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之进 姚晓
摘 要:在视觉符号视阈下,以“中国元素”的固有形象表征體系、艺术观念表征体系、思想意识形态表征体系作为媒介;以艺术的方式传播科学原理,研究科学期刊封面承载、传播中华文化精神,衍生具有审美意味的视觉表现形式。
关键词:“中国元素”;科学期刊;科学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9)03-0075-05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9.03.013
Abstract:Based on visual symbols, this essay studies “Chinese elements” as the media from its representation systems of three aspects: its inherent images, artistic concepts and ideology. It also illustrates the transmission of scientific theories with artistic means by studying how the covers of scientific journals carry and disseminate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and thus to generate a new visual expression with aesthetic implications.
Key words:“Chinese elements”; scientific journals; beauty of science
2008年,北京在举办奥运会开幕式时的“中国元素”,作为在全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的视觉符号,开启全世界对“中国元素”的探秘之旅。“中国元素运用的广泛流行,折射了中国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Sheth,2011; Wang & Lin,2009) 的地位提升”[1]。“中国元素”是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反映人文精神、历史情怀,并且体现中国人对本国文化认同感的符号,它具有约定俗成、中华民族感应性的特性。“现代的设计师在进行作品设计时,为了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大量采用了中国元素,以此保证作品文化价值得到快速提升。”[2]“中国元素”既是审美形式,也是文化精神;既是符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最高层次的能指集合;既是在全球的传播语言,也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图腾。
“在科学与艺术趋向合流的当代,科学期刊封面的图形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的科学期刊封面在设计中,应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结合中华民族的哲学辩证观点、民族智慧,创作出有意义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交相辉映的封面作品,进而推动科学期刊封面图像形成国际市场竞争力。”[3] 因此,从符号学、跨学科传播学角度研究科学期刊封面的“中国元素”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际、国内学界对于中国元素在科技期刊封面中的应用关注度不高,这正为本文的研究打开了一扇门。研究世界顶级科技期刊封面中的中国元素的问题,只是表层原因,深层次是为了研究中国科技如何通过媒介传播平台,强势输入国际市场,同时传达中国文化精神。这个问题的研究对如何提高中国元素的艺术性;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以文化艺术的途径,有效传播中国科技成果具有重要的作用。”[4]本文以艺术学、符号学、跨学科传播学等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元素”符号阐释当代中国文化精神、拓展科技传播的国际视野为内容,结合期刊封面设计的艺术特征,总结“中国元素”在科学期刊封面传播前沿科学成果的运用规律,为促进我国科学期刊封面的发展,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科学技术,提供建设策略。
一、“中国元素”的内涵与外延
“元素”一词来自于化学领域,为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中国元素”这一语汇的正式使用来自中国广告界:中国广告协会在2006年主办的“中国元素国际创新大赛”时提出:创新“中国元素”的应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复兴中华文化、重建民族自信心。同年,文化部提出:凝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中华民族气质、体现国家尊严的,并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形象符号为“中国元素”。在科学期刊封面设计中应用“中国元素”的设计方式,既是表达艺术个性之美,也是传播科学技术还能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举多得的做法。
一是“中国元素”固有形象符号表征体系:故宫、长城、古代建设、人种、气候、人物、景观、色彩等;
二是“中国元素”艺术观念表征体系:中国文字、中国书法、戏剧、民俗艺术、民间工艺、中医药、民族服饰、织锦刺绣、表花瓷等;
三是“中国元素”思想意识形态表征体系:中国奥运精神、航天精神、企业品牌文化、文观念、道德观念、价值体系、科技伦理等
二、 前沿科学成果中的中国元素示例
(一)中国长城
