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利涛
摘 要:九曲黄河灯俗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在各种阵型结构中,以“中九型”阵型最具代表性。九曲黄河灯俗中的仪式象征有多重指向,娱乐性和祈愿性是较为显性的两个指向。娱乐性是该灯俗最表层的象征指向,祈愿性亦为人所共知。破狱是九曲黄河灯俗仪式象征的隐性指向。九曲黄河灯俗与道教九狱灯仪诸多相似,九曲阵与九幽狱内涵高度类似,转九曲的过程也伴随着破狱自度的仪式体验。
关键词:游灯;破狱;九曲黄河灯阵;仪式象征
中图分类号:J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9)03-0089-07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9.03.016
Abstract:The customs of the nine-bend Yellow River lamp arra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ern China and among various arrays, the representative one is “Zhong-jiu” form. There are several implications of the ritual symbols among which entertainment and supplication are two conspicuous ones. The former is the most superficial symbolic indications of the custom while the latter is well known. Hell-breaking is the implicit implication as the custom has many similarities with the nine-layer tower in Taoism in which the connotations of nine-bend lamp array and nine-circle hell are highly similar and thus the process of going through nine-bend lamp array accompanies a ritual experience of self-salvation by breaking the hell.
Key words:lantern parade; hell-breaking; Yellow River Nine-bend lamp Array; ritual symbol
九曲黄河灯俗,是元宵节前后围绕九曲阵进行社火展演的民俗活动,故多称“九曲黄河灯”“九曲黄河阵”,广泛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内蒙古、甘肃、北京、辽宁等十余个省市区。除九曲黄河、黄河九曲的略称外,各地民间有串黄河、跑黄河、转黄河、转九曲、游九曲、九曲会、灯游会、灯油会、跐地灯、走地灯、走弯弯、摆地灯等多种俗称,陕北多称“闹老教”,内蒙古多称“九曲圣会”“九曲灯会”,晋南多称“走地灯”,另有卍字灯阵(河北满城、甘肃永昌、安徽寿县),花灯迷魂阵(安徽利辛)亦属九曲黄河灯俗范围。九曲黄河灯俗涉及民间游艺、杂技、美术、音乐、舞蹈、工艺、民间信仰、民间文学等诸方面,在中国北方民间社会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九曲黄河灯俗的地区分布与灯阵阵型
