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迪
摘 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特点做了界定:“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备正确把握试题的命题方向,创设具有时效性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时效性 培养 提高 实践 能力 创设
一堂优质有效的语文课,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让学生吸收广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么,如何设计符合语文学科具有时效性特点的教学,顺应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一下方面入手:
课堂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如案例:柳永《雨霖铃》的教学片段
在完成借名句名篇导读后,老师可以以播放音乐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进入情境。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学生回忆,教师提示)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郊的《游子吟》等等。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中包含的至理。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此时,老师可以以现实情感为基调让学生进入情境。离别,心情应是很沉重的,那种感情已无法用伤心、难过来形容。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感伤于离别而创千古佳作,或以诗,或以词,或以文。无不情真真,意切切,催人泪下。众所周知: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的两座高峰,后人习惯于把宋词分为豪放和婉约这风格不同的两派。豪放派往往气势磅礡,飘逸洒脱;而婉约派则以清丽柔婉见长。这种划分是针对对当时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历史上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可其作品中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词句,这是我们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的一点。
接下来老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维切入作品,提高学的实效。朗读指导CAI播放朗读视频(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诵读指导: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有些乐句中有“豆”,如“留恋处”念去去”“杨柳岸”便纵有”等之后皆有“豆”,“豆”相当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应声断气不断。在这个教学环境里,插图的使用并没有让学生拘泥于本文,而是让整个课堂具有一种开放的结构,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笔下“春草图”的美,而且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放飞想象,在头脑中补充形象,让这幅画面景物更加丰富、色彩更加绚烂、生命力更加蓬勃,完成了对画面的重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美素养等也在同步发展。
其实,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形象的“留白”是很正常的,因为任何作者在塑造形象时,也只能选择他认为典型的特征,诗歌也不例外。另外,如果塑造的形象相当繁复,也就背离了文学创作和读者接受的规律,这样的作品让读者局限于作者的描述,体会不到与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相勾连的情趣。在课题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的设计运用,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让他们在补充“留白”的过程中,加深对本文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和体悟,同时也为他们的想象力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生的语言能力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语言文字的“内化”阶段,也就是内增和积累。这一阶段学生特定语文素养的生成住要是语言文字刺激转化为再造性的形象和审美感觉,以及有语文文本的刺激引起内部语言思维,从而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弊端在于诱使学生放弃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而通过声像“语言”直接完成“阅读”。另外一个阶段是则是语言文字的“外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特定语言素养的生成主要是将自己的问题理解和审美感觉转化为个体的外部语言,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予于表达,它可以通过以声像为主的视听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拓展认识对象,强化审美情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适当优化以促进语言文字“外化”为目的的媒体应用策略,规避语言文字“内化”阶段过度使用视听媒体的弊端。
如案例:宋词《雨霖铃》与散文《白杨礼赞》对比教学
我们在初中学习过沈沈德鸿的散文《白杨礼赞》,可以用其与现在所学的相关作品进行比较。该文在讲到文章中“形”和“神”的关系时,语文老师挂出了一幅插图《西北高原的白杨树》,并提问:“同学们。请看,这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吗?为什么?”同学们纷纷系读课文,找出了和文章描写不符的地方,最后学生还自然联系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认为画面的线条要干脆、简洁、有力,才能充分表现出白杨树的那种精神。
而在《雨霖铃》中的情感和形象是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类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
这个教学环节,老师通过有误差的画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仔细地阅读文本,搜索、定位、分析、判断作者笔下白杨树的形象,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深切体会了作者在对白杨树进行描绘时语言形象和准确的特点,并在头脑中主动构建出白杨树的形象。这两篇作品索然体裁不同但在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上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这一环节语言品析扎实,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白杨树内在的精神气质和诗中诗人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
给文本拓展以平台
根据高中教学课标和高考大纲的要求及方向,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拓展”“提高”成了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适宜的“拓展”使课堂的实效性对学生保持了一个较高密度的信息刺激,能起到增进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拓展学生对教学内容认知的渠道,提供学生解读文本具有别样的“视角”,提高学生考试应变能力等作用。故此,我们在进行课堂的设计和应用时,一定要牢记语文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它呈现迅捷、信息量大、媒体“语言”直观形象的特点,发展学生以语言能力为基础的各种能力,并在此过程中确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从而创设出具有高能实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杰.借助翻转课堂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实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1):104-105.
[2]李智华.关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实效性的几点思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