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艺术瑰宝

2019-09-10 07:22陈述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认识探究

陈述

[摘 要: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的历史长河中,总藏着一些不为人知,且不平凡的故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无数或精巧或精美的传统技艺。“贵州民间美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贵州黄平泥哨”就是其中之一。被我国著名民间美术研究专家李木松先生称为“具有浓厚民族特点,是国内独一无二的”,黄平泥哨艺术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认识;探究;艺术价值]

贵州,一个历史悠远、文化绚丽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各个民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及朴实的智慧创造出无数令世人震惊的民族民间艺术,它们不仅有日常用品的物质使用功能,还具有精神文化的表意功能,其中,贵州黄平泥哨就是苗族人民在愉悦生活时独创的民间艺术品,它饱含了长辈对儿孙的疼爱之情,它也蕴含了苗族文化的精妙与神秘。它曾被我国著名民间美术研究专家李木松先生称为“具有浓厚民族特点,是国内独一无二的”;被多次带往发过进行展览,并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现在,它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小小的泥哨,何来这样大的魅力?得到国家乃至世界的肯定?作为一个贵州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更被泥哨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深深吸引。探寻踪迹,深入研究,让我们踏上“贵州黄平泥哨”探索之路,翻开尘封的历史,一探究竟。

探哨寻根,揭开古老面纱

贵州黄平,在贵州省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城,源于旧州,以地平“撅土为黄”而得名。这里是黔东南苗族自治县下辖县,因此居住着许多苗族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在这里勤恳劳作,过着简朴而闲宜的生活。20世纪20年代,黄平县旧州镇一位苗族泥塑艺人,叫吴国清。他对陶、熏很感兴趣,偶然的机会,这个生活正在大山里的泥塑艺人认识了泥哨,其独特的造型、响亮的哨音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开始琢磨,泥哨是怎么做的?在日日夜夜的摸索中,在他的双手、双眼与思想、创意不断的碰撞中,结合民间传统泥俑、陶俑的特点,创新而成一个新的产物,它有着有趣新颖的造型、鲜艳亮丽的颜色及丰富独特的纹饰,这些都是苗族人民传统文化、衣着服饰及文化图腾的融合。这个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泥哨就此诞生,它就是集泥哨特点与苗族魂魄为一体的——“贵州黄平泥哨”。

它又叫“泥叫叫”,个头不大,小巧玲珑,多以鱼虫花鸟形状为主,造型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在动物身体的主要部位均以点、线纹样装饰。色彩搭配艳丽,亮丽夺目。长辈们用它来逗趣孩童,当地的小孩几乎人手一个泥叫叫。大家在一起,比比你的造型,比比我的颜色,再一起吹响它,比比它的声音,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小的泥哨,吹出了孩子们的趣味童年,吹出了长辈们的爱幼之情,更吹响了苗族人民几百年的民族文化、独具匠心。也是这个声音,在山间缭绕多年后,最终被世人所听见,响彻了神州大地,敲开了世界之门。

吴国清老先生最初创作泥哨时,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方法。“十分狮子七分头”是他的创作特点,突出动物头部特征,注重夸张眼睛,强调讲究神似形略,身子捏塑很随意,而腿部简化脚部,三足鼎立稳稳站立。而动物的“神似”通过纹饰来表现。具有意向性的花纹绘在泥哨上,动物的灵气顿时显现,尤其在黑色底的衬托下,艳丽的纹饰格外吸引人。

你可能会问,在黑色上再绘彩色,不会晕染吗?其实,这黑色来自于材料本身,而非涂色,因此是不会混色的。那么,这黑泥是什么泥呢?从哪来的?为此,我专程前往黄平,去探究一二。

踏踪寻迹,揭秘匠心技法

来到黄平县飞云崖找寻泥哨踪迹。虽然吴老先生已故,但他的传承人还在。来到飞云崖,我找到当地泥哨艺人——廖老师。她是吴先生“黄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泥塑’培训班”里的一员。学成后坚守在黄平,为当地的孩子、游客制作泥哨。她制作的泥哨已卖出上万余个,看着陈列在她的作坊中千姿百态的泥哨我喜出望外,爱不释手。廖老师向我介绍了制作泥哨的工具材料,并亲自示范、讲解泥哨的制作过程、方法与要领。

廖老师说,黄平泥哨取材于当地独有的泥土,随处可见的黑土、黄土、白泥等,而细而黏的白善泥和黑泥则是最佳选择,但现在多用黄土。艺人在制作泥哨时,先将当地黏泥捶打成熟泥。所谓熟泥,就是用细铁丝切开泥团,切面上没有蜂窝气眼的泥团。艺人用熟泥推捏出泥哨的雏形,用制哨棒开哨,再塑出鼻、耳、口、眼,印。上适合的装饰花纹图样,抹以少许菜油定型,阴干,之后放入地窖,盖上谷壳或锯木灰沤烧,24小时后取出,泥哨变得坚硬黝黑,再用五彩绘以彩色纹饰、图案,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最后罩以清漆,使之光滑生亮,即可完成。

我也親身体验了一把制作泥哨的乐趣。泥哨造型看似稚拙、随意,但要塑造出动物造型特点,达到“神似形略”的标准,真的没那么简单。因为塑形是在一坨泥是上进行,这是需要长时间的磨练、训练,才能达到心手合一,快速造形。

这也就是泥哨艺人心灵手巧、独具匠心之处。

哨展新颜,传承哨美之魂

几经辗转,后又找到泥哨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登书。王老师现主要从事泥哨制作及泥哨技艺的传播工作。今年,他到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将黄平泥哨技艺带过去,授课传技。他还进入学校、课堂,教孩子们做泥哨。看到王老师的作品,发现泥哨不同于传统泥哨,王老师制作的泥哨更夸张、富有张力,色彩更有冲击力,纹饰变化更多。老师说“泥哨如果太象动物了,就没有了夸张美。”并且,泥哨动物的形态变化更多。如虎哨就有卧虎、跳涧虎、下山虎、怒吼虎、扫尾虎、扭头虎、打撑虎、滚地虎等多种。

看着这样穿上新衣的黄平泥哨,心中无比激动。作为贵州人,不仅被泥哨的艺术价值及它背后的故事、文化所深深吸引。更感肩上责任。传承本土民族民间文化是职责所在。贵州黄平泥哨不仅走出国门,更要让自己的孩子认识它、了解它,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才能让这个全国独一无二的民族瑰宝生生不息、世代用流传。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认识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