九曲黄河灯俗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南方罕见。该灯俗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色,即便是毗邻的两个村子也存在差异,呈现出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即便分布如此广泛,各地九曲黄河灯俗仍具有共同性,例如时间均在元宵节前后、形式均是与当地花会结合、组织均由班社完成、崇祀当地重要神灵等等。最为关键的是,各地九曲黄河灯俗在灯阵的设计布置上高度相似,基于其分布的十余省市区相去甚远且多处于闭塞山村的现实,可以看出该灯俗的深厚内涵。
(一)九曲黄河灯俗的地区分布
明《帝京景物略》记载:“(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迳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迳,即久,迷不出,曰‘黄河九曲灯’也。”[1]清以降,方志杂记等载有九曲黄河灯俗的颇多,说明至少明清时该灯俗就广泛流行。以明清地方志和现代民俗志为基础,绘制九曲黄河灯俗的地区分布(图1)。
在地区分布上,按照省份来看,山西省全省均有分布,中部最多,北部次之,南部较少。陕西省主要分布在陕北和陕南的汉中。河北省主要分布在西部太行山区和北部燕山山区,中东部较少。北京主要分布在京郊的北部和西部。辽宁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分布在毗邻山西、陕西、河北、辽宁的地区。甘肃省主要分布在中部。河南主要分布在和河北、山西毗邻的地区。山东、青海、安徽、吉林、江西、宁夏分布较少。九曲黄河灯俗集中分布在中国北方。
(二)九曲黄河灯阵的阵型结构
九曲阵实质上属于迷宫。从结构的差异性上来讲,迷宫大致可分为有分叉路的迷宫(maze)和无分叉路的迷宫(labyrinth)两种。九曲黄河灯所用的九曲阵属于迷宫中的labyrinth。这类迷宫在数学问题上较maze迷宫简单,可以概括成若干种基本的拓扑构型。[2]九曲黄河灯俗中的“曲”指阵中一个单元的螺旋曲折。九既是虚指,也是实指。很多四曲、六曲、八曲、十二曲、十六曲、二十四曲的陣型也俗称“九曲黄河阵”,此时“九”是虚指。然而少于九曲和多于九曲的黄河阵占比很小,绝大多数黄河阵均是九个曲构成,此时“九”是实指。九曲型黄河阵的阵型理论上数以万计,实际生活常用的大约几十种。
最常见的九曲型黄河阵具有以下特点:全阵呈正方形;灯桩按19×19均匀排布;老杆位于阵中心;全阵由九个完整的回路曲构成;入口和出口在同一侧,大体指向中心;转阵顺序先走四角,后走四方,最后走中央,然后出阵。本文称之为“中九型”黄河阵(图2)。
“中九型”阵型根据曲型的变换可以转化为多种阵型,可以看作是九曲黄河阵的基本阵型,全国绝大大多九曲黄河阵均为中九型阵型,实际使用的阵型是“中九型”基础上的细节调整。
二、游灯:九曲黄河灯俗仪式象征的显性指向
明清在北方繁盛的九曲黄河灯俗一直流传至今,其起源颇难求索,但作为仪式活动,明清以来的“转九曲”更容易被人感知的象征指向是娱乐性和祈愿性。九曲灯阵是元宵节中具有十足趣味性和神秘性的灯俗形式,与其相关的各种花会共同构成了元宵节狂欢的场景。与此同时,通过游灯求子、祈福、祛邪的目的指向了民间信仰的层面。
(一)灯宵乐事多:游灯的娱乐指向
清人有诗云“铁树银花外,灯宵乐事多。隔篱人一笑,九曲转黄河。”[3]娱乐性是九曲黄河灯俗一系列仪式最为显明的象征指向。在元宵节开禁狂欢的整体氛围下,人们争相走进九曲黄河灯阵,赏灯观灯,观赏各式社火并参与其中。九曲黄河灯阵中老少相携、士女欢笑的娱乐场景成为该灯俗呈现的最直观印象。
明末《如梦录》记载:“上元佳节,又名元宵节,周府菜园内,扎架鳌山,高结彩棚,遍张奇巧花灯,不啻万盏,辉煌炫目,有如白昼。下依松柏,栽就竹竿,扎成九曲黄河。王驾游河,细乐滚灯导引,提炉香盒,王乘小辇游出宫门,诸王、国戚随后,游毕登山,铺毡结彩,迎接诸王国戚登山,陪王宴饮,转番递酒,鼓乐喧天。”[4]九曲黄河灯是王公贵族元宵节游乐的形式。更多情况下,九曲黄河灯俗盛行于乡村田间,地方志中提到该灯俗时都是一派游乐玩赏的场面。
上元,街巷懸灯火通宵,扮社火或搭灯市,屈曲盘旋,鼓乐导引,士女杂遝,俗谓“黄河九曲”。——《定襄县志》(雍正五年增补康熙五十一年)[5]华北卷:560
