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秀
文章首先分析了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果的意义。然后从目标的界定、阅读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学生自我阅读学习意识的培养,多种阅读指导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小学阅读 阅读教学 高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3-0061-01
小学阅读教材是精心挑选的作品,有的描写祖国的河流,有的表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国独特的美。文本中浓厚的人文氛围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注重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阅读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在小学高年级,教材中选读的文章非常优美,内容也丰富多彩。通过阅读,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关。为了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效果,有必要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小学阅读课堂教学高效性策略
(1)明确小学阅读教学目标
在小学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并制定适当的、创新的教学目标。所谓适度是基于小学生的阅读要求,制定出学生努力一点能够实现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探测性。此外,在小学阅读课堂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是主题的诠释,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在解读课文时,学生可以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学习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思想道德境界。阅读教师必须认真、合理地评价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总結。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给出新的思路,让学生体验。例如,在研究《孔繁森的故事》的课文时,其教学目标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知识能力目标,学习新词,让学生在情感上阅读课文。另一部分是情感目标,即通过阅读课文激励学生懂的尊老爱幼是千百年来的美德,激励学生向孔繁森学习。教师在给学生讲明白这篇文言文的基本意思之后,采取措施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还要懂得人外有人的道理,只有谦虚才能进步,这是让小学生受益一生的道理。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阅读是小学的基础学科,具有突出的思想人文特征。在学习中文知识的同时,学生们会巧妙地接受一些思想观念。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更为方便。通过渗透道德教育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小学生年龄相对比较小,虽然已经具有相应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但思想尚未成熟,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道德教育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有积极的思想和感情。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本质。中国课文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在解读课文时,学生可以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烈士的光荣事迹,同时提高阅读能力,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必须认真、合理地评价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总结。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懂得幸福来自艰难的生活,能够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意识
小学阅读教学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兼顾学生的需要,采取更加认可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意识。在思想动员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从浅到深,循序渐进。也就是说,这门课需要自学的内容是什么,分配自学的时间有多长,以及如何选择检查自学的结果。例如,在学习“鸣沙山”的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阅读,并用自己的方法向老师和学生展示阅读结果。例如,一些学生喜欢“中部凿井和两端同时凿进”的内容。他们可以用绘画向其他学生展示他们对阅读的感受。有些学生喜欢“克服自然困难”的内容,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诵来表现其感受。
2.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在一起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当学生能够从文章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时,才能充分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以及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只有当学生知道如何写作时,才能在阅读文章时感受到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技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要把阅读与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仿写、续写或改写的写作训练,同时将一定的写作技巧传授给学生。例如,学生在阅读完描述场景的文章之后,如“四季的美”,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场景描述的文章。通过长期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同时充分理解文章。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新时期小学阅读教学的成效,有必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明确小学阅读教学的目标,渗透阅读道德教育,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注重课外活动的拓展,使学生养成多读书多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春华,刘晓楠.感受阅读魅力,预约精彩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8(04):95.
[2]赵满,武东雪.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6):99.
[3]宋丽坤.让有效对话演绎精彩课堂关于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8(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