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
村里来了一个卖小鸡儿的。
原来来村里卖小鸡儿的人,都是挑着担子,一条扁担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箩筐里挤满了色彩缤纷活蹦乱跳的小鸡儿。卖小鸡儿的人嗓音都很好,高亢嘹亮,韵味悠长,喊一声“卖——小——鸡儿哟——”,都像唱歌一样;再加上他的步子走得好看,挑着箩筐晃晃荡荡颤颤悠悠,简直是在街面上跳舞。所以卖小鸡儿的人很受乡亲们欢迎,只要他响响亮亮一吆喝,嫂子、婶子、大娘、奶奶们便马上从家里迎接出来,嘻嘻哈哈叽叽喳喳地把那卖小鸡儿的汉子围得严严实实。
但是今天来的这个卖小鸡儿的师傅和以往来过的賣小鸡儿的师傅们大不一样:今天来的这个师傅开着一辆皮卡车,装小鸡儿的五六个大箩筐都放在车厢里;他也不用嗓子吆喝“卖小鸡儿哟”,而是在车头上拴了一个大喇叭,有那喇叭反反复复广播:“买小鸡儿来,买小鸡儿!”声音也很响亮,也很清脆,也很悠远,也很有韵味,也像唱歌似的。村里人觉得这个师傅真会做买卖,便一齐拥到街面上来,看他怎么卖小鸡儿。
张家大婶当然也来了。张家大婶看见卖小鸡儿的师傅是个“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小伙子,断定他没有多少做买卖的经验,心里猛一激动,就又扭返身跑回家里,非常兴奋地换穿了一件衣服,梳了梳头,稳稳当当走了出来。
有人会感到奇怪:张婶是个什么人物,买只小鸡儿也要换换衣服?值当吗?
当然值当的,张婶是把上身穿着的紧身褂子脱下来,换上一件宽袖宽腰宽肩膀的肥肥大大的大褂子;穿好之后还在屋里走了走、扭了扭,拍打了好几下子,看看没有什么破绽了,这才大大方方地走了出来。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桃红柳绿。那个小伙子的买卖正在热闹处,大家让他把那箩筐从车上搬下来,放到地面上,然后围成一个圆圈儿,一只一只地挑选他的小鸡儿。张婶见缝插针,恰到好处地挤上去,把两只手伸进筐里,来来回回抚弄和捕捉那些跑跑跳跳的小东西。这个时候张婶感到很美妙很舒服很享受,把眼睛也合住了,一副飘飘欲仙的样子。
可是张婶并没有买小鸡儿。她问了价钱之后很吃惊地说:“哟,怎么这么贵?这是小鸡儿还是小鸭?这是金童还是玉女?这是……”
卖小鸡儿的小伙子很仔细很认真地瞅着这位40多岁的女人,瞅着她的脸,瞅着她的手,瞅着她肥大的褂子,瞅着她肥大的袖子。
张婶仰天感叹:“哎呀,这是多么好的小鸡儿呀,一个个活蹦乱跳,虎羔子似的。大家多买几只吧,保证草鸡多,公鸡少,保证你买回去的都是下蛋的!”
卖小鸡儿的问她:“婶子,既然我的小鸡儿好,您为什么不买几只呀?”
张婶说:“孩子呀,人比人,气死人,我家哪敢和别人家比呀!人家的老汉去打工,我家的老汉闹毛病,打了针还要吃药,吃了药还要打针,家里的钱都让那个死鬼花啦。”
卖小鸡儿的说:“婶子,那您赶紧回家照顾病人去吧!您慢走,别拿了别人的东西,也别丢了自己的东西。”
张婶说:“谢谢,谢谢!你态度这么好,一定能娶个好媳妇。”
张婶旋风一样离开了那个热闹场面。
张婶旋风一样旋回了自家院里,旋回了自家屋里。
张婶蹲下身来,赶紧把右手的袖子倒了倒,扑噜噜,一下子倒出来了3只小鸡儿。
张婶又把左手的袖子倒了倒,扑噜噜,又倒出来了3只小鸡儿。
6只小鸡儿在地上活跃起来,叫得好听,跑得欢实——它们自愿钻进张婶的袖筒,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张婶带回家里。
张婶的心醉了,她一分钱不花,就有了6只小鸡儿。
6只小鸡儿长大了,就是下蛋生崽儿的6只大鸡。
张婶赶紧脱掉了那件肥大的褂子。张婶想,我的天呀,这秘密可不能传出去,千千万万不能传出去,要是让乡亲们知道了,丢人现眼,手段卑鄙,村里就没了自己的立足之地:那不就是一个贼吗?光天化日之下偷人家的东西!
多半年过去,河里的水已经结冰了,张婶的小鸡儿成了大鸡,成了下蛋的鸡。
那一天村里来了一个买鸡蛋的,吆喝得很响亮,很动听,很有韵味。
张婶去卖鸡蛋时,才发现这个买鸡蛋的人就是春天来村里卖小鸡儿的小伙子。
张婶想马上退回来,退回自己院里,退回自己屋里。
可是小伙子已经看见她了。小伙子一边向她招手,一边笑嘻嘻地喊道:“婶子,您好!我们又见面了——您卖鸡蛋呀?”
张婶只得走过去了。她说:“哎呀,原来是你呀,你好,你好。”
两个人亲亲热热凑到一起,好像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儿子。
小伙子说:“婶子,你这鸡蛋个头儿真大,颜色真鲜亮。”
张婶说:“常言讲,母大儿肥,我的母鸡长得高高大大,威风凛凛,所以这鸡蛋也就有了成色,也就让人欢喜。”
看了看身边围着的五六个人,小伙子很坦然地说:“婶子,这鸡蛋是我的小鸡儿长大以后下的吧,春天的时候我在你们村卖过小鸡儿。”
她的脸唰地一红:“什么?你说什么?”
他说:“婶子,您别紧张,您别激动,当时您买了小鸡没处搁,是放在袖筒里装回去的。那一天,您穿着一件特别肥大的褂子……”
她点了点头:“对,对,我想起来了,是有这么回事。”
他说:“您想起来就好。婶子,别愣着,咱们赶紧给您称鸡蛋,我一分钱也不会少给您。”
她说:“不,孩子,你把那笔钱扣下,我春天买小鸡儿没给你钱,是赊你的。”
他说:“婶子,我忘了,那是几只小鸡儿?”
她说:“3只加3只,一共6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