十三日夜起,至十六日夜止,放烟火、花爆,以茭秆搭九曲黄河,上簪油灯数百盏。童子笙歌游玩,夜分始归。——《沁州志》(乾隆六年)[5]华北卷:626
(上元)于宽闲处埋九曲,士女竞游赏焉。聚饮弦歌,彻于三日。——《文水县志》(光绪九年)[5]华北卷:598
元夕,张灯三夜,火树银花,士女宴游不禁。结羊肠,转黄河,跳百索为戏。——《无棣县志》(民国十四年)[5]华东卷:166
十三日夜起,至十六夜止,放烟火、花爆,以木屑搭“九曲黄河”,上簪油灯三百六十盏,童子笙歌游玩,夜分始归。——《武乡县志》(民国十八年)[5]华北卷:633
或有纸灯二、三百盏成万字形而游绕者,谓之“黄河”。青年笙歌游街,士女沿途观看,自十四日夜起,至十六日夜止。——《沁源县志》(民国二十二年)[5]华北卷:630
十四、五、六三日,阖邑僧众于十字街前作斋醮;关外以高粱杆栽周圈作灯市,回环、弯曲(俗谓此即当年之黄河阵),游观者如云(名“转九曲”)。——《米脂县志》(民国三十三年)[5]西北卷:102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九曲阵的埋设、九曲灯的扎挂、转九曲的禁忌等仪式符号及过程极少引起注意,也没有刻意求索的必要。因此在九曲黄河灯俗的记载中,“游玩”“游赏”“游观”成为关键字,表现了该灯俗最表层的、最直接、最显性的象征指向。
(二)芦席结神棚:游灯的祈愿指向
游玩赏灯转九曲以娱乐为显明目的,与此同时游灯的仪式过程也是与神灵沟通的过程。九曲黄河灯阵前必有神棚,转灯前必有祭祀仪式,神灵祭祀伴随九曲黄灯灯俗始终。可以说,转九曲游灯的过程,也是祭祀神灵、祈求安福的过程。“上元芦席结神棚,烟火连宵气色增。游遍黄河三百六,沿途五色纸糊灯。”[6]游灯的祈愿指向虽然稍隐秘,但同样广为人知。
首先是祈福去病,很多地方的转九曲民俗和走百病结合起来,夜里游灯的习俗有了去病的象征意义。“上元,沿街设立松棚,杂缀诸灯,翠缕银葩绚然溢目。又唱秧歌,谓之社火。设九曲黄河图,擎灯三百六十一盏,男女于中穿逐,谓之走百病。”(《赤城县志》乾隆十二年)“上元节……县城及各堡多建灯廒,并立木竿曲折环绕,擎灯三百六十一盏,名九曲黄河灯。男女中夜串游,名为去百病。”(《龙门县志》康熙五十一年)“(上元)其城外大屯堡立竹木,设九曲黄河图,制灯三百六十一盏,名九曲灯。男女中夜穿逐,谓之走百病。” (《怀安县志》光绪二年)[5]华北卷:137,138,191
九曲灯阵为神灵所设,具有一定神圣性,通过转阵游灯的仪式过程,就能够使身上的邪魅去除,达到去病安康的愿望。各地九曲黄河阵供奉的神灵多有不同,以道教神仙为多,其中以三官神和三霄娘娘最有代表性。“当地人以相似的说法解释灯阵的功能。通过搭建灯阵,鬼蜮被驱除,魑魅之气被扫荡,山魔躲避起来,水怪藏匿不出,没有再来作害的了。总之,灯阵和相伴的道场不仅祭神驱鬼,而且扫除阴气聚集阳气,祛邪祈福。”[7]九曲阵的神秘性同时指向仪式的神圣性,九曲阵中的所有构件如秫秸、灯盏、灯桩亦具有神性。
例如用秫秸占卜天气:“妇女用秫秸夹大豆缚紧,浸水缸内,一昼夜剖之,验豆之干湿卜旱潦焉。”(《怀来县志》光绪八年)[7]140求子也是转九曲重要的祈愿内容。在山西兴县李家湾村,九曲黄河灯有“求子偷灯”的习俗。结婚多年没有生育的年轻妇女,自己或在丈夫的陪同下参加“转九曲”的仪式,并在转九曲的过程中趁机偷灯。红色灯象征儿子,绿色灯象征女儿。想要儿子就偷红色灯,想要女儿就偷绿色灯。“转九曲仪式中的偷灯活动,其场面激烈充满狂欢的色彩。据当地上年纪的老人讲:九曲黄河阵里的一盏灯就是天上的一颗星星,天上的一颗星星就是一个灵魂,怀揣一个灵魂回家当然要怀胎有孕了。”[8]求子习俗在山西、河北、北京、陕西等各地的九曲黄河灯俗中颇为常见。
笔者在河北武安乡间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当地的求子习俗不是偷灯,而是认灯桩。当地把灯桩叫“橛子”,每年在开始埋设黄河阵前,有求子需要的人家找到社首,说明来意,许下求子的愿望。然后确定认下黄河阵中的一个橛子,用红布条系住。待黄河灯俗结束后,把认下的橛子带回家去。如果愿望实现,来年的时候到黄河地还愿,还要还回三根橛子。
