨依法行政的原因及政府的做法。一节课既有时政热点的引入,又有漫画、资料的充实,既有自学,又有合作探究与讨论,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3)精心设计作业,不断创新。作业布置除了要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夯实双基,也要适当布置一些联系实际操作性强的实践类作业,指导学生的行为,使他们真切的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实用性。如讲到亲情时,我会鼓励学生为父母做一顿饭、泡一杯茶等;学到宪法相关内容时,我会鼓励学生向父母长辈邻里宣传宪法知识;讲到可持续发展时,我会组织学生为三原清河治理建言献策。
3.发挥课堂总结的“点睛”作用。使整个课堂得以升华
课堂总结力求生动有趣,既可以采用谈话方式,也可以将竞赛引入课堂;既可以由教师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总结,也可以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谈收获、谈感想、谈做法等,教师适当补充,提出希望或建议等,这样一方面帮助学生理清了主干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活跃了课堂,启发了学生思维,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益。
相信,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将生活引人课堂,让课堂生活化,潜心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我们的课堂定会为学生所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