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避免“矮化性”评价的方法

2019-09-10 07:22钱海东
教育·教学科研 2019年3期

钱海东

摘要:高中思想文化史教学中,学生常因缺乏“设身处地”的历史意识,而导致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成果予以“矮化性”评价,进而导致家国情怀等价值观素养的孵化无力。本文指出,体验探究法、比较分析法、范例剖析法、细节故事法,能够促成历史学习所必需的时空转换,催生對思想文化成果的理解之同情,从而更客观、公正、积极地评价文化史中的各种思想文化成就。

关键词:体验探究法;比较分析法;范例剖析法;细节故事法

在高中文化史教学中,有近一半的内容在介绍古代思想文化成就,其教学目标除了知识掌握外,还要孵化以家国情怀为主的价值观素养。于是感知、认同这些成就的伟大,就成了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问题是由于时空的不同,历史与现在构成的张力使这个环节的有效达成面临巨大的困难。因为虽然那些成就在那个时代是了不起的发明、伟大的创造、划时代的进步,可是对于生活在现今的学生而言,当他们习惯性地以今天的视角、今天的思想、科技、文化水准来审视、评判那些历史成就时,会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可以说,如果不提供给学生一系列的边框、底纹、基线,学生就不可能有“设身处地”的历史意识,这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成果予以“矮化性”评价,进而导致家国情怀等价值观素养的孵化无力。针对这一情况,结合多年积累的教学,笔者对文化史的教学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体验探究法

布鲁纳主张“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过程性体验在生成历史素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功能。体验探究法,即围绕特定的历史主题,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努力使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敞开式的“亲历”历史上曾有的实践活动。通过这种“亲历”,实现单纯的知识学习所无法实现的“见微知著”,从而对某些事、某些人加深了解,然后去接纳、认同、欣赏或传承。

学生从小就知道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很伟大。可是为什么伟大?其伟大之处何在?绝大多数人是知之甚少。学生学习“四大发明”时,教师做了一个体验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然后体会雕版印刷术的价值及贡献。

学生在课前准备了一个刻有自己名字的印章,材质不限。课堂上用相同的时间,采用印章和手写两种不同的方式写下自己的姓名,统计分别写出的数量,然后进行比较。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盖印章的数量是手写的数倍。以此类推,如果是一篇文章、一本书,效果会怎样呢?采用体验探究式教学方法后的课堂,学生人人参与,亲自体验,兴趣盎然,争相发表对雕版印刷术这项发明的看法:这是一件促进文化知识快速推广、传播的发明;这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雕版印刷术让成书的速度更快,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阅读,获得知识;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项发明也存在一些问题:一处错整块版就无用、不能重复使用、浪费较大、效率还有待提高等。学生通过这项体验探究活动,了解了雕版印刷术,真正理解了此项技术在当时的进步性与先进性,发自肺腑地感叹为人类文化传播作出的积极贡献。此时此刻,这些结论和言语不正是他们对民族文化、历史的认同和赞许吗?不正是文化史教学需要达成的终极目标吗?而一切源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一切源于他们对这些事物的基本了解。

比较分析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没有理解,没有思维深度。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思维能力。比较分析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解思维方法,有利于提升思想文化史学习中的理解、思维能力。作为一种本质上的“求同求异法”,分析比较法通过并列出两个相关历史事物,分解出构成它们的基本要素,并逐个加以对照。经过这一梳理,可以由其共性发现它们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更可以由其个性更明晰地认识不同事物的各自内部特质;同时,也有利于找出所比较的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而寻找到彼此间的同构、变构或共构关系。可见,比较分析法是明确历史事物之历史地位、作用的基本方法。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这是课文给出的结论。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其防洪和灌溉作用,无疑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这项工程与今天的现代化水利工程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带着这个疑问,进行了比较性分析,分析发现其基本原理相同。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一个比较活动——出示都江堰、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结构示意图,学生做比较分析,发现异同。学生通过认真比对,一个重要结论出炉了,即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利用河道中心的小岛,将江水一分为二,筑坝分流。这样的比较结论,说明了什么呢?这充分反映了都江堰工程是伟大创举且影响至今,更证明了我国古代人民杰出的智慧。一个小小的看图比较活动,引导学生生成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文化史的价值自然呈现。

范例剖析法

要避免对思想文化成果的“矮化性”评价,对优秀成果的评述不能仅仅停留于“伟大”“精美”“巨著”等单纯的概念处理,而要致力于内在性、本质上的认可。范例,即隐含着丰富本质性因素的典型事例,就成为思想文化史学习中“为实现知识迁移而创设的必需起点”。相关的范例剖析法,就是通过对范例的深入学习,掌握本质性、结构性、规律性的知识,并理解带有普遍性的重要问题,然后举一反三。

“灿烂的青铜文明”,不是靠书本上的几幅插图和几段文字学生就能认可的。“博物馆是艺术的住处,是历史的老家。”鉴于各地博物馆的青铜器藏品较丰富,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带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参观之前介绍青铜器的基本铸造方法、基本器型、基本纹饰。随着展厅文物的变化,学生对青铜器的发展变化有了初步的感知,对青铜器器形和功能的了解越来越准确,随后那个时代的生产生活状态就逐渐清晰明了起来,沉寂的历史慢慢“复活”,那个时代就住进学生的心房,是否“灿烂”已经不再重要。

示例剖析法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会不知不觉间增长。

细节故事法

故事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学习素材。但思想文化史教学中,故事的设计若仅仅停留在增加学习兴趣上,则无力于扭转“矮化性”评价。教师要认识到,故事还是“另一种思维方式,通过故事,学生更容易感悟历史知识,体验历史知识中蕴涵的思想、情感与价值”。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从帮助学生理解的角度,找准细节故事,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场域,从而生发贴切的历史理解和解释。教师可以通过细节故事使学生走近思想、科技巨匠,同时也使这些巨匠通过细节故事走进学生灵魂,使他们成为学生的精神偶像和道德标杆。

“两弹一星”是现代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它们的试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这专业、高深的内容,一般教师很难讲明白,学生也难以理解。笔者于是制作了一个微视频,简单明了地介绍了原子弹、氢弹的原理和制造难度,5分钟的视频让学生明白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研发成功的,领军人物就是邓稼先。笔者接着选取了邓稼先的两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一个是拿到博士学位的第9天就动身回国,一个是研制原子弹过程中自己徒手接核弹碎片,通过这两个小故事,科学家热爱祖国、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不惜生命代价从事核弹研究的高贵品质与高尚情操深深镌刻在学生脑海,成为学生的精神楷模。

教授文化史颇有讲授百科全书的味道,的确给一线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要看清了文化史的教学价值并用行动积极去探索,中学文化史教学现状定会有较大的变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二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卓恺返.历史教学中的范例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00(06).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