九曲黄河灯俗由系列仪式构成,其仪式展演基本没有隐秘可言,分布范围广,群众参与度高。九曲黄河灯俗中的仪式象征有多重指向,有些为参与的民众所熟悉,人们可以较为直接地感觉到参与该灯俗的象征意义,娱乐性和祈愿性是较为显性的两个指向。不仅能够为参与者感知,而且为研究者提供了两个较为明显的思索路径。娱乐性和祈愿性不仅是九曲黄河灯俗较为明显的形式特点,而且通过仪式象征的探究,此显性的象征指向也为深究仪式的内涵有重要意义。
三、破狱:九曲黄河灯俗仪式象征的隐性指向
在九曲黄河灯俗仪式象征的表层下,尚有其深层构成,并没有娱乐性和祈愿性那样显见,具有隐性的色彩。这种隐性象征指向是指九曲黄河灯俗的一系列仪式到底象征什么,可能没有引起普通游玩者的思索,也由于种种原因让人难以捉摸。一方面,九曲黄河阵的起源尚有多种说法,难以定论,这就让九曲阵如何形成、祭祀仪式依据何在、转九曲表达何意等基本问题无从考索,灯俗中的仪式象征缺少了基本语境;另一方面,在九曲黄河阵的传播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它进行了在地化改造,具有了明显的地域化色彩,我们很难看到两个信仰一致、仪式一致的九曲黄河灯俗,对这些仪式的解读也具有了不同地域色彩,很难形成较为统一的解释。而且,现实生活中,九曲黄河阵不断传承传播,诸多仪式被保留下来,仪式的意义反而不太明晰了。因此,九曲黄河灯俗仪式象征具有了隐性指向。
破狱是指冲破幽狱获得重生,一些地区九曲阵中仍然保留着幽狱的象征表达,但大多数已经和“破狱”相去甚远了。九曲黄河阵具有破狱的隐含象征,主要表現在九曲黄河阵与道教破狱灯仪存在相通性,破狱灯仪的济度思想也隐含在九曲阵中;九曲阵的阵型有九幽狱的隐义,转曲过程隐含经历的九幽狱;转九曲过程诸多细节具有破狱自度的象征意义。
(一)九曲黄河阵与道教的关系
九曲黄河阵与道教关系密切,核心的现实证据是目前可见的各地九曲黄河阵中所供奉的主要是道教神灵,无论是三官神,还是三霄娘娘,抑或是土地神、玉皇大帝,基本都属于道教神仙谱系。崇祀对象因严肃性和神圣性常常不易变更,从信仰层面来看,九曲黄河阵的起源和传播应当和道教的影响有关。九曲黄河阵的特殊构造很容易指向道教,进而出现大量的口述资料来佐证二者的关系。有的可能较为可信,有的尚需谨慎对待。
九曲黄河阵由九曲回环构成,又类似九宫八卦,颇似阴阳变形,故有人认为:“九曲应是道家阴阳太极图的变体形式。一个大的太极图,当中包括九个小太极图。九个太极图分别代表九种神祇的势力范围。”[9]从得名上来讲,“九曲黄河阵”的名称也不可避免与《封神演义》里的“九曲黄河阵”联系起来:“道教与灯阵的关系,还可以从描写道教神仙为主的神怪小说中找到参考资料。如《封神演义》第五十回‘三姑计摆黄河阵’中,关于摆阵的具体描述:‘用白土画成图式:从何处起,何处止,内藏先天秘密,外按九宫八卦,出入门户,连环进退,井井有条。人虽不过六百,其中玄妙不啻百万之师……上书‘九曲黄河阵’。现今灯阵的设置,何以与这段描述如此相似,是值得研究的。”[10]九曲阵民俗与《封神演义》孰早孰晚缺乏直接证据,但从目前各地该灯俗有多种俗称、又概称“九曲黄河阵”的现实情况看,《封神演义》的影响不言而喻,致使很多人在谈起九曲阵的起源时直接转述小说中的说法。此也可看作九曲阵与道教的联系。
在陕北,九曲黄河灯俗又被称为“闹老教”,又据音写作“闹老醮”,俗说与祭祀老子有关,原是道教祭祀老子的仪式,后来成为民间游艺。现今可见的九曲灯俗很多已经难以见到道士的参与,个别地方还在道教庙宇场中或周边举办外,大多由村民在村中空地搭设九曲阵。在陕北的部分地方,转九曲的民俗活动依然与道教斋醮仪式结合在一起,“在陕北佳县白云山的道观里,道士们每年都会举行数次‘打醮’仪式。‘转九曲’是‘打醮’仪式中的一种,九曲黄河阵的九个曲里被安置了不同的星宿。此外,在陕北的子洲、子长两县,正月里习惯举行‘闹老教’的仪式,转九曲也是其中重要的仪式活动。”[11]九曲阵和道教斋醮仪式结合起来或许并非偶然,而是保存了较为早期的形式。