2015年3月5日出版的 “Cell Stem Cell”期刊封面图片(图1)以中国的长城为母题,阐释m6A在mRNA序列上的形成过程。图片以火焰象征m6A,以烽火台象征腺苷酸(A),以木柴象征microRNA,阐释中国科学院周琪教授课题组绘制出的小鼠胚胎干细胞 (ESC)等修饰图谱。设计者以代表中国古代文化、军事结晶的长城形象,结合科学原理阐释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m6A修饰在多能与分化的细胞系间的分布差异,发生在一些决定细胞特异分化的RNA分子上的细胞类型特异的m6A修饰。
“中国长城”形象和科学概念结合的符号,成为能指与所指形成的符号系统,在这层系统中需要投入共享的文化代码:民族的、文化的、审美的概念,才能产生意义。“中国元素”是一种易被识别和认同的文化形式。将“元素” 能指与“中国”所指确立为直接应对的关系,不仅降低创作者建构符号的风险,还可帮助受众消除符号解析的难度,从而形成易于被受众接受的“元素主义”思维方式。将“中国长城”的场景、中国典型的建筑作为符号形象,与科学概念结合,能够在传播系统中产生更深远的意义,体现科学形象的审美价值。
(二)中国多浆帆船
2013年4月4日发表的 “Cell Stem Cell”期刊封面(圖2)为:多浆的中国古代帆船在浩瀚的海洋航行,探求宝藏的路线图。封面阐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绍荣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帆船代表细胞内的动力和调控网络;帆代表DNA的动态修饰;浆代表转录因子;岛屿代表到达宝藏的各种障碍;宝藏代表多能状态,到达“宝藏”藏匿处的航线有很多条,帆船如果能在瞭望塔 (代表Tet1) 的控制下行驶,会更加快捷与安全。
(三)中国神话传说
2016年2月4日出版的 “Cell Stem Cell”期刊封面(图3)描绘的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后羿射日。封面中勇于射日的后羿形象象征小鼠染色体12qF1上的哺乳动物印记基因;后羿所站的地面寓意造血干细胞,其中紧握的弓箭寓意一段双螺旋miRNA,太阳代表线粒体。封面图片以生动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线索,在传播科技前沿的过程中,阐释基因原理,生动且具有视觉冲击力。
2015年5月11日出版的“Cancer Cell”封面图片(图4)为“俺老孙来啦”——中国人熟知,尤为孩子们喜爱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练就火眼金睛的故事。此期封面采用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传说中的故事人物与经典桥段——孙悟空偷吃王母娘娘生日宴会的蟠桃,而被八卦炉中的三昧真火烧炼四十九天。图片中的孙悟空形象代表因缺失LKB1,而变成可塑性极强的肺腺癌。阐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季红斌研究组的研究成果:LKB1失活引起氧化还原失衡,这对调节非小细胞肺癌可塑性及治疗反应起重要作用。此成果研究为研究人类肺癌的发病机理提供新的视角,对肺癌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苏州双面刺绣
苏州大学纪顺俊、徐小平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发表于著名化学期刊2017年19期Green Chemistry(图5)。设计师在期刊封面上以苏州双面刺绣为灵感来源,在封面左侧安置两方草书“苏州”、隶书“硒”的印章,以此表明论文的出生地为中国苏州。设计师将化学元素融于金鱼、水草、湖石之中,湖石代表反应物5-胺-1,2,4-硒二唑化合物。图中三条金鱼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反应原料,金鱼吐出的气泡代表氧化剂氧气,与反应进行的驱动力。由此,体现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间的红色化学结构为DIPEA(N,N-二异丙基乙基胺),形似一只躲避金鱼捕食,藏于水草之中的小虾。封面设计既具古典风情,又以审美的方式,体现了人文和科学的融合。
在本期封面图像中表现的“中国元素”视觉符号为:苏州传统双面刺绣,以及由此形式衍生的、具有吉祥意味的“年年有余(鱼)”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跃动的金鱼折射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存哲学。此期封面设计成功地体现中国艺术象征的美学精神,让受众在“可游、可观”的方寸之间,体悟科学技术的传播之趣。
(五)青花瓷与四合院
复旦大学李振华、王华冬课题组研究非官能化烯烃的去金属氢化的反应成果,以封底论文发表于2013年29期Angew. Chem. Int. Ed.(图6)。课题组在HB(C6F5)2催化非官能化烯烃的氢化和以硼烷为媒介的σ链复分解反应机理的研究中发现:高浓度的路易斯酸的硼氢化物HB(C6F5)2被当做催化剂应用,在此催化反应中,环状烯烃在路易斯酸HB(C6F5)2活化下,生成活泼的烷基硼烷中间体,进一步与氢气作用,经历关键四元环的过渡态——就像封面图中呈现的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一样,随后发生σ链复分解得到氢化还原的产物。封面图片以中国传统素胚勾勒出的青花瓷,360度环绕在四合院周边,艺术风格清新淡雅,审美风尚古色古香。这期封面让受众通过科学期刊封面,欣赏到古朴雅致的“中国元素”之外,产生探究科学原理传播的兴趣。
三、科学美感视觉传播的思考
“科学美感与科学思维的结合,本身就构成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形式——科学美感思维”。[5]很多科学家在研究时,将审美体验与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相结合,例如达尔文认为:热带植物像一幅美丽的图像。“科学美与艺术美在本质上是统一和一致的。一个不证自明的推断即是:如果把科学美孤立来看,反而会削弱这种美的力度和分量。”[6]
(一)艺术美与科学美