九曲黄河阵掌灯布阵的仪式过程与道教的燃灯科仪十分相似,尤其是道教中十分重视且流传至今的九狱灯仪,从宋代的《总九狱图》到明代的《破九幽狱灯图》,均与九曲黄河阵高度相似。九曲阵图与道教灯图的关系成为黄河九曲灯俗与道教关系讨论的焦点。“九曲黄河灯图与宗教的燃灯习俗有关,它应该直接来源于道教燃灯威仪中的九幽狱灯图。所谓燃灯威仪,就是斋酿坛场法灯的设置方式。……与道教灯仪相对应的是供斋醮坛场使用的灯图,九狱灯仪相对应的是九狱灯图。九幽狱灯图与前面的九曲黄河灯图相比,可以说相似性很强。从九幽狱灯图以及九宫八卦土灯图可以看出九曲黄河灯图的初始式样。”[12]宋代的《总九狱图》比这里提到的九狱灯图、九宫八卦灯图出现更早,与九曲阵更接近(图3)。
因此,可以大致推断,九曲黄河灯俗最早受到道教斋醮中九狱灯仪的启发,经过道教的传播和民间艺人的改造,逐渐与民间社火相结合,演变为元宵节期间重要的灯俗形式。九曲黄河灯俗出现的时代应该在宋以后,且不会晚于明初。
(二)九曲阵与九幽狱的关系
前文中“中九型”九曲黄河阵是根据灯桩与绳索绘制的,如果按照行走路径来绘制,那么每一曲核心的回环可以归为S型和反S型两种(图4)。这个回环代表转九曲的人们走过的实际图形。横着或竖着因曲型而异,没有本质差别。
宋代道书《上清灵宝大法》中代表九狱的符号如上右图,可以看到九曲阵曲型回环中心与道教九狱形的高度相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按照道教九狱灯图的符号体系,九曲阵中的一曲就是一狱。九曲阵按照行人走过的路径简化一下,就能简化为由九个狱形符号构成的阵图。那么简化后的九曲阵高度相似于道教中的九狱灯图(图5)。
九曲阵与九幽狱的关系还有现实支撑,在山西兴县李家湾,转九曲附属于十王庙会,这个村子供奉第十王“六道转轮王”,用转九曲的形式供奉其他九王,分别是第一曲秦广王、二曲楚江王、三曲宋帝王、四曲五官王、五曲阎罗王、六曲变成王、七曲泰山王、八曲平正王、九曲都市王(图6)。这些王都是地狱的主宰,十王信仰尽管来自佛教,但经过道教的改造,建立了道教的十王地狱观念。九曲中供奉九位地狱王,暗含了九曲阵是九幽狱的象征。
(三)转九曲:破狱自度的仪式体验
《太上黄箓斋仪》载:“长夜罪魂,无由开朗。众生或无善业,宿有罪根。殁世已来,沉沦地狱。受诸恶报,幽闭酆都。不睹三光,动经亿劫。我天尊大慈悲悯,弘济多门。垂然灯之文,以续明照夜。灵光所及,罪恼皆除。更乘忏拔之缘,便遂往生之愿。”[14]367道教的燃灯威仪目的在于“照彻幽暗,破狱度人”,九狱灯仪借灯之光明照亮幽狱,超拔往生。九曲黄河阵的赏灯转阵過程与道教九狱灯仪不谋而合,内在气质相通。只不过在元宵节娱乐的整体氛围下,转阵-破狱的象征被逐渐忽略了。但是,转九曲的仪式过程,伴随着破狱自度的仪式体验,这是不可否认的。
首先,转九曲仪式是在晚上进行的,在正式进入九曲阵之前,全部灯光熄灭,一片黑暗,待社首令下,灯桩上的油灯点起,蜿蜒成阵,人们和社火队伍才可陆续进入阵中。社首持令旗头灯在前,旗牌伞扇在后,再后才是社火队伍,最后才是游人。老幼踵足前行,队伍浩浩荡荡。各地大致相同的仪式过程都特别注重幽暗与烛照的对比,给参与者以跟随光明冲出幽暗的强烈的心理感受。其次,九曲阵是一个闭合的迷宫,有一个入口和出口,从入口进入依路前行,就会从出口出阵。入口和出口往往毗邻,位于阵的正门侧。这一独特的设置可以看作是九狱的入口和出口,人们从入口进入九曲(九狱),经过一番幽狱的历练,最终从出口跳出幽狱,实现重生。九曲阵出入口所在的正门,具有明显的仪式阈限意义。再次,九曲阵构造虽然简单,由立着的灯柱和隔开路径的横索构成,曲折成阵。就是这样横竖二维隔离,隔开了人们行走的路径,使各自不能相通,只能前行。转阵禁忌越过绳索,否则会迷不得出,陷入阵中。这寓意幽狱之行不能越矩,否则永世不得复生。最后,九曲阵正中的老杆和九曲阵外的神庙,共同营造了虚幻的情境。一是生灵所在的天上、一是人类所在的世间、一是亡鬼所在的地狱,这三者通过九曲阵合为一体。人们通过转九曲,上与神灵交接,下与鬼魂揖别,进入独特的心理状态。一个十分有意味的细节是,人们转到老杆处,朝老杆的根部吐一口唾沫,然后再摸一下老杆的高处。老杆往往在九曲阵的最后一曲,转完这一曲就很快出阵,所以一唾一摸,象征着唾弃鬼蜮幽狱的邪祟,祈求平安康健。所以俗语云,身体哪个地方不舒服,摸摸老杆再摸摸身体的哪个部位,一定会好起来。
从象征幽狱世界的入口进入阵中,借助阵中悬挂牵引的明灯,在黑暗中禹禹前行,经过九曲(九幽狱)的兜兜转转,告别幽狱世界,回归人间,通过这一转九曲的仪式过程,获得生命的重生,完成脱胎换骨的体验。从个人心理体验上来讲,转九曲有破狱自度的象征意义。与道教破狱灯仪所不同的是,人们转九曲的过程更侧重自己超度自己、通过自己前行实现破狱重生的仪式体验。
综上所述,九曲黄河阵与道教关系密切,尤其是与道教黄箓九狱灯仪渊源深厚,九曲黄河阵与破狱灯仪的相通性,表现出九曲黄河阵破狱的隐含象征。无论是道教九狱形符与九曲阵曲型的高度相似,还是民间幽狱观念与九曲阵的结合,都可以看出九曲阵的九幽狱隐义。从个人仪式体验来讲,转九曲的诸多仪式细节都具有破狱自度的象征意义。
结 语
九曲黄河灯阵分布范围广,是中国北方社火中重要的社火形式。尽管富有地域色彩,但各地在九曲阵的布设上高度相似,呈现出该民俗内在的统一性。“中九型”九曲阵可作为全国各类九曲黄河阵分析的基础阵型。九曲黄河阵相关的仪式多样,仪式过程复杂,对其仪式象征有不同阐发。表层的象征意义容易把握,深层的象征意义亦有探讨的必要。九曲黄河灯阵的娱乐性和祈愿性,是该灯俗较为显性的象征指向,一系列仪式主要围绕娱乐和祈愿展开。破狱是该灯阵仪式象征的隐性指向,可以从其与道教的深层关联、九曲与九狱的内在一致、转阵者独特的仪式体验三个方面看到其潜藏在深层的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66
[2] Anthony Phillips.The Topology of Roman Mosaic Mazes[J].Leonardo.1992,Vol.25(No.3-4):321-329
[3] 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2
[4] 孔宪易.如梦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87-88
[5]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6] 段友文,卫才华.中国节日志·春节(山西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02
[7] David L. Holm. The Labyrinth of Lanterns: Taoism and Popular Religion in Northwest China[C]//台湾汉学研究中心.民间信仰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4:835-836
[8] 孙小利.晋西北“转九曲”仪式研究——以山西李家湾村为个案[D].沈阳:辽宁大学,2012
[9] 劲挺.延安风土记[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38
[10] 罗雄岩.九曲黄河灯初探——灯阵的古文化遗存[C]//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舞蹈艺术(1986年第2辑总第15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152
[11] 王杰文.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20
[12] 苗峰.明清黄河流域元宵灯俗的历史地理学考察[D].广州:暨南大学,2010
[13] 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M]//中华道藏(第三十三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456
[14] 道藏(第九册)[Z].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涂 艳 杨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