科学与艺术是一枚双生莲、并蒂花。“现代科学本身的进步已促使科学理性和自省功能不断增强,并有效架构起物质与意识,元素与结构,现象与意义间的沟通之桥。人文学者,特别是美学研究者已意识到,一些科学理论已实际成为20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导源。”[6]以哲学的方式,取消二者的边界之争是原初的设想。“坚信科学的美学特征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科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揭示这种美,这是具有高度理论形态的科学得以创立的基础。自觉地选择和利用科学的美学特征是实行科学大综合、建立科学理论的最为关键的因素”。[7]如果抓不住事物与事物本质,即便以艺术作品作为媒介,也只能停留于认识的初级阶段。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主体性被无限放大后产生危机:没有信仰,没有约束,没有界限,没有敬畏,由此产出时代的危机,即事物缺乏本质意义,好比剥洋葱,剥了一层又一层,落到最后还是一个“空”。除去自然主义,援引中国道家的自然精神是解决方案之一,以科技美与艺术美解救科学,去衍生具有审美倾向的科学表现形式,正如上文中提及的以具有审美形态的图形存在于科学封面之中,进行科学美的传播,是科学与艺术合二为一走势的一个当代维度。
(二)具有“中国味儿”的科学美感传播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创造了一个世界,把“存在”引进,“装置”在里面。例如,梵高画的鞋,就是一位农民的存在世界的设置,保持在鞋子里面。在科学期刊封面中,就是一位艺术家(科学家),将他的成果存在封面的设置,保存在封面里面。目前很多世界顶级科学期刊的封面倾向于以具有“中国味儿”的方式,向全世界传播科学美。有禅味的“中国元素”将艺术与科学这对看似长期对抗的概念连接在一起。科学期刊封面展现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科学如何在人文的环境中,进行信息传达、精神传播的文化。“向国际顶级科技期刊学习,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找到建设方案,将我国的民族元素与国际化趋势结合,提高中国科技期刊封面的艺术审美功能,推动我国的科技成果在世界广泛传播,这是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竞争力,并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环节。”[8] 以艺术的方式传播科学原理,是人类思考真理的出发点,是真理发生的原初方式。
(三)科学美感对视觉传播的影响
“中国元素”在科学期刊封面设计中的创意深度、设计技巧都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元素的思维模式是:根据约定俗成和差异化原则,将纷繁复杂的中国文化现象不断细化为最基本的元素,并将之视为中国文化特性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9]。科学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用感性的艺术方式去表达科学原理,是体现和传播艺术美与科技美融合的最好的方式。“中国元素”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对科学期刊封面的创作起着积极的传播作用。“用当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符号来表现当代国人的精神文明,这也是今后广告设计的一个趋势。我们不仅要温故,还要知新。社会的发展,必然衍生出众多的时代产品,用当代视觉符号表现当代精神生活,更使消费者感觉亲切、实用。”[10]西方的艺术史是一部有视觉形象的思想史,设计是艺术中的一个门类,封面设计在横向组合的方向,产生科学传播的逻辑意义,同时产生隐喻、联想与象征意义。在这个范畴内,“中国元素”符号,通过横向组合和纵向聚合后,产生内涵和象征意义,并形象地履行意识形态与科学传播功能。
“科学工作者对大量创造性组合进行鉴别和选择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科学美感。原苏联学者A.B.古雪加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他指出:科学工作者心理的无意识成分和研究者思维的美学因素应引起现代美学的关注,而创造性才华的培养乃属于艺术的范围。”[5]以视觉符号视阈研究承载复兴中华文化,重新审视“中国元素”在科学期刊封面上的文化要素、影响及其效果和发展趋势,对我国推出全球知名的科学期刊品牌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佳讯,吴漪,谢润琦. 中国元素是否有效: 全球品牌全球本土化战略的消费者态度研究——基于刻板印象一致性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2] 高晟. 试论中国元素在艺术设计创新中的应用问题[J].艺术科技,2017(07).
[3] 崔之进. 鲁宾之杯——格式塔理论在科学期刊封面中的应用[J].编辑之友,2016(09).
[4] 崔之进. 顶级科技期刊封面的中国元素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 (02).
[5] 鲁兴启,王琴.科学创造中的科学美感[J].科技导报,2003(04).
[6] 彭永东. 科学审美与科技传播刍议[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5).
[7] 金福凯,张祖贵. 论科学美对科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作用[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8] 崔之進. 世界顶级科技期刊封面艺术学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02).
[9] 曾军.上海世博的中国元素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J].学术界, 2010(07).
[10] 崔莉萍. 从中国元素到中国精神——关于中国元素在当前广告设计中应用的思考[J].艺术百家,2010(02).
(责任编辑:涂 艳